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180章 两败俱伤

第180章 两败俱伤(2 / 2)

他等不及上报白象王,就主动与郑信接触,声言只要郑信能停止进军,让他撤回缅甸,就可以把整个兰纳国交给郑信,不然就要将清迈焚毁。郑信一边假装心动和马哈.希修谈判,一边挑选精兵做准备。

十月底,郑信趁马哈.希修忙着打包财货的关键时候,在内应披耶扎办的接应下,以精兵四千绕过南奔,直抵清迈城外。

马哈.希修仓促应战被杀的大败,损失数百人后,惊慌逃往缅甸。

在这场胜利的鼓舞下,兰纳的阮人纷纷起义,缅甸在兰纳维持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统治,轰然崩塌。

于此同时,经过一个半月的准备,莫子布在仰光誓师出发。

他从孟人和克伦人中选了辅兵一万,战斗的主力,仍然是河仙团和义从团的两千余人加上英荷军六百。

同时又征发了小两万的孟人和克伦人民夫、船夫为大军运送给养。

这次,昆仑山堂的士兵终于可以不用一边行军一边背负军械物资了,他们有足够的辅兵打下手。

十月份也正好是伊洛瓦底江的相对枯水期,由于莫子布是逆水而上,水流的大小和快慢对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至于留守的人选,还是李献文,这位莫大王的义兄兼姐夫也已经习惯了,分兵的时候,他带偏师,留守的时候,必定是他。

而莫子布留给李献文的,只有陈建生的矿工军一千,叶宪阳的客家兵三百,其余都是苏基将军这种仆从军。

镇缅大将军的位置,莫子布也给了李献文。

不过这不是要把李献文留在下缅甸,而是下缅甸格局初定,很多框架和运行规则还没搭起来。

李献文出任镇缅大将军,是为了给以后的人定规矩、搭框架的。

明信看了姐夫苏基将军一眼,苏基将军也正好扭过头来看着明信,两人赶紧尴尬的别过脸去了。

他俩都知道以李献文的地位,肯定不可能长期就任镇缅大将军的。

而未来的有资格竞争这个位置的,就是他俩。

至于吴温,他能成下缅甸三侯,靠的是家族威望和站对了队伍,暂时还不够格来竞争镇缅大将军的位置。

十一月初,就在郑信开始在兰纳大封功臣,意图把兰纳直接并入吞武里王朝,使其从一个独立的王国,变成一个半独立藩臣。

以及莫子布率两千八百主力,一万一千辅兵,两万民夫、水手,号称八万大军逆水北上的时候,清军开始围攻老官屯了。

老官屯的位置,非常紧要,这里是伊洛瓦底江上游最狭窄的地方,两岸夹江架起大炮就可以封锁整个江面。

缅军在江两岸建立了两个营寨,营寨中间的河段中埋设了大量的木桩阻碍船只通过。

河面也架设了木栅栏,只要木栅栏不升起来,所有船只都不能通过。

同时,河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沙洲,沙洲上建立有石墙垒砌的寨堡,寨堡上架设了从法国军舰上搬下来的三十六磅超大口径舰炮,封锁非常严密。

清军先试着想攻占沙州,结果沙洲寨堡坚固,火炮凶猛,缅军数百守军拿着燧发枪,居高临下打的清军抬不起头来。

同时缅军的弹药、补给也可以源源不断从后面运上沙洲,打了五六天,清军死伤数百,根本打不动这个沙州。

随后,清军又选择用水师硬闯,想要绕过沙州,顺水放火烧毁河面的水寨和木栅栏。

清军为此准备了大量的火船,然后也顺利冲破了沙州上火炮的封锁。

不过倒了血霉的是,清军刚把火船顺水放下,结果基本都是吹北风的冬季,突然吹了一股来自东南的狂风。

导致火船几乎全数被吹了回来,清军烧缅军水寨不成,把自己烧了个稀里哗啦,战船损失数十艘,死伤士兵数百,彻底没了发动水师的能力。

仗打到这个份上,除了陆路解决老官屯的旱寨外,已经别无选择了。

但老官屯这俩个缅军大寨立在高处,寨门前立木栅栏六重。

每重栅栏后挖有躲避火炮的壕沟,栅栏前设有锋利竹木制成的‘铁丝网’,下面挖满了插着尖刃的陷坑。

经过第三次清缅战争额尔登额偏师的检验,缅军应对清军攻城的手段也更加娴熟。

清军受限于交通,携带的火炮口径不足,很难轰烂缅军木栅栏,就算轰烂了,缅军还有避炮的壕沟,无法大规模杀伤栅栏后的缅军。

火绳枪更不用想,根本打不穿。

而缅军则可以躲在木栅栏后面,从缝隙处用燧发枪射击清军。

清军激战十余日,每次都是付出重大伤亡,白天攻陷了一两处木栅栏,但因为害怕缅军炮击和冷枪,晚上根本不敢驻守。

缅军则很快通过晚间,将被清军攻陷、破坏的木栅栏修复。

阿桂、阿里衮、哈国兴等将想尽办法,打了二十多天,才彻底毁坏了四重栅栏,使得缅军无法修补。

结果到了倒数第二处,木栅栏全部用上好硬木制成,高如城垣,厚如城墙,其下射击孔有数百之多,炮打不烂,枪射不透。

清军纵火、拉拽、挖掘地道皆不能靠近,反而死伤惨重,老将阿里衮因此急火攻心,竟然一命呜呼。

至此,战争到了对清军非常不利,缅军也是咬牙支撑的残酷对峙阶段。

(本章完)

最新小说: 大佬破产后,被恶毒女配养富了 京港缠欢 侯府千金太娇软,禁欲王爷掐腰宠 离婚后,我成了东京文豪 在吗?离个婚呗 同时穿越:吾儿皆有大帝之姿 我被校草男神攻略了 扒一扒那位自我攻略的老干部影帝 穿越柯南三十年前,截胡妃英理 汉风烈烈起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