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眼见识到了水泥的好处以及低廉的成本后,康熙更是龙颜大悦,重重的奖赏了那从海外获得这样好东西的商队,还给领头的封了一个五品的下官来当,让他负责指导水泥的制作!
康熙当初决定开放海禁,允许出海以后,居然能够给自己带来水泥这样的好东西,这确实算是意外之喜了。
因为这个商队是以前跟陶长安那边的商队合作过的,那个商队的队长其实也是陶长安安排的人。
反正好处最后都会落到自己这边,陶长安安排起人手来,就比较爽快了。
看到康熙很快就安排好人手,去制作更多的水泥,并且还运用在了修路上面,举一反三的把水泥的功用做到了极致。
胤礽那边看到又是一个新出现的东西,也只以为水泥真的是那些商队在海外意外发现的好东西。
毕竟要不是他们经常的派人到海外去进行贸易,其他商队也不会跟风一起去。
水泥的出现,估计就是他们无意当中引出来的结果。
反正胤礽上辈子的时候,一直被困在皇宫里面,并不知道海外有没有水泥这样的东西出现?
第238章
如今可能是自己重生引发的蝴蝶效应, 大清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幸好这些变化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很多事情甚至自己也掺和了一脚。
因为新事物的出现并不都在一个人身上,而是随即的出现在某个人身上, 胤礽也没有怀疑这些事情跟陶长安有关系?
不过水泥确实是一个好东西, 在工部那边研究了各种水泥的用法以后,大清各方面基础设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因为水泥制作成本十分低廉, 在保证了黄河淮河那边堤坝的用量以后, 京城这边率先在各个街道上铺起了水泥路。
平整光滑的水泥路, 让马车行驶在上面的时候, 平稳了很多, 受到了各方面人的一致好评。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钢筋的出现,不过治铁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当初为了改进船只, 陶长安可是特地引导了那些治铁人员提高了治铁技术, 让铁器里面的含铁量得到了十分大的提高。
不过大清这边的治铁技术到底比较差,铺路和修筑堤坝的时候, 还没有奢侈到可以用那些铁器一起修筑到堤坝和路面上的。
即使没有铁器加固堤坝和路面, 但可不能够小看这个时候人们的聪明才智,除了往水泥里面搅拌沙子和石子以外,还往里面加了一些可以更好凝固堤坝和路面的材料进去, 让堤坝和路面可以使用的寿命更加长。
要不是看到了两岸老百姓遭受洪水之苦, 估计陶长安还不会那么快的把水泥这个东西拿出来, 如今见康熙把水泥这个好东西利用到极致, 陶长安看了还是感到十分高兴的, 算是没有枉费自己免费拿出水泥的初衷了。
胤礽这次也是跟着一起出来了, 并没有留在京城那边留守, 看到老百姓受苦他也是有所触动的,不过既然如今已经有了水泥这个好东西,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有康熙安排,胤礽对康熙的能力还是非常肯定的。
想到今年老三就是因为敏妃过世却在没注意,居然在百日里面剃了头,被康熙这个皇阿玛把老三从郡王爵位降成贝勒的事情,胤礽就忍不住反复在陶长安耳边念叨,让他要注意这些礼节的问题,可不能够在这些方面犯了康熙的忌讳!
陶长安本来还没有注意到这一年对原主来说的特殊性,被胤礽这么反复的一提醒,就想起来原主那个时候平白丢掉一个爵位的事情来了。
只能够说原主没过百日就剃头这事做的确实不对,还平白跟老十三结了仇,简直就是得不偿失。
尽管这里面可能有被人算计了的原因,但跟原主的粗心大意也有点关系。其实陶长安也没有注意到后宫当中敏妃过世跟自己有多大的关系,毕竟他跟后宫的宫妃可不熟。
但好歹是老十三的额娘,人家正在悲伤的关头,原主这个时候表现出对死者的不尊重,可不就是妥妥的把老十三的仇恨值给吸引过来了嘛!
