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大虞四京
祭拜过明太祖朱元璋之后,莫子布这个建立的有些匆忙的大虞朝,终于是走上了正轨。
而中国历朝历代,建立新朝后的制度礼仪等建设,就没有莫子布这么轻松的,他完全可以照抄明朝就行,从制度到衣冠,都悉如明制。
甚至连五德终始说都可以照抄。
因为按照这套理论,汉家王朝推翻或者取而代之上一个王朝的,才会五德相克来确定下一个王朝的德。
而大虞则是驱逐满清而建,不是推翻的大明,所以要五德相生,也就是可以继承。
那么大虞就跟大明一样,是火德,尚红色,一切礼仪制度都可以不变。
当然,明朝当年也是驱逐蒙元而建,所以他这个火德,实际上是承袭自宋朝。
这样一来,宋明虞三朝,都是火德,尚红。
不过制度也不是完全一样,莫子布将负责接待外夷的会同馆撤销,功能再次并入了鸿胪寺中,同时主客司、四夷馆功能也并入鸿胪寺中。
除了这些以外,鸿胪寺还要掌管泰西书籍翻译,管理留学生,负责与泰西诸国列强交流等等。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经过莫子布变革,已经在事实上把夏君夷民这套系统给干废了,因为这套系统,是跟华夷之辩伴生的。
那么现在按照莫子布的大义忠奸论,天下间原本属于华夏文化边角料的朝鲜、日本、安南就将不再拥有藩国地位,是要直接纳入统治的。
暹罗、缅甸、荷属东印度、西属吕宋则是要经过拉拢、打击后变为封臣之地的领土。
同时,泰西列强,具体指英法哈西俄普等国的地位则会抬升,按照莫子布的理论,他们将与中华一起进入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战国时代,属于战国列强。
那么既然成为了战国列强,自然就不能用会同馆、四夷馆这样夏君夷民的态度跟人打交道了。
其实在此时来说,欧洲还没强到是个国家都能跟中华平起平坐的地位,最多英法两国勉强有这资格。
但莫子布就是要抬举一下他们,因为只有莫子布这个皇帝都抬举他们了,才会引起国内士绅阶层极大兴趣,间接引领他们走出去,开眼看世界,增强交流。
只不过这么一来,礼部的权力就被大大削弱了,于是莫子布将满清负责管理各少数民族的理藩院功能也并入进礼部去了。
以后各地封臣,各少民土司,青塘将要实行的金瓶挚签,日韩保留的封臣,这些内藩的各项事宜,都将由礼部管理。
除了礼部和鸿胪寺以外,大虞的分封制度也将与大明完全不一样,不会再把皇子封在国内,留在国内的,最多也就能封到郡王,去外面拓地殖民的,才能到亲王这一级别。
但其实,上面的这些并不算大虞和大明最大的区别,大虞和大明最大的区别,是大虞的内司丞(司礼监)并不是像大明那样,完全由皇帝的亲近宦官担任。
因为大明已经用它的命来告诉了莫子布,单纯用宦官的司礼监,还是不可能斗得过文官系统。
所以莫子布准备一面不让勋贵武臣堕落的太快,又开始培植新兴的实业资产阶级进入权力中心。
还将内司丞改称鸾台,鸾台官员来源完全敞开,所有具有举人以上功名者,不用参加科举,只要得到皇帝的征召,就可以成为鸾台的一员。
当然,鸾台的官员,就不能叫什么首领太监、秉笔太监了。
鸾台分为侍从文官司、参谋军官司、内廷转运司三个衙门。
官长分别为侍中、参谋将军、转运督监,鸾台首领为枢机大臣,分设左右大臣,掌握批红大权。
这官制和礼仪基本一样了,军队编制也要立刻趋同。
原本大虞由近卫、镇军、临时征召义从这一套模式,转换为由皇室提供饷银的禁军,驻扎京师的京营和分驻各地的镇军。
禁军以近卫军为番号,特殊会有赐名,比如现在的羽林近卫、龙骧近卫等。
禁军目前保持一万五千人的规模,共分五团,每团三千人,采用欧式的团-连模式。
又恢复明朝的京师十二团营制度,这十二团营由原本的镇军组成,各团的番号取消,采用明朝四武、四勇、四威命名法。
不过团营改称军,冠以兴唐称号。
每军一万人,设一统军总揽,其下分三团和一督标标兵营。
此外地方上则分为镇军和卫所军,这是因为明朝卫所军,实际上是跟户籍制度绑定的,大虞不可能再采用朱洪武那样的户籍制度,是以卫所军在大陆根本就铺不开。
于是莫子布在大陆上沿袭清朝的绿营制度设立镇军,官职、编制与绿营兵相同。
而广南和南洋四省有足够的土地实行卫所屯田制,移民合作社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军户制度,所以这五省就不设镇军,而是直接设立卫所军。
这一套军改下来,以后大虞的主力就是京城兴唐十二军,近卫军一万五千,地方则是绿营和卫所军夹杂。
这所有的变动,都是根据现实来的,原本兴唐军的编制,大体是从欧式陆军学的。
因为彼时兴唐与欧洲诸国一样,人口不怎么多,海军非常重要,陆军相对袖珍。
所以直接用团-连两级,保证君主或者主帅的垂直指挥,不用考虑大兵团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