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323章 欲与洪武试比高(二合一)

第323章 欲与洪武试比高(二合一)(1 / 2)

第323章欲与洪武试比高(二合一)

北河,东京城。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今年已经满五十六岁,在位三十五年,历史上未来还将超长待机十五年的后黎朝景兴大王黎维祧,都已经坐不住了。

这位著名的橡皮图章不但破天荒开了大朝会,还将后黎朝的近支宗室给召到了宫中。

后黎朝虽然自被莫登庸一刀斩为两段之后,大王就没有了哪怕一点点的权力,但影响力还是有的,道义法统嘛,也还有这么一点。

毕竟按照此时的安南‘正统’叙事法,黎利起兵赶走大明,乃是正义之举,后黎朝还是有几分王气的。

郑森站在黎维祧‘龙椅’的左下侧,两人一站一坐,莫名有种站皇帝和坐皇帝的喜感。

不过此时没有想到这些,因为全部殿中的大臣,都在卖力批驳我莫大王的极端错误言论。

这些天来,北河的文人,都快把莫子布的《仁德兴唐大王教北河士绅军民檄》每个词都拆开分析了一遍,郑森光是收到的批驳文章,就有两千多份。

不得不积极啊,这谁要敢不参与批驳,那就是心怀不轨,是北人的奸细。

郑森和黎维祧对望了一眼,两人都觉得,对方从未如此顺眼过。

“呜呜呜呜。”一个黎家的宗室竟然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表面上,他是在痛斥我莫大王的颠倒黑白。

但实际上,这老登是真的感到委屈,你这莫昭莫子布有病是不是,你搞郑森就搞郑森嘛,把我们黎家也一起搞臭干什么,你这他妈纯纯就是来掀桌子的。

黎维祧也心有戚戚焉,历来这后黎朝的规矩,就是下面一堆曹操、朱温打来打去,但表面上还是要遵从黎朝法统的,谁知道怎么突然就冒出来莫子布这么个混世魔王。

收到了两千多份批驳书,就相当于收到了两千多份效忠书,郑森心里更有底了。

能把批驳书交到他手里的,即便不是北河的京汉高门,衣冠士族,至少也是乡野之间一家有二三百亩地的地主。

这些人掌握着整个北河的舆论,只要他们愿意把莫子布批臭,那莫子布在北河乡野的形象,就一定是恶臭无比的。

“陛下,这批驳的重点,就放在莫贼乃是北人,丧家之犬反想鸠占鹊巢,把咱汉人都变成明人奴隶这两点上吧。”

郑森第一次以商量的语气跟黎维祧说着话,当郑主实力受损的时候,就到了他们往左站,利用后黎朝朝廷的法理稳住形势的时候了。

“可。”黎维祧笑着点了点头,“一切就由大元帅定夺。”

“陛下,总国政。既然要让全天下都来批驳,不如把三十六年的科举试题,就定为批驳莫贼吧。

只要批驳的鞭辟入里,使莫贼愧而不敢对天下人者,都可酌情授予官职甚至高中。”

后黎朝到了此时,除了一个小小的专门服务于黎维祧的宫监以外,连朝廷的建制都已经没有了。

是以连幕府参从阮儼这样的郑主大臣都不需要兼任黎朝的官位,直接就以参从的身份在大朝会中发言了。

而阮儼口中的三十六年,就是指黎维祧的景兴三十六年,即明年1775年。

这后黎朝的科举也是三年一届,明年景兴三十六年正是大比之年,所以阮儼才这么提议。

“陛下,参从之言有理啊!三十三年的大比录取各地才学之士甚少,不过二甲两人,三甲十二人而已,明年可以考虑多录取一些。”

郑森接着参从阮儼的话就说了起来,这北河的盘子不大,总共不过五百多万人,所以科举的规模自然不能跟北面比,要是录取的人多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蛋糕可以切。

所以北河的科举,历来就不会出现把三鼎甲、一甲进士,二甲同进士,三甲赐同进士等都录取满的情况。

而是会按照考生的实力,考官觉得你有庭元(状元)实力,就会把你点为状元,有一甲进士的能力,你就是一甲进士。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假如朝廷拿出来分的蛋糕太少,就会发生一届大比就录取七八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情况。

景兴三十三年的大比(1772),就属于这种比较惨的一年。

而郑森现在让阮儼放出话来,要把批驳莫子布当做明年科举的试题,又要扩大进士的规模,实际上就是在向下面让好处。

只要北河的京汉高门,衣冠世家愿意跟着郑森走,那就大家都有官帽子。

“如此甚好,如今全天下士人都在批驳莫贼,当然要多多擢拔忠义之士,如此明年大比之后,朝廷一定会众正盈朝的。”

黎维祧还是笑呵呵的答应了,演橡皮图章这位爷已经演了几十年了,属于得心应手的那种。

反正他后黎朝除了这座王宫,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利益了,要给下面人让利,那让的也只能是郑家的利益,他犯不着阻拦。

