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太多熟悉的地名,不断在莫子布的脑海里闪过。归德、许昌、陈留、开封、中牟、郑州、荥阳、洛阳、南阳、新郑。
无论哪一个名字,都是传承数百乃至上千年,都是史书中的常客,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发生在这些土地上。
这里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摇篮,唯一能与之分庭抗礼的也就是关中,但关中要比河南小不少,其余齐鲁大地、燕赵之地、三晋大地都要稍逊一筹。
这种文化情况,在莫子布身后的基本盘闽粤两省体现的非常明显。
九成以上的闽粤大族,不论真假,只要拿出族谱,祖籍基本都是河南。
而这个哺育了中华文明的祖宗之地,就特别像是后世整个民族苦难的缩影。
此后二百多年,你能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一个极致的小中华,人口众多,以农耕为主,极度内卷,卷到成为了中国这个卷王国家的卷王之王。
在风评上,河南就更像一个外网中的中国,各种不好的形象,落后、土鳖、贫穷、人多、素质低就是这个省份的代言词。
诚然,有很多刻板印象,确实有其来源,素质不高乃至违法犯罪的河南人也确实不少,但与其他省相比,并没有断崖式的高很多。
这种固有印象,更多是在歧视与找乐子中被放大了。
莫子布一直记得他穿越前公司大领导的一句话,这个出身于河南穷苦家庭的小镇做题家说:
“如果有一天,当人们提起河南,不再是贫穷、落后、没素质,而是华丽、典雅、文化底蕴深厚。
那么中国才真正强大了,从经济到文化,都恢复了本该有的地位。”
只不过,莫子布一路走来发现,在这个中华老大帝国的纸老虎,还没被戳破的时代,河南的民生,就已经极度困难了。
三千万的户籍人口,甚至可能更多,地丁粮和地丁银相加,要上缴的规模仅仅比江苏、浙江、山东少。
莫子布甚至都没有了急速赶往开封坐镇的兴趣,干脆一路走一路考察。
然后等他三月初三到达开封的时候,淮北骑兵团的千总董金凤已经把洛阳也拿下来了,完全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
反而因为兴唐军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河南穷苦百姓知道了两件事情。
第一,汉人的皇帝回来了,汉人的好日子要来了。
第二,皇帝给整个南方都给穷苦百姓分了地,到河南来了,肯定也是要给他们分地的。
呃,大部分是没问题的,细节上可能传的有点离谱,但莫子布立刻让锦衣卫下去辟谣。
因为见识过后世很多谣言越传越离谱的莫子布知道,如果再不下去辟谣,百分百会传成皇帝要给每个河南人分十亩地。
这可不行,要是把所有人胃口吊起来了,然后根本没那么多地分,对民心士气的打击,可是很严重的。
开封府门口,谣言虽然还没有扩大,但已经吸引了大量百姓的注意。
开封城周围的贫苦百姓,扶老携幼的主动前来欢迎,都指望着早点听到皇帝给他们分下田地的消息。
百姓这么支持,莫子布的眉头,却没有舒展开来。
因为经过这一路的简单调研和查看了大量锦衣卫北镇抚司获得的数据,河南的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莫子布也大概知道河南无法组织起强大民团的原因了,河南不但百姓穷,豪强也穷。
因为到了满清这种科举制度已经高度成熟,又还有旗人拿走大部分官帽子的情况下,乡间出现大地主豪强跟科举是正相关的。
河南虽然进士出的不少,但大多名次很低,属于完全靠人口堆上来的。
同时,清代旗人拿走了七成的官帽子,导致进士的前程比明代低了很多。
所以河南这些大量名次靠后的进士,基本都被发放到穷苦地区当一两任县令就回乡了。
这种官场履历,根本不能为进士积累大量的财富和官场网络,要是良心稍微好点,在陕北、甘肃、云南、贵州这些地方当县令,搞不好还得亏钱。
而回到家乡,河南人太多了,在导致乡野非常卷的同时,还养了一大批非常团结的穷苦乡民,河南的地又多是大平原,使得穷苦百姓很容易聚拢到一起。
这些没办法的穷苦百姓,平时以各种白莲教为纽带,非常流行过不下去了就吃大户。
而真要形成了吃大户的难民潮,那就是大户家破人亡的时候到了。
电影1942中,去吃张国立家大户的瞎药,就是这种吃大户乡民的联络人或者首领。
所以在河南,地主还不能太过压榨,避免把百姓直接逼到无法生存的地步。
他们也没法像湖南、湖北那样,把穷苦百姓送到四川,分散了百姓的力量,进而可以发展出大量的大地主。
好吧,莫子布叹了口气,这河南还是真让人头疼啊!
百姓穷,大户也穷,把地一均,看着人均可能有两亩上下,但就河南这水热条件和亩产,还是种的小麦。
一亩地平均也就是一旧石多一点,也就是一百三四十斤上下。
一个人两亩地,才他妈不到三百斤小麦,全家六口人十二亩地,一共三千六百斤小麦。
就算可再夹杂种一些豆子、蔬菜什么的,但也很难活下去。
看来,得提前让河南百姓先于山东百姓闯关东了。
好在现在有南洋,唐江平原和明香河平原,也就是湄南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已经开发的不错了,可以不断用海船把粮食运到辽东,不用担心历史上闯关东那样大面积饿死人。
明天要出差,又是最少三个小时的大巴,我争取保证一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