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青塘雪原的噩耗(二合一)
北京顺天府,雍和宫。
这里本是雍正没当皇帝前的雍亲王府,雍正登基后改为行宫,称雍和宫。
然后在乾隆九年(1744),又被乾隆皇帝改为喇嘛庙,成了满清管理藏传佛教的事务中心。
此时藏传佛教共有四大活佛,达莱和般禅额尔德尼
章嘉则是漠南大活佛,哲布尊丹巴是漠北大活佛。
而此时尚在北京城的,就只有漠南活佛第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
其余三位中,八世达莱-强白嘉措,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罗布藏图巴坦旺舒克和六世般禅尔德尼-班旦益西都在青塘。
且四世哲布尊丹巴只有六岁,还是八世达莱强白嘉措的亲侄子。
莫子布手里拿着李献文自重庆发来的密报,顿时有些哭笑不得,这老丈人怎么想一出是一出呢?
这想法吧,其实还不错,西北这地到了现在,哪怕全部生活的都是汉人,也逃不过宗教的侵袭。
原因很简单,莫子布没有那个能力把西北,特别是大甘肃(甘肃加宁夏)的经济给搞起来。
自唐末以后,西北商路渐渐断绝,原本富庶的河西就开始断崖式往下掉入贫困的深渊。
而到了现在,已经是大海权时代了,就是中华这样的传统大陆权国家,经济等绝大部分资源也会不可避免的往海洋倾斜,那莫子布就更没那么多钱,来振兴西北的经济了。
莫子布现在唯一能为西北做的,就是在开封的试验田成功之后,赶紧总结好经验,拿下陕甘了就鼓励当地百姓种土豆和辣椒。
至少做到土豆、辣椒管够,凉山汉堡先整起来。
但这只是能让绝大多数陕甘百姓勉强吃个大半饱,对经济并没有多少的促进效果,这经济起不来,要消除宗教,那就是千难万难了。
但是,莫子布还有点犹豫,倒不是害怕白莲教坐大,他是怕白莲教跟黄教发生大冲突。
因为对于黄教来说,天方教再猛,大不了盘踞陕甘,他们没有强力军事力量支持,是上不了高原,进不了草原的。
但白莲教可不一样,郑信一出面,背后的支持力量是谁可就很明显了。
加上虽然白莲教的教义混七八杂,但郑信这种弥勒降世的搞法,其实跟黄教相去并不远,只要愿意改,是可以互相融合的。
那么这样一来,四大活佛就有理由相信,新生的大虞朝和莫子布,是想扶持一个完全在汉地转生的活佛,进入黄教内部搞事。
“陛下,成都密报,六世般禅额尔德尼-班旦益西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圆寂。”
听到翰林舍人郑怀德的报告,莫子布悚然一惊,“成都的消息是哪来的,是不是驻藏大臣发来的?”
郑怀德点了点头,“此时的驻藏大臣是蒙古正白旗的保泰,其余还有在惹萨和日喀则的旗人宗室恒瑞和富察家的博清额。
后两人是光中四年去的青塘,本来是为去请六世般禅来京为中风的乾隆祈福和祝贺七十大寿的,结果咱们提前打进了北京,这两就留在了青塘。
信是富察家的博清额发回来的,恒瑞听说咱们要尽杀黄带子和红带子,已经跑到青海厄鲁特的地盘上去了。
驻藏大臣保泰则多日未现身,似乎与惹萨高层正在勾连。
博清额从日喀则发挥了急报,他手中只有一个原四川绿营松潘镇的营三百余人,一旦噶厦当局要驱逐他,他无法抵挡。”
莫子布听完,有些紧张的清了清嗓子,他现在才想起来,此时还没有发生福康安雪域高原反击廓尔喀,也就是还没有确立金瓶挚签制度。
除了这个宗教层面的,金瓶制度还在具体政务层面,规定了达莱等不得直接上书皇帝,必须由驻青塘大臣转交。
负责青塘具体政务的噶厦政府中,噶伦(文官之首)、代本(驻各地军事长官)及以下官员的任命,都必须驻青塘大臣同意。
各大寺庙堪布(主持)调换,也要征得驻青塘大臣同意。
且驻青塘大臣在青塘宗教上的地位,与达莱和般禅额尔德尼等同。
其余青塘上下的边防、通商、驻军、财政、廓尔喀等地信徒来惹萨朝拜等事,都由驻青塘大臣统筹办理,随时有权核查。
可以说,满清所代表的中央政权对青塘的控制,是以福康安反击廓尔喀后才最终确立的。
此前的驻藏大臣更像个驻藏天使,根本管不了多少事。
然后在1846年,面对英国人的咄咄逼人,琦善上奏让驻藏大臣放弃了对青塘财权和藏军的训练控制权,驻藏大臣就又成了一个加强版的驻藏天使了。
莫子布立刻意识到,他必须要完成历史上由乾隆和福康安完成的这个历史使命。
想到这些,莫皇帝把手一挥,“青塘之危,不在高原之上,而在南边的廓尔喀和英国人。
给云贵总督黄忠仝和总督上缅甸兵马钱粮番汉事务莫公柏下令,让他们尽快完成对西南土司的整合,必要时让步一点也可以。
明年之前,必须组成一支三万人的军队,掌握住整个上缅甸。”
郑怀德明白,皇帝这是想早点拿到上缅甸的控制权,然后把下缅甸的缅王孟云堵住不能动弹。
随后就可以驱使他,用缅甸的军力长期威胁英属印度,让英国人不敢继续支持廓尔喀的沙阿家族,斩断其不断向北蚕食领土甚至侵入青塘的步骤。
没了这些外援撑腰,青塘的达莱和噶厦当局,就玩不出什么样来。
“陛下,那日喀则的博清额呢,是否允许他撤退到四川?”一直在莫子布身边没有出声的郑锦水,突然问道。
而一向谨慎的郑锦水这么问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博清额与在昆明杀了朱珪投降的明德和在成都投降的海兰察还不一样。
明德和海兰察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属于被武力威胁后无奈的保命之举,且他们是汉地的满清官员。
而博清额则是驻藏帮办大臣,接受了他的投靠,就表示莫子布这个以汉人为主的大虞,选择接受以满人为主满清在汉地十八省以外的政治资产了。
属于是新的中央王朝对旧日中央王朝在某些方面的继承,那么以此类推,驻藏帮办大臣可以被接受,库伦办事大臣呢?
