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门就在常州,朝廷的大军也正自大运河南下,迟早剿灭了这逆贼,到时候今日坚守的,个个都有重赏。”听到他这么说,周围的兵丁竟然还真有几个不知死活的脸色好看了一点,零零散散的附和了起来,
参将更有底气了,他正考虑是不是让拿鸟枪的神枪手打掉外面的那几个锦衣骑士,突然就听到一声让人心头发麻的怒吼。
“杀鞑子啊!”
参将猛地转身一看,好家伙,刚刚跑下城去的赵知县,已经脱掉了官服,就穿着一身白色内衣,带着几十个高大的民壮,拿着一把钢刀,对着他大吼一声。
参将肝胆俱裂,还没来得及把刀抽出来,被知县鼓动过来的民壮,瞬间一拥而上,把他和身边几个绿营兵给按倒在了地上。
“愿归汉者,可缠白布!”
知县大人还是明白的,民壮打不过绿营兵,于是他抓着一把白布条,对准了参将身边还算有些战斗力的绿营兵大喊。
绿营官兵们大喜,争着抢着来拿白布条然后缠到自己胳膊上,这立刻就算是自己人了。
县城大门轰然打开,一百三十三年后,江阴这座英雄忠节之城,再次回到了汉人手中。
王无病作为先锋将进城,立刻就被江阴百姓围住了,他们欢呼雀跃,不停对着白盔白甲的兴唐军官兵投来兴奋目光,还有些耆老带着家人,对他们又拜又礼。
也该满清倒霉,原本来说,阎应元等人的事迹,没有这么妇孺皆知。
可是到了康熙时期,满清觉得天下稳了,为了稳固统治,开始同意把阎应元请进了悯忠寺供奉,乾隆更是开始大肆宣传,把阎应元当做忠臣模板。
这下好了,兴唐军一来,江阴百姓本就记着这仇,你还搞得妇孺皆知,他们可不会承乾隆的情,而是立刻就选择回到自己同胞这边。
“将军,黄山炮台处还有数百炮军,在下请率江阴百姓为先锋,为陛下拿下炮台。”赵知县在马前大声喊道。
王无病看着这个只穿了白色单衣的奇怪人一眼,“汝是何人?”
“下官乃是江阴知县赵源治,现已反正,率民众擒住了鞑子参将。”赵知县赶紧开始表功。
“好!”王无病还是有些文人习气,他客气的把手一拱,“请赵知县领路!”
。。。。
南京,满清将这座城称作江宁,平白降低了好几个档次。
此时的南京,其实是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人口第一大城,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人口应该不少于七十万,或许能达到八十万以上。
这也是所谓康乾盛世不太被认可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人口已经超过两亿的这个盛世中,全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竟然没能超过一百万居民。
这不说跟宋明的盛世比,比起汉唐也强不了多少,甚至比八千万人口的唐朝还要差一点。
造成这种现象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那就是有大量人口被栓在农村,依靠少量的自耕地和做佃户勉强混个不饿死。
而乡村的产出大量被这样的穷人消耗之后,剩下的粮食无法支撑城市人口的快速扩张。
城镇人口不能快速扩张,进一步带来了经济活动的低迷,进而又无法为城镇提供足够可以支撑非农的就业岗位,大家遂一起成了一潭死水。
因此,虽然此时玉米、土豆和红薯产量在粮食中的占比,远比后世以为的低得多,但称一声番薯盛世,确实没什么毛病。
而作为满清治下第一大城,南京一旦陷落,影响力必然是天崩地裂一般的,它的陷落,会标志着乱世的真正到来,并且会迅速传遍南北。
同时,南京城中的旗人可不少,驻守的也不是福州、杭州这种边角料。
乾隆在临清州对福康安所说他不管南京了,只要有利益就不缺旗人云云,显然很大一部分是单纯的为了提振士气。
道理是没错,但你不能这么执行。
满清皇帝,首先得是旗人的族长、大家长才行,你把几万核心的成员完全不顾的丢在南京,搞不好旗人的人心都要散了。
就算不散,愿意跟随你爱新觉罗家的核心老旗人少了,拿什么去压服新进的旗人呢?
是以,乾隆不可能随便放弃这南京城的三万多国成和小多子,不但不能放弃,他还调了一批硬抠出来的精兵。
乾隆硬是凑了一万人,由新任漕运总督穆克登阿带着,再加上绿营狼山镇和漕运总督的河标六千人,镇守在扬州,控扼瓜州。
漕运的大小船也被征召一百多艘改造成了战船,全部囤积在扬州,准备南京一有变就出兵接应。
南京城中,两江总督高晋年老体弱被乾隆调走,军政大权全部由江宁将军蒿椿掌握。
此人是满清宗室,袭爵辅国公,乃是老奴弟弟舒尔哈齐第八子芬古的子孙,一直在军中任职,勉强算是知兵。
二把手副都统成德是满洲正红旗人,钮钴禄氏,在大小金川中屡立战功,位列紫光阁功臣像中,是一员悍将。
一切安排妥当,蒿椿大为得意,他认为南京城人口众多,可以临时征召数十万的民壮。
且兴唐军自海上来,不能断他后路,上游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运进来,不担心缺少物资。
同时,南京坚城在全国都要算是顶尖的,光是各种火炮就有二百多门,绝对的易守难攻。
他甚至放言,莫子布就算亲自领兵来攻,也会像郑逆一样大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