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271章 这算是黄袍加身吗

第271章 这算是黄袍加身吗(1 / 2)

第271章这算是黄袍加身吗

李与隆刚走不久,闽浙总督钟音的密使就到了。

这位制台大人的风格更加豪放,直接就让蔡家人当的中间人,连一个自己的人也不派。

也或许是怕留下把柄,反正莫子布跟他之间的交易,钟音从来都是通过中间人完成的,从不自己沾手过。

莫子布不由得为北京城的乾隆默哀一分钟。

从最高决策者来说,乾隆的策略,没有多少错误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十分警惕。

但奈何满清的国家机器,实在是太腐朽了,吏治比明朝天启、崇祯时期还要败坏。

明末还可以说有几个像样的地方官,而满清从建立之日起,就是伴随着贪污腐败一起而来的。

康熙甚至把旗人大员当成了敛财的工具,他即便知道有些旗人大员手脚不干净,但仍然会把他放出去到地方为一方大员。

等到实在闹过火了,就把他召回京,抄家下狱。

等到风头过了,有人给此人说情的话,往往又能得到重新启用。

这法子也就雍正用的相对少一点,康熙和乾隆这两臭味相投的爷孙,可没少用。

好处嘛,自然是国库充盈,皇帝的内帑也从来不缺,还不用担骂名。

但坏处自然是上行下效,贪污腐败在满清官场成了惯例,即便有高额的养廉银都控制不住。

譬如即将爆发的甘肃全省官员贪腐的冒赈捐监案,简直骇人听闻,全省官员蛇鼠一窝,明目张胆的大贪特贪。

莫子布觉得,此时乾隆治下的满清,就像是一个臃肿的胖子,脑袋清楚的知道要多运动,要节食,才能把体重减下来。

但想是这么想,脑袋却控制不住嘴巴和手脚,怀着负罪感一步步走向深渊。

但莫子布还是留了个心眼,为免乾隆还有其他渠道或者密探到北河打探,莫子布准备基本据实上告。

反正目前也确实是广南击退入侵的北河而已,只要把顺州和顺化之战的规模报小点就是。

至于这份给钟音报告的撰写人,也还是要安南本地人来写为好,但让谁写呢?

“大将军,此次乡试的参考者已经全部到王宫外了,正在等候大将军考察。”

莫子布正在想找谁写,外面传来了裴长武的声音。

在筹划五六个月后,莫子布终于在顺化召开了第一届,形同恩科一般的乡试。

话说这安南的科举,在形势上把中原的这一套给学了个七七八八,一样有县试、乡试、会试三个级别,也有进士、举人等等。

但到具体的方面,就有些抽象了。

首先北郑方面虽然有县试,但由于基层政权单位不太稳固,人口太少,因此县试基本是个摆设。

大多数县试的作用,就是大家坐下来商议一下,哪些人可以到府城去参加乡试。也就是差不多把县试和乡试合二为一了,

而哪怕就是这样的摆设般乡试,搞了几年后,就完全搞不下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初,北郑的乡试变成了给钱就可以考。

只要你想参加乡试,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哪怕就是山贼,只要交一笔明经钱,也就是报名费,就可以报名。

报名之后,再缴纳一笔通经费,也就是考试费,你就能真正上考场了。

所以到了此时,北郑的乡试堪称群魔乱舞,一到试期,社会各界人士疯狂涌入考场。

而为了多收钱,名额卖得又很多,造成考场内秩序极为混乱。

什么夹带小抄,甚至请人代考都是小场面,因为每次开考,基本都会造成踩踏事故,每三年血祭五个八个考生,已经成了标配。

北郑既然都这么抽象了,广南的也不遑多让,它根本就没有县试、乡试,只要你愿意报名,上来就是会试。

会试会在十天内连考四场,前三场没被淘汰的,可以免除一定年限的差役,第四场考中的,就可以直接当官了。

而这种搞法,简直就是为高门大户设立的。

因为他们在第一步,也就是报名这里,就可以直接把不属于高门的学子给刷下去,直接不给报名资格。

之后的连续四场考试,基本都是私相授受,特别是这四场中还有一场华文考试,就更有利于豪门大族了。

当然,一般也不会做的这么过分,每次考试还是会让一定数量的寒门子弟报名。

只有在张褔峦时期,他为了敛财开始直接卖考试名额以后,寒门学子才真正被断了路,这也是张褔峦饱受唾骂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莫子布一上台,立刻就开始拨乱反正。

而且为了收人心,莫子布特意在名单上自己把关,尽量让更多的中低层寒门士子有机会来应考。

而且莫子布把最能卡人的华文试不是放到第一场,而是放到第四场,这样更利于底层学子。

王宫中,莫子布一一审阅了会试学子的文章,其中最出色的一人名叫陈文纪。

此人虽然也出身于香茶县陈家,也就是陈太理他们家族,但血脉已十分遥远,家道更是早就中落,父母都是贫民。

最新小说: 大佬破产后,被恶毒女配养富了 京港缠欢 侯府千金太娇软,禁欲王爷掐腰宠 离婚后,我成了东京文豪 在吗?离个婚呗 同时穿越:吾儿皆有大帝之姿 我被校草男神攻略了 扒一扒那位自我攻略的老干部影帝 穿越柯南三十年前,截胡妃英理 汉风烈烈起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