郑森大为高兴,他的官帽子可不会白给,好处给了下面的京汉高门,那这些高门大族就要出丁出粮,帮助他去对付莫子布了。

而郑森在启动舆论机器要把莫子布批烂批臭的时候,莫子布自然不能一点也不反抗。

他只是想把北河有自立倾向的人找出来处死,并不是要把所有北河京汉高门都干掉。

所以莫子布也必须要出来抢夺舆论阵地,至少要将其中愿意归一的,挑选出来作为基本盘。

于是,我莫大王把自己关到了会安的行宫中,开始不断复盘这几百年来安南的历史,以图找出其中能站住脚的大道理。

不得不说,我莫大王作为一个p社战犯,自初中起就喜欢在作业本上地图开疆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基本的历史逻辑,他还是非常明白,甚至可以说有些精通的。

就在他面壁的这段日子,莫子布逐渐理清了整个历史的脉络。

这历史上自静海军节度使吴权自立开始,对于狭义上的安南,也就是北河来说,最大的威胁,其实不是北面的朝廷,而是南面的占城国。

自东汉区连杀官造反之后,这一地方就开始变成国外了。

此后虽然刘宋、隋朝都有重新收复,但当地内核属于南亚系的占城文化已经完全压倒了汉文化,形势无法扭转了。

是以自吴权自立开始,安南汉人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南亚系占城文化的不断冲击。

而当时,经过南诏占领安南都护府后的大屠杀,原本生活在安南的数十万汉人只剩下了十来万。

而他们面对的占城人则数以百万计,单靠自己,根本无法对抗。

于是,这些安南汉人找到了九真郡,也就是清化、乂安地区生活的大量芒人作为同盟。

芒人是一系列非常复杂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晚期的部落统称,他们有土生余于当地的人,但大部分是骆越人南迁形成的。

以今天中国的眼光来看,他们可以被看成百越的一员,主体的民族应该是以各种苗人和壮侗族人为主。

在静海军自立前后这段时间,芒人经过两汉的融合,已经相当汉化。

他们从长相到生活习惯都与安南汉人相似,迥然不同于黑面、卷发带有明显东南亚矮黑人特征的占城人。

因此两个族群,具有天然亲近的可能。

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同盟与合作,芒人需要安南汉人的文化和先进耕种养殖技术,甚至是文字。

安南汉人需要数量多达几十万的芒人一起对抗长相、肤色、人种和文化都不同的占城人。

于是,此后几百年中,除了偶尔面对中原王朝的试图收复以外,安南的主旋律,就是安南汉人与芒人合作对抗占城人。

这情况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到现在,安南汉人先败后胜,一步步将占城人基本打的亡国灭种。

而在这种不断的融合与冲突中,越来越多的芒人下山进入了红河平原与安南汉人杂居,他们不是汉人胜似汉人,迫切需要一个身份认同。

而安南的汉人也一样,他们也需要赶紧将自己和北面的汉人区分开来,不然朝廷就总有收复的他们的欲望。

这些人跟占城人打了几百年,靠着自己打拼辛辛苦苦才有现在的家当,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当然不肯回归。

于是,他们等到了一个天赐良机。

那就是北方的蒙元起自草原,几十年间竟然打下了一个世界帝国。

他们最大的功绩,不是西征打的欧洲人鬼哭狼嚎,彼时东欧一贫如洗,打下来了也不算什么。

他们最大的功绩,其实是灭掉了南宋。

作为罗马帝国覆灭后,以南宋为代表的汉文明,几乎可以称得上全世界绝对的文明灯塔,是人类的至高地。

南宋的灭亡,也是汉文明第一次彻底遭遇倾覆的重大挫折,它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特别是在东方,南宋的灭亡,神州的陆沉,极大冲击了东方人的精神世界,让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的文明会何去何从。

历史上甚至发生过倭国儒生因为南宋的灭亡而觉得天地倾覆,最后选择自杀的事情发生。

而恰恰在这时候,统治越南陈朝出了兴道王陈国俊这么一个人物,此人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中的异数。

因为在此之前,除开中国以外的高丽、倭国和安南,从来就没出现过这么牛逼的人物。

其雄才大略,治军严谨,爱护士卒,善待百姓,从不因私废公,掌握国家大权一不篡位,二不贪腐,简直就是武将楷模的化身。

此人的军事能力肯定低于韩白卫霍、李靖李勣、徐达蓝玉常遇春、岳武穆、戚爷爷这种天生神将,但在国家民族的道德上却几乎是个完人。

加上他只是低于神将,但比起其他著名军事家,还是不遑多让的,所以这个福建移民子孙得以两次击败蒙元,保住了安南的江山。

战胜蒙古人后,整个安南之地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陈国峻甚至放言说神州陆沉,名教唯存南国,把自己当成了儒家文化的最后守护者。

在这种言论的影响下,安南汉人与汉化的芒人迅速走到了一起。他们因大多居住在以京城升龙,也就是河内周围,开始自称京人华民或天南汉家,大力推进汉喃字改革和传播,这就是越南京族的起源。

最新小说: 大佬破产后,被恶毒女配养富了 京港缠欢 侯府千金太娇软,禁欲王爷掐腰宠 离婚后,我成了东京文豪 在吗?离个婚呗 同时穿越:吾儿皆有大帝之姿 我被校草男神攻略了 扒一扒那位自我攻略的老干部影帝 穿越柯南三十年前,截胡妃英理 汉风烈烈起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