还有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这些呢?
他们要来投降,按道理就你也得接受。
而接受了他们,未来给满清修史的时候,就必须要按照正统王朝来修,至少是要承认满清确实是中央王朝。
莫子布沉默了一下,要论本意,他不想去承认,但是你不承认,这四个将军和两个办事大臣辖地,确实是汉人王朝从未有如同满清这样实控过的。
哪怕就是上溯到唐朝,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实控,比如伊犁河谷,满清对这里的控制力那还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唐朝那样封几个小可汗能比的。
比如青塘,大明也只是保持了朝贡制度,没有设立驻藏大臣等机构,算不上真正实际控制。
更别提包括唐努乌梁海、贝加尔湖和整个科布多在内的漠北了。
“陛下,如果我们不接受,那么恢复陕甘之后,想要继续推动向西北、东北的进军与收复,就只能由您自己推动了,朝臣们是肯定不愿意,也不会支持的。
哪怕就是闽粤的勋臣豪商也一样,咱们大虞现在太大了,光是南洋就需要且值得倾注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
更重要的是,往南洋砸钱,是很快能见到好处,是完全可以预见到回本的周期,而西北和东北则不会。
如果我们置之不理,大虞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满清在汉地十八省以外的这些财产,不但满清现有的力量会被当地人淹没,以后陛下再想对这些地方用兵,阻力一定会非常大。”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啊!”莫子布听完,忍不住长叹了一句声。
郑锦水的话是有道理的,汉唐之所以凿通西域,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有好处。
大明连哈密卫,甚至敦煌都不要,就是因为没有好处,没好处的事,就算皇帝想打,下面的大臣也会阻止。
同样的,在现在的大虞,拿下西域等地也没什么好处,甚至不但没好处,麻烦还挺多。
真要按照眼前的利益,最多跟大明一样打到嘉峪关。
然后西边我管你人脑子打成狗脑子,你又威胁不到我本土,驻军、册封我还得钱,有这钱,我还不如砸到南洋去。
至于后世人都明白的西域、外东北有多重要,不少人扼腕叹息于伊犁河谷、巴尔喀什湖、海参崴、库页岛、贝加尔湖等等的丢失。
恨不得回到那个时代,替子孙守住这些家业。
可在此时的人看来,这些地方完全就是没必要砸钱的不毛之地。
甚至到了一百多年后,孙国父都还说只要汉地十八省呢。
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此时的人,并不觉得一个汉人政权需要占据那些地方,也认为无法长时间占据这些地方。
可以说,从朝堂到民间,都不会支持像满清这样,往这些地方砸钱。
而要破除,目前就只有一个办法。
就是莫子布在那些只顾利益的文官之前,用实际行动接受满清在汉地十八省以外的遗产,把框架搭起来,先把这个目前看来是负资产的东西背上。
皇帝都已经把这些收了,下面的臣子总不好再说让皇帝连满清诸帝都不如。
当然,作为开国之主,莫子布可以乾纲独断宣布必须要管这些地方。
但这又会与他把权力平铺到社会各阶层,促进工商业,开共和议会等做法背道而驰。
“陛下,臣认为把奴儿哈赤等贼编入逆贼传与给满清修史并不矛盾。
毕竟满清确实存在了一百多年,我们再是厌恶它,也不可能否认它的存在。
是以臣建议,对奴儿哈赤、黄台吉、多尔衮、福临、玄烨等人可按实记载,大加挞伐。
但对雍正、乾隆二君,则可以承认他们开疆拓土的功绩,以收漠南漠北蒙古和关外野人之心。”
郑怀德看到皇帝的纠结,他主动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