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德川将军,大的要来力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政治体制,都有一种专属于他的极度堕落模板,或者叫终究保守形态。
比如在中国流行了数千年,以儒家为表象的中央文官制度,在北宋中期失去所有进取动力之后,立刻开始变得保守和内卷。
这种保守不是指社会风气的保守,而是态度的保守。
主要表现在期望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弱化阶层乃至国家的其他方面,从均衡发展变得只注重一个方面,而这一个方面,最利于这个团体永久掌握权力。
这些文官们上架空君王,下把百姓当农奴用,对外能忍就忍,对内谁敢动他们利益,就立刻下死手。
其标榜正人君子,为天下苍生代言,实则只顾自己小团体利益。
国家财政一分钱他们就要哭嚎打滚,自己穷奢极欲视而不见,偶有两个他们中出来的异类,就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到了民国反思时期,有人骂清代文人士大夫为散发腐臭的败犬,鲁迅说他们吃人。
而此时的德川幕府,与大陆上的文官集团比起来,不说好多少,那也是一时瑜亮。
倭国的幕府制度走到德川家的时候,同样是这么一副操行。
上架空权力,下把同胞当农奴疯狂压榨,以一副保守的姿态把自己封闭起来,希望就这样享受权力永远到老。
不过,中华和倭国虽然同时到了这样一种极端的保守形态,但双方的日子,还是过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中华来说,在这种形态下,日子还是能过的下去的,毕竟地大物博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在倭国,在这个没有现代化育种和现代化肥的时代,这地就是一块真正的荒僻之地。
哪怕就是听起来很富庶的关东平原,实际上也是一块年均气温低,夏季平均二十四五度,冬季平均零度左右,并不怎么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地方。
加上关东平原这狗地方还容易发大水,海拔低海水又容易倒灌,然后土壤呈高度酸性,要素集齐了简直。
历史上德川家为了治理这里,那是费老鼻子劲,估计死的民夫尸体都能在东京湾筑一条海堤了。
这有点像什么地方呢,有点像早期的德意志北部那片恐怖的近海低温沼泽,像德国西南符腾堡一带的恐怖黑森林。
而地理环境这么恶劣了,首先面临的就是吃不饱饭的问题,所以历史上的倭国才一直人口不多,日子难过,大多数时候还不如半岛上的朝鲜。
至少朝鲜还有清川江、大同江、汉江、洛东江四条河冲出来的,气候适宜的近海三角洲呢。
而且你说生产力和土壤差就算了,德川幕府还爱折腾。
德川幕府的开幕老祖老乌龟德川家康,这位爷,那是真的把乌龟的特性,把苟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
他不像以前,试图用武力压制其他大名,而是选择苟在江户,用经济搞穷其他大名。
他弄出来的参勤交代等一系列制度,成功把全日本所有大名的财政都弄崩溃了。
然后德川家又为了维持江户的地位和排场,以及在京都的奢靡,把自己的财政也弄崩溃了。
到了此时,倭国上下全部是一群可悲的穷光蛋,一个比一个穷。
“魏君,首座正在殿内等候,请注意自己的仪态,千万不要失礼。”
江户城,德川将军居住的本丸御殿中。
听到身边小姓的提醒,已经一副日本人打扮,除了发髻还是中国式的魏永和,颇为郑重的点头答应。
但实际上,他心里颇为不屑,小小倭国,矮小的人和矮小的宫殿,派头却比中华中土还大。
魏永和是唐人,但却是祖上四代都出生在长崎的唐人。
原来他们魏家,本是福建永清人,一百多年前大明天崩,特别是郑芝龙降清之后。
魏永和的六世祖魏之琰不愿剃发易服,加上他一直在从事日本到安南,确切的说是长崎到会安的贸易。
于是干脆带上家人,变卖祖产,离开故乡直接驾船跑到了日本。
此后,魏之琰和他的子孙,继续从事这条贸易线,并且得到了德川幕府长崎奉行的支持,是少数能从日本出海进行贸易的海商之一。
魏之琰甚至亲自到会安居住了数年,娶了一个在安南的潮州女子为妾,在会安也留下了一支人。
这样的家族,天然就是我莫皇帝的同路人。
魏之琰留在会安的后人魏永清,在莫子布起事的时候,就派了两百会安倭人充做士兵,其后又不断下注。
虽然此后,魏永清判断有所失误,没来得及下重注搏一个勋臣身份,但也还算混的可以。
这会安的小支魏家起来了,长崎嫡脉络的魏家,自然也要跟进。
穿过几间矮小的房屋,便来到了本丸御殿白书院的帝鉴之间,这里算是德川将军在江户城御殿的重要场所了。
之所以叫帝鉴之间,是因为这个规模还算比较大的殿,在各个日式榻榻米房间的隔断,也就是那种可以用推拉来关闭的纸门上,绘了许多唐朝皇帝的御绘像,以及他们出游、出猎的图画。
嗯,要是莫子布看到,又得骂一句狼子野心了。
因为这些唐朝皇帝的御绘像和游猎图,是在甲申之后加上去的,其意图嘛,自然不言而喻。
在没有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上层文化再怎么挣扎,也逃不过中华的华夷之辩,哪怕他们后世放弃华夷之辩搞的脱亚入欧,实际上也是失败了的。
所以,在这帝鉴之间的推拉门,日本人称之为障子的上面,画满唐朝皇帝,以及倭国在这前后,又开始陡然兴起的唐风,还有德川将军看似非常大度的收留了许多明之遗民。
其道理,就跟李氏朝鲜坚持用崇祯年号,越南阮惠想做陈国峻再做赵佗甚至做陈霸先,道理都是一样的。
都是在用华夷之辩,认为满清以夷治夏,中土华夷颠倒,不是狄夷入华夏而华夏之,而是华被夷给灭了。
而他们这些,承接了中华文明的所谓半岛小中华,天南小中华,东瀛唐土等等,就承接了华的道统,以夷变华了。
这次召见魏永和的,乃是征夷大将军德川家治的老中田沼意次。
所谓老中,可以理解为德川幕府的幕僚长,当然,原本幕府老中之上,还有一个大老,这才是真正的幕僚长。
不过由于大老这个职位权势太大,有资格担任的人也威望太高,有些喧宾夺主之嫌,所以在日本正德四年(1714)当时的大老井伊直该退隐后,就没有再任命。
田沼意次看了一眼跪坐在他面前的魏永和,露出一贯倭人的招牌假笑,带着一丝倨傲的点了点头。
“中土大虞皇帝重拾山河的事迹,本首座早已闻名,如雷贯耳,确是一代人杰。”
这田沼意次出身并不高,但很得将军德川家治的宠信,因此可以在将军的白书院中,召见一个在此时日本地位并不高的商人。
而这家伙,也很有意思,在一贯重农抑商的日本,他为了解决幕府的财政问题,竟然反其道而行之,来了个重商主义。
搞出了一系列铜座专卖制和一系列刺激商品经济的制度。
比如加大力度开发矿山,加大对外贸易出口裱物,也就是日本传统的干海参、干鲍、鱼翅这老三样等等的猛药政策。
嗯,怎么说呢,短时间确实解决了一些幕府的财政问题。至少将军德川家治的吃穿用度档次上去了,赏赐下面的侧用人、奏者番、小姓等身边人大方了许多。
甲贺百人铁炮组的铁炮终于用上了新的,偶尔也舍得让他们开火听个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