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南洋惊变
比起小表妹的跃跃欲试,叶小妹就要低调的多,她抚摸着又微微隆起的肚子,连生两个女儿了,总不能第三个还是女儿吧。
就算第三个还是,那就生第四个。
叶小妹狠狠点了点头,她年轻时可下河捉鱼,四五十斤大狗能单杀的身体,给了叶小妹最大的资本。
活泼、强健、漂亮,这就是叶小妹给皇帝留下的印象。
“小妹啊,我觉得你这一胎还是生女儿比较好。”
三叔眯着眼睛看着自己的女儿,说话的时候,还一口香茶一口美味点心,显得惬意极了。
叶小妹白了自己老爹一眼,“说什么呢,这后宫中没有自己的儿子,女儿哪能立得住脚。”
三叔摇了摇头,他虽然只是个秀才,但当年也曾是家族的骄傲,因为三叔是从一个世代给人当佃农家庭中,一跃而起成为秀才的。
虽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支撑他一直脱产学习和不停到广州去参加乡试。
但放到后世,也差不多相等于一个大山里出生的农民工孩子考中省直公务员了。
所以,三叔还是很有点见识的,他看着叶小妹,慢条斯理的说道:
“咱们这些客家人啊,脑子都有点一根筋,做买卖,跑外销,办矿场都不如广佬、潮佬和漳泉佬。
除了种地就是当兵,我让五军都督府的老七查了一下,现在咱们客家人,中校以上军官已经有八十三人,准将七人,少将三人,中将一人了。
这京营十二军中,就有三个客家籍的少将统军,如果不是五军都督武世秀武大人刻意规避,恐怕最少要有五个。”
叶小妹有些听明白了,在莫子布的三个主要后妃中,她不同于郑诗诗和小表妹。
郑诗诗到了出嫁的时候,她父亲郑信才完成逆袭,因此以前一直受到的教育,都是暹罗纳真贵族式的。
这种有封地的贵族,非常鼓励男主人在外征战或者任职的时候,女主人在封地主持家务,且女主人控制的资源越多,地位就越高。
所以这就是郑诗诗在子嗣遇到困难后,总是试图帮莫子布处理政务,且她身边,随时有一支四五百人包括侍卫、近臣、侍女等成员小团体的原因。
而小表妹陈依珍,她生活的时代,嘉定陈家已经相当衰弱,他们能保持住明香人的文化就殊为不易了,小表妹连书都没读过多少。
所以小表妹的思想,还完全是地主大院妻妾争斗那个模式的。
她看问题比较浅显直接,甚至当着正直壮年莫子布的面,就敢毫不顾忌的说出阿森未来要挑重担这种话来。
这不是小表妹恃宠而骄,无所顾忌,而是她真的就只有这个水准,小表妹也是莫子布身边女人中,唯一连三百千都背不完全的。
只有叶小妹,在三叔的教导下,思维模式才真正是中国传统后妃样的,她非常知道这种后宫有大量同族同乡掌握军权的危险性。
“阿爸你说的有道理。”叶小妹叹了口气摸了摸肚子,“若是这真是一个男孩的话,反而会让咱们的位置变得更加微妙,恐怕会导致陛下有意压制客家系的将领。”
三叔一口马蹄糕下肚,美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他穷了大半辈子,最觉得对不起的就是这嘴巴和胃,是以现在他最喜欢就是吃各种美食。
三叔摇了摇头,“那你就错了,如今半壁江山都没取完全,陛下怎么可能那么小心眼,因为这点事就来压制下面人的忠心,这岂是雄主所为!
所以老夫判断,你要真生了个儿子,恐怕半岁一岁的,就会被封爵,确定未来的去向。
搞不好会被封到南洋,不是去嘉庆大岛(婆罗洲),就是去柔佛。绝无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叶小妹听三叔这么说,反倒是眼睛一亮,“那也不错啊,未来去南洋做个大王,他这么多舅舅,一人出三五十亲兵,就可以稳住形势了。”
叶是嘉应州客家的大姓,自从叶小妹被封德妃后,姓叶的都来跟她攀亲戚,因此她的堂兄堂弟确实多。
三叔终于停下筷子看了叶小妹一眼,“小妹,你不想争一争了?”
叶小妹点了点头,“想!如何不想,哪个母亲能拒绝儿子成为皇帝这个诱惑呢,不过还是一步步来吧,先把能拿到的拿到手再说。”
“娘娘,陛下晚间要到您这里来看望两位公主。”父女俩又聊了几句,外面的内侍就来禀告了。
叶小妹脸色一喜,三叔也赶紧告辞。
。。。。
行宫临时的武德殿中,莫子布拿着一份陈辉祖的履历,看着身前的锦衣卫指挥使陈旭问道:
“鞑子倒是挺舍得,还跟蒙元学上了,玩包税制,这陈辉祖我们能争取过来吗?”
陈旭点了点头,“可以,但至少需要一个侯爵,说不得还要容忍他和那票湖湘地主长期盘踞洞庭湖平原。”
莫子布有些无语了,他转头看向梁国治,梁国治也摇了摇头,“陈辉祖有些才能,但他更出名的却是贪婪。
此人胆大包天,什么样的钱都敢拿,还管不住家人,他几个弟弟,贪起来一点也不比陈辉祖差。”
梁国治对陈辉祖的认识还是很准确的,历史上陈辉祖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乾隆让他牵头查王亶望的贪腐案。
结果陈辉祖竟然敢把王亶望家中的金器全部换成银器,玉器统统贪墨,其余珍宝也指使人换上假的,公然薅乾隆的羊毛,最后被乾隆下令自尽。
“臣也不建议陛下收揽陈辉祖!”莫子布还没下决定,专门从湖南衡阳赶来的王夫之四世孙王荃也开口劝道。
“过去百年间,朝廷大量从湖广迁移百姓到四川,为了能使两省能动员出充足的人口,湖南、湖北已经快五十年没有清查过田亩了,两省存在大量隐田。
这亦是两省地丁银和地丁粮相加,竟然比山西一省还要少的原因。
此外,本地百姓如果不想被官府强行迁移到四川,就需要托庇于当地大户,使大户把他们的户籍给注销,如此一来,方能留在家乡。”
此时,距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移民潮,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迁移停止,也不过五十年的时间。
零星去四川落户,现在都还在持续,这股移民的尾潮,甚至要到道光年间才算结束。
清初四川人口百不存一,康熙二十四年统计(1685),全四川加上南郑、安康等地所在的陕南,只有十六万人,不算陕南,全四川甚至只有九万人。
当然,这是户籍人口,但哪怕就算上隐户,最多三四十万人了不起了,现实逼得清廷不得不开始大移民。
而这些移民中,超过四成都是来自湖南湖北,官方人口是迁走了八十万上下,但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至少要翻倍才现实。
“难怪清廷能从湖南湖北移走差不多占当时人口百分之七、八的百姓,原来是对湖南湖北的大户做了妥协。”
听到王荃这么一说,莫子布明白了,现在湖南湖北大量存在的二三百亩中型地主,都是满清为了完成移民政策,而不得不向当地大户做的妥协。
“但这种妥协,却极大的破坏了朝廷对两省的掌控。”王荃接着说道:
“除了两省上缴的地丁银和地丁粮过少,田地被隐藏以外,湖南湖北的人口也被大量隐藏了。
以臣家乡湖南为例子,在册人口竟然比甘肃还少一百万,比广东和江西少了四百万,比浙江少了九百万,显然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