如今换成了陶长安自己,从南巡回京以后,在胤礽不放心的叮嘱下陶长安肯定是不会犯这样低级错误的。
没有了这事,郡王的爵位仍然牢牢的呆在陶长安头上,可没给其他人笑话自己的机会。
南巡回来没多久,永定河那边也出现了决堤的情况,因为有水泥这样的好东西出现,康熙就下令全速生产水泥供应黄河淮河以及永定河这些洪水比较泛滥的地方,先修筑堤坝。
考虑到地下人可能出现偷工减料或者隐瞒不报的情况,康熙还命令胤褆这个长子带领八旗将士一起修筑堤坝,加快那边工程的进程,尽量减少洪水对老百姓的影响。
胤褆的性子比较直率,做不来那种弯弯绕绕的事情,有他在永定河那边看着,康熙还是比较放心的,至于胤礽这个太子,康熙可不放心让一国储君去做这些事情,万一被那些反贼抓住机会进行刺杀,可就不好处理了。
虽说胤礽这些年习武成效不错,但放他一个人出去办差,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康熙心理到底是不大放心的。
至于让老三去?在康熙眼里陶长安就是一个吃不了什么苦的人,让他去修筑堤坝,估计没几天就要跟自己诉苦了,还是让胤褆这个比较能够吃苦的长子去办这个事情妥当一点。
陶长安在大清这边混了这么多年,给人的印象是他武功虽然十分不错,但在为人方面还是比较娇气,偏向文人的娇气,比较喜欢享受生活,让他去干点复杂或者辛苦的差事,他一般都是不大愿意去做的。
陶长安的行事作风也是往这些方面偏向的,反正即使他不去办那些差事,康熙自然会派其他人去办。
康熙手底下人才济济,能人还是非常多的,即使不想派臣子去办差事,自己那些兄弟一直愁没有差事可做,都会抢着去做的,自己可没有必要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反正自己已经拿出很多好东西惠及这个时代的老百姓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至于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其他人知不知道,这对陶长安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他也不在意这样的虚名。
把能够做的做了,剩下的时间,那就是陶长安好好享受生活养老的咸鱼人生了,傻子才去跟其他人抢着去办差事呢。
反正他的爵位已经是郡王了,只要没做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康熙这个皇阿玛也不会轻易的掳去这个爵位。
在其他兄弟还没有爵位,或者只是贝勒的时候,陶长安对自己头上郡王的爵位,还是非常满意的,没有那种一定要努力获得康熙看重,得到更高爵位或者拥有更多权利的想法!
九月份的时候,大清朝发生了一件震惊所有读书人的乡试科举舞弊案,听闻顺天府那边居然有人科举舞弊,这让得到消息的康熙十分震怒!
科举取士可是关系到朝堂选拔人才的大事,读书人也是靠着科举出仕才能够当官的,如今居然在可以说是关系到大清根基稳固的地方,出现了舞弊,这简直就是在啪啪的打康熙这个皇上的脸!
天下读书人听到这个件事情,瞬间哗然,科举的时候要是不能够做到公平公正的取仕,那他们辛辛苦苦寒窗十多年苦读岂不是一个笑话?
顺天府那边这一届的考生都聚集起来,要求官府这边清查舞弊案,给大家一个交代,取消这次考试的成绩,要求重新进行一次乡试!
出了这样的事情,康熙当然要派钦差过来进行清查了,这个案子要是不查一个水落石出,他都无法向天下读书人交代。
在考虑钦差人选的时候,康熙也是思考了很久,综合各方面考量以后,为了能够尽快的把舞弊案彻查清查,派过去的人必须身份足够,为人也足够正派清廉才能够服众。
最后康熙选了于成龙作为钦差人选,当然为了能够在身份上压得住顺天府那边的人,康熙还特地派了胤禛过去协助办案。
毕竟胤禛的性子也是比较容易较真,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人,让他去办这样的差事还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