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晚起的百姓们推门而出,便见家门外的大街小巷已经是被鞭炮散发出的浓浓硝烟包裹住了。
鼓乐不断,从四面八方而来。
今天的京师,一片热闹喜悦。
早早的。
朝廷上至内阁,下至六部五寺各部司衙门官员,便早早的等候在了永定门外。
礼部的官员们,更是忙的脚不沾地。
按照内阁、司礼监以及礼部议定的流程。
加上皇帝昨日发下的旨意。
今日征北大军班师回朝,凯旋而归。
皇帝特加旨意,大军自永定门入城,各部司官员引导征北大军将领于天坛和山川坛祭祀天地。
而后三军将士归营,待朝廷发下赏赐。
军中将领则继续沿着永定门大街和正阳门大街,由南向北,入正阳门,进大明门,最后行至承天门后、端门前。
皇帝会带领征北大军各营主将,祭祀西侧社稷坛,而后带领征北大将军,祭祀太庙。
最后的最后。
才是各路人马齐聚皇极殿前。
而征北大军所俘的蒙古各部头人,也将会在皇极殿前的广场上被献出。
一整套流程,几乎是安排到每一刻钟。
然而。
当京中官员们依着定下的时辰,在永定门外已经能看到凯旋而归的征北大军,看到那些走在队伍前头的将领们时,却是脸色微变。
高拱几乎是踮着脚,举目看向不断靠近过来的大军。
而在他身边的高仪则是眯着眼轻咦了一声:“这……怎么不见严少保的身影?”
按照规矩。
等下祭祀天坛和山川坛的时候,需要严绍庭献上河套和阴山以北的泥土,寓意故土已归。
可现在竟然是不见人!
随着大军越来越近,已经近到眼前。
当高拱等人看到那满脸尴尬的王崇古后,终于确定了一件事。
征北大将军、新晋的太子少保严绍庭。
不见了!
不等高拱等人开口,也不等王崇古搜肠刮肚想要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和解释。
一道马蹄声已经从众人身后赶出永定门。
众人回眸。
是宫里的传旨太监。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龙虎大将军严鹄,骁勇善战,忠良憨厚,纯性天真,封武川伯,掌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不见严绍庭的踪影,已经是让众人措手不及。
当皇帝的旨意传达完毕,众人更是齐齐的看向已经是驾马上前,翻身下马,走到传旨太监前,躬身举起双手领旨的严鹄。
现场所有人,无不是双眼震惊。
一门两爵!
谁也没有想到,在原本皇帝已经将严家晋为昌平侯之后,竟然又给了严家一个武川伯的爵位。
虽然貌似不是世袭罔替。
可如今的严家却也是一门两爵。
而且严鹄的封地还是武川。
这无疑已经是彻底表明了皇帝全盘认同之前严绍庭进奏的,有关于要在阴山以北驻军建城的想法。
可不等众人反应过来,该要上前给严鹄道贺的时候。
那传旨太监又说:“征北大将军、太子少保严绍庭,另有旨意。今由武川伯代之,祭祀天坛、山川坛,献河套、阴山之土。”
众人愈发迷茫疑惑起来。
严绍庭不见了,但如今皇帝的口谕似乎也表明了,皇帝是知道严绍庭在哪里的。
虽然当下让严鹄代替征北大军的主帅祭祀,不在商议之中,可众人也无可奈何。
总不能让他们出面反对,最后导致误了时辰。
这罪名可就大了。
破坏朝廷祭祀,几乎是等同大逆的罪名。
人群中,有人欢喜有人愁,可所有人也只能是由着皇帝看似是胡来的举动。
乌泱泱一群人簇拥着严鹄入城。
先后祭祀天坛和山川坛,献上河套和阴山之土。
而后三军士卒回营,等待朝廷后续封赏,而军中将领们则是随着官员们直入内城。
等到众人穿过承天门后。
才看到皇帝的御辇早已等候在此,而一直找不到的严绍庭竟是赫然就陪站在皇帝身边。
高拱顿时气息为之一滞。
李春芳更是眼里闪过几道寒意。
他们眼里这等画面,可是有着无数种含义。
严绍庭脸色平静,只是默默的看着这些人面露惊讶。
而朱载坖则是微微含笑,瞧着众人都已经到了,便随后一挥:“诸卿既已到了,便先祀社稷,再祭太庙吧。”
众人无言以对,唯有俯身领命。
而严绍庭则始终就跟在皇帝身边。
等到祭祀完了社稷坛和太庙后。
今日的典礼便算是完成了前半段,后面就是献俘和皇帝金口玉言加封赏赐此次出征的有功将士了。
皇极殿前。
那高高在上的陛阶之上。
早已设有皇台龙椅。
这时候,严绍庭便停在了陛阶前的广场上,而皇帝则是由着司礼监的人伺候着坐在了上方的龙椅上。
文武分列左右。
整个皇宫大内,入目之处皆是旌旗招展,迎风飘扬。
大汉将军们早已通宵将甲胄擦得透亮反光,在阳光照射下耀眼无比。
那些宫女们则是探长了脖子,搜寻着那些凯旋而归的将军们,心里暗暗祈祷着自己能被赏赐给某个新晋的有功将军。
教坊司的乐班,则是藏在宫闱暗处,将那悠长的乐声传递进每个人的耳中。
这时候。
依旧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吕芳,步履有些颠簸的出现在陛阶上方。
只见他的手中捧着一道明黄的圣旨。
广场上。
众人无不是神色一振。
最精彩的事情要来了。
吕芳作为多年的内相,传旨自然是熟稔无比,操着那中气十足的声音,开始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严绍庭加礼部尚书职,领礼部事……”
“钦此。”
万籁俱寂。
不论是清流旧党中人,还是新党各系官员,全都疯了。
他们无不是瞪大双眼,死死的盯着陛阶上的吕芳,似乎是在等待着对方纠正错误,是他读错了旨意。
可人们没有等来纠错。
却是等来了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六部尚书!
…………
月票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