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备不充分,这次轰炸行动的效果也就好不到哪里机场上分头起飞的轰炸机群根本就没有能够在预定空域会合,甚至连那些从一个机场上起飞的轰炸机都没有能够一起行动。另外,这六个机场中,距离圣地亚哥最近的有12oo公里,c里,考虑到航程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携带了35吨炸弹的轰炸机也不能太多的燃料。结果,先到达会合地点的轰炸机没有等到后面到达的,而后到达的又在这边耽搁了一点时间。导致的结果是,这33o轰炸机最终竟然分成了大大小小十个批次,在前后近两个小时之内6续到达了圣地亚哥上空。
先到达圣地亚哥的机群有32架轰炸机,这算是一支规机群了,这些轰炸机都是从距离最近的机场起飞的,其中有12轰炸机携带了85oo公斤航空穿甲弹,因为没架轰炸机各携带2o枚25o斤级航空穿甲弹。机群到达圣地亚哥的时间是凌晨四点过十分,此时斯普鲁恩斯率领的两支特混舰队已经离开圣地亚哥港一个多小时,而且天色还没有亮,港口内又实施了严格的管制,空中一片漆黑,飞行员几乎无法看到港口里的战舰,甚至很难分辨出海面与6地的差别。
如果在以往地情况下。肯定需要由前导轰炸机先投下燃烧弹为后面的轰炸机照明,当时也确实安排了两架轰炸机携带燃烧弹先进入,可这两架轰炸机没有跟上第一批轰炸机,反而落在了后方,也就是说。第一批轰炸机只能够摸黑投弹了。如果没有当时已经大规模配备给重型轰炸机的雷达瞄准仪的话,恐怕这32架轰炸机根本就无法将炸里去。
雷达瞄准仪的出现即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早在对日战略轰炸地时候,就暴露出了轰炸机在夜间难以瞄准目标的问题,当时能够找到的解决办法并不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用雷达来探测地面目标,然后引导轰炸机投弹。可问题是。当时对雷达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而且地面杂拨的干扰相当严重,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研制雷达瞄准仪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出现地几套带有严重实验性质的雷达瞄准仪在战场上的表现也都不怎么样。可正是通过对日战略轰炸后期使用雷达瞄准仪总结出来的经验,帝国的电子工程师找到了一些提高性能的窍门。
地面杂拨干扰是个让所有雷达设计人员都头痛地问题,可以说。任何一部雷达都要遇到这样的麻烦。比如,在马里亚纳群岛。以及西南太平洋上地夜间海战中,正是因为杂拨的干扰,导致舰载雷达无法及时的现敌人的战舰,从而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损失。随着研究深入,科研人员很快现,不同性质的物体所射的杂拨的信号是不一样的,同时不同波段地电磁波所受到的干扰强度也是不一样的,结合这两点,能不能制造出可以减少地面海面杂拨干扰。或者是利用干扰来探测目标的雷达呢
研制工作在25年初的时候就取得了进展,随即南京电子造出了几台样机,先由验证机进行测试,另外还在战舰上进行了测试。正是通过这几台样机,最终,帝国的工程师开出了一种能够从空中探测到地面目标,为飞行员指示目标的雷达瞄准仪。
雷达瞄准仪的出现对战略轰炸的影响非常巨大,这不但解决了夜间轰炸的难题,而且可以让轰炸机飞得更高,从而避开地面地小口径高射炮。甚至可以避开敌人的拦截战斗机,从高空投弹。减少轰炸机地损失。另外,将雷达瞄准仪与自动驾驶仪结合起来,还可以提高轰炸精度,使轰炸的威力更为明显。到此时,帝国6海两军已经装备了五种不同型号的雷达瞄准仪,几乎每一架重型轰炸机上都装上了一套。当然,飞行员一般还是喜欢目视轰炸,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前导轰炸机投下燃烧弹为后继轰炸机照明目标这种比较老套的战术并没有被淘汰。
正是因为有了雷达瞄准仪,第一批到达的32架轰炸机才.:照明的情况下进行轰炸。可有一点,是当时设计雷达瞄准仪的工程师没有考虑到的,那就是,此时圣地亚哥港上空漂浮着成百上千的阻拦气球,而这些气球回干扰雷达,也就将影响到轰炸的结果
第一轮进入的时候,正因为受到了气球的干扰,领队长机的投弹手没有能够辨认出港口的位置,在第二轮进入的时候,投弹手才现空中漂浮着不少的气球,猛的明白了过来,美军不会把气球部署在荒地上空吧,那么阻塞气球下面肯定有高价值的目标,也就是战舰。结果,领队长机直接就在这些气球上方投下了炸弹,另外31架轰炸机也.了炸弹。至于这些炸弹有没有命中目标,恐怕也没有哪个飞行员愿意飞回去确认战果。
可以说,这完全是盲目的轰炸。阻塞气球不但能够干扰雷达,挡住飞行员的视线,可同样的,也挡住了地面与战舰上人员的视线,挡住了高射炮的射界。也正因为如此,第一批进入的32架轰炸机几乎没有受到威胁,全都顺利投下了炸弹,然后扬长而去。这轮轰炸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时还在港口内的第21特混舰队的战舰被迫起锚,不敢1t动了。
五分钟后,第二批18架轰炸机到达。这批轰炸机是从另外一个机场起飞的,全都携带了85oo公斤航空穿到了棘手的问题,其中有一半的轰炸机已经找不到港口内的战舰,把炸弹投到了岸边的高射炮阵地上,另外9架轰炸机的飞行员壮着胆子低空进入,准备从气球下方投弹,可在第一次进入的时候仍然没有现目标,还有一架轰炸机被炮弹击伤,被迫提前投弹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