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要一起完成的事
本来,长孙无忌前来面见陛下就不是来听陛下说这些事的,而是为了询问朝中的非议,就在今年陛下又革职各地官吏两千人,调任六千人,一度闹得各道州与洛阳,乃至长安城的人心惶惶。
皇帝在御史台养出了一群极其善于察人与钱往来的御史,这些御史以此为生,查探藏匿的钱财,分析人情往来,成为了那些御史最擅长的事。
而其中最得力的御史,就在李义府麾下。
因此朝中觉得李义府为人狠辣,很多人就惧怕他,好在执掌御史台的是上官仪不是他李义府。
在纠正不正之风,查处官吏徇私,私收钱财之事上,这位陛下的眼底里容不下沙子,该杀的就杀,该流放的就押送西域种树。
说起种树,长孙无忌心中又有感慨,西域的树种了二十多年了,还在种着,皇帝要在西域种树的念想从未断绝过。
就算是种下一批树死了,那就来年再接着种,周而复始很多年了,总算在沙州附近种出了一大片树林。
这位陛下就是这样的人,一件事能够执行数十年不懈,种树也是,处理朝政也是。
从贞观到如今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足够改变一代人,这社稷也换了一代人。
陛下正在说着松赞干布,长孙无忌就站在一旁安静地听着。
李承乾向内侍眼神示意,收到陛下的目光内侍忙将椅子递上,道:“赵国公且坐吧。”
长孙无忌行礼道:“谢陛下赐座。”
听罢儿子的话语,李世民又询问道:“关中的新丰酒只要三钱一碗?”
李承乾将手中的书卷放在桌上,重新坐下来,又道:“近年来关中的酿酒作坊多了不少,新丰酒自然便宜了。”
李世民又道:“辅机?”
长孙无忌应声道:“老臣在。”
“当年你与朕初来长安时,那时候一碗新丰酒多少银钱?”
长孙无忌仔细一想,又道:“二十钱。”
李世民颔首,“可以痛快地饮酒了,朕却老了。”
长孙无忌又道:“当年与陛下共饮,亦畅快无比。”
李世民会心一笑,低声道:“松赞干布是要将吐蕃交给你了?”
“回父皇,其实松赞干布写的是一篇策论,当初郭正一交给儿子时就说是一篇治理吐蕃的策论,而不是将赞普之位交给朕,他也没说要退位。”
李世民轻哼一声,“你都是天可汗了,还在乎一个赞普之位?”
“父皇所言极是。”李承乾递上一杯茶水道:“儿臣不在乎一个赞普之位,儿臣在乎的是吐蕃西北的大雪山,这道屏障儿臣志在必得。”
长孙无忌又接过陛下递向自己的茶杯,这茶杯拿在手中有种磨砂的质感,这是一种磨砂质感的琉璃所制的杯子。
见舅舅对这个杯子好奇,李承乾解释道:“本来少府监准备要做质地更好的琉璃杯,可在烧制的时候出了岔子,虽说是残次品可拿在手中却有一种意外之喜,偶然得之,朕很满意。”
长孙无忌饮下一口茶水,小心翼翼将杯子放在桌上。
“松赞干布说大唐想要一统吐蕃需要下更大的决心,就像是朕当年在洛阳城杀的那些人,吐蕃的旧贵族也该抹去。”
李世民了然道:“松赞干布让你杀人?”
李承乾摇头道:“杀吐蕃的贵族不是一个上好的选择,也不打算杀了这些贵族,儿臣明白松赞干布的意思,将旧贵族清除就是将骨头打断,重塑吐蕃的筋骨,这些事中书省的十九个侍郎已议了一月之久了。”
如今中书侍郎都有十九个了,朝中的中书省多半都要坐不下人了。
李世民心中清楚,这件事终究还会交给许敬宗去做,放眼朝野只有许敬宗最适合做这件事。
李承乾道:“舅舅近来如何?”
“老臣一切都好。”
“身体如何?”
长孙无忌摇头一笑道:“还是一些旧病,只是近来听闻陛下处置了不少官吏,导致朝野人心惶惶,这才来问问。”
李承乾道:“今天在昆明池有一件大事要做,不如一起去看看?”
李世民道:“好,正想去看看。”
陛下不再多解释,长孙无忌也不想多问了,他虽年迈但心中还是牵挂着朝堂的,心中还是牵挂着李唐的社稷。
至今,长孙无忌还记得当年舅父的叮嘱,“除了太子,你不论帮谁都会让长孙家成为众矢之的。”
当年的自己没有明确答应舅父,这种事不能轻易答应,他忠心皇帝,当年他还一直将李世民当作能够托付身家的布衣之交,是君臣也是挚友。
既是挚友,就不能在皇帝的儿子之间左右,长孙无忌还有些庆幸,庆幸太子当年一直在努力争取。
长孙无忌心想着自己这个舅舅啊……我真的帮过陛下吗?
大概唯一的一次,也就是贞观十九年腊月的那一封信吧,仅此一次。
李承乾陪着父皇与舅舅坐在车驾内,英公亲自赶着车,护送的队伍离开皇宫一路前往昆明池。
今天的昆明池十分热闹,一群群的乡民围在昆明池边,还有官兵与军中将士正在维持着秩序。
安排军中人手维持秩序的人是薛仁贵与裴行俭,这两人带了三千兵马。
当皇帝的车驾就要来到昆明池,早有军中将士们将道路清理了出来,人们纷纷站在两侧,安静地看着皇帝的车驾通过这里,前往昆明池。
直到车驾停下,李承乾先一步下了车驾,而后亲自扶着父皇与舅舅也下了车驾。
李世民回头看去,见到了呜呜泱泱的人群正在朝着这里注目着。
这位年迈的天可汗须发随风而动,忽然向着呜呜泱泱的人群点头,动作很细微,或许远处的人们没有看见。
在近处有个不懂事的孩子,跑到了近处,看来是孩子的大人没有看住,这孩子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的模样,他向着大唐的两位皇帝躬身行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