“行, 那我就这么办,不过到底上面已经不准个人卖这些东西了, 以后孩子他爹你挖了草药什么的, 先攒着放在峡谷那边。
等积累多了,再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拿点出去卖,可千万不能够让其他人发现了!”
尽管不想减少家里面的收入, 但杨大妞也不舍得让孩子他爹有什么事情, 只能够让陶长安小心点了。
关于这点, 陶长安还是十分自信的, 反正自己可以把东西放在小空间里面, 等去了镇上或者县里, 再偷偷的把东西拿回来卖掉就可以了, 别人想要抓住自己把柄,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藏东西的本事,孩子他娘你又不是不知道?
只要我不想其他人知道,肯定会藏好不给任何人发现端倪的,我做事一向小心,可不会干有危险的事情,你就放心吧!”
孩子他爹从来不说大话,这点杨大妞还是相信他的。
不说别的,就说家里的那金条,杨大妞以前回家的时候,无论她怎么找都不知道孩子他爹把金条藏在哪里了。
可一问孩子他爹要,孩子他爹又能够很快的就把金条拿出来给自己,这藏东西的本事确实比自己厉害多了。
杨大妞怕孩子他爹太过得意,万一让人发现了就不好了,不由得提醒道:
“那以后进山孩子他爹你也要小心点,多注意一点还是比较安全一点的,可不能够大意!”
陶长安一贯都是一个思虑比较周全的人,谨慎这方面他做得还是不错的,不过对于妻子的好意提醒,他还是领情道:
“嗯,我会小心的,反正也不是天天带着药材和山货出去卖,平时存放在深山那边,倒是不怎么需要担心。
至于积累多了需要卖的时候,我肯定会十分谨慎的选一个没人注意到的时候卖的,几个月才去一次,加上足够小心,孩子他娘你就放心吧!”
既然不让经常进山,在上工的时候陶长安就跟着去干活,下工之后就回到家里面跟妻子一起做做饭喂喂鸡什么的。
尽管村里很多人家为了能够多点收入,在家里喂了两头猪,一头是公家的一头是自己的,到了年底可以杀猪卖肉或者送到收购站去,多少能够有一些收入。
如今每家每户按照两个人养一只鸡来算,一户人家最多不能够超过五只鸡,陶长安家有五个人,折合一些最多也只能够养三只鸡。
养猪太过辛苦了,陶长安没同意妻子想要跟村里其他人一样养两头猪的打算,反正家里不缺这点钱,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辛苦呢?
回到家的时候,只需要忙活一下吃饭的问题,顺便喂三鸡,偶尔侍弄一下家里院子这边的三份自留地,种点青菜和粮食,也能解决家里平时吃菜的问题。
这点活计两个人顺手就干完了,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中午晚上没事的时候,就有点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杨大妞忙完家里的活计,就喜欢跟村里的妇女扎堆闲聊,顺便纳鞋底,陶长安则喜欢躺在自己用竹子做的躺椅上,悠闲的喝着花茶,吃家里各种炒的山货,顺便从自己小空间里面拿出以前收集好的各种书籍打发时间。
反正妻子又不识字,可看不懂陶长安看的是什么书?
每次看完之后,陶长安就会放到自己专门存放书籍的箱子里面锁起来,实际上却是把书籍放到自己小空间里面了,箱子里面放着的只有各种样式版本的伟人的语录。
没有办法,这个时候看书还是得小心点比较好,不然万一让人看到了自己看不该看的书,闹起来也不好收拾,还不如自己平时注意一点。
这个时候各地都在搞发展,工人农民们也在积极的发展生产,除了干活,其他的娱乐基本没有,在这样有点枯燥无聊的情况下,陶长安就只能够让自己继续去学习中医和对功法的修改上花费时间和心思了。
反正日子无聊,用这些来打发一下时间,偶尔借口进山拾柴火,去山里散散心给自己开开小灶什么的,还是非常不错的。
时间一下子又过了三年,二妮这个时候已经考到市里面的大学去读书了,老三小松也跟着镇上的修车师傅学了两年多的时间,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后,也成为了镇上机械厂的一名正式工。
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路走以后,陶长安和杨大妞两个人平常住在村里干些农活,要是想出去走走了,就找老村长开个证明,就到县里买的小院去住几天。
这些年,因为老大老三都在镇上干活,老二又去了市里,县里这边的小院就没什么人过来住了。
本来妻子觉得没人过来住了,小院闲在这里也没什么用,就想卖了换钱的,还是被陶长安给劝住了。
毕竟孩子们现在暂时用不到,不代表着以后就用不上,如今想要再买这样一套小院子,价钱可是当初陶长安买的三倍多了。
要是这个时候卖了,以后想要再买,估计价钱会更加贵,遇到这种合适的小院也不容易,毕竟现在大家都喜欢住筒子楼,那一层层的,住得也太过拥挤了。
老大王树林因为在镇上工作了几年,住的宿舍就是这样子的筒子楼,那住宿面积也太过拥挤了,厨房和厕所还是公用的,一点都没有家里住小院子舒服。
反正去过一次,陶长安和杨大妞两个人都不想再去了,实在要过去的话,最多也是坐一会儿放下东西,就回家了。
提到万一以后几个孩子结婚了,孙子外孙他们要是需要到县城这边读书的话,可不得有一个地方住这点以后,杨大妞想到以后的孙子孙女外孙这些小乖乖,顿时就不再提卖小院的事情了,反而时常跟着陶长安一起到县城这边打扫一下院子,到处走走买买东西什么的。
至于去县里的时候,对外就说是去看完的儿子,顺便去县里看看朋友什么的,家里在县城这边买了房子的事情,并没有对外说,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不过等以后孩子他们结婚的时候,家里这边在县城那边买了小院的事情倒是可以透露一二,就说是家里面孩子工作以后上交的那部分工资,和家里的钱一起凑起来,才买的小院子好了。
外人总不可能一个一个询问家里是怎么攒到这么些钱,孩子们每个月交了多少钱给家里吧?
反正对外的说法,只要过得去,不会引起其他人怀疑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老大王树林已经二十多岁了,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了,可惜家里这边帮不了他什么,只能看他自己想要找什么样的了?
这几年不少人给介绍,可惜老大王树林一直不愿意,说想等几年再说,如今一拖就拖到了二十多岁,要不是他有正式工作,不怕女方嫌弃,放在村里估计就是大龄青年了。
在陶长安看来,二十岁根本就不算大,先好好干几年,等自己的工作稳定了,也攒了点钱以后,再成家也不迟。
杨大妞催不懂大儿子,加上确实不怕老大年龄拖大了以后不好找老婆,最多也就平时见面了念叨念叨,倒是没有在行动上进行逼婚。
如今才是五九年春天,可是如今这个天气,让王家村里面的老人,都有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
四□□七年干旱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情景。
上次饥荒才过去十来年,村里年龄稍微大点,已经能够记事的人,都对十年前那场饥荒印象非常深刻。
在发现今天春天雨水明显减少,有点缺水以后,大家在干活的时候,都忍不住有点怕今年收成不好。
王小草对五九六零这两年的饥荒印象也是非常深刻,当年她就有一个妹妹没有熬过这一场饥荒,直接饿死的。
她们几姐妹更是在这次饥荒当中,饿伤了底子,后面才会陆陆续续早早过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