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三汗国的好日子,就要来力
南京应天府皇城,莫子布接到了李献文的奏报,事情原原本本,甚至连军将们的发言都一字不漏抄写了上来。
而且这还不是李献文写的,而是宁夏郡王府的兵马舍人写的。
这个职位,一般是从内廷的翰林待诏和外朝的翰林学士中选,主要就是跟在李献文身边做秘书,也算是一种监察的手段。
当然,这个人选有可能会被李献文收买,但收买的动静一定不小。
因为这可是翰林,在朝中有远大的前程,比如现在的帝国驻欧罗巴全权大使曹振镛,就做过李献文的一任兵马舍人。
要拉拢这样的有前途的人才,那肯定不是一点半点资源能做到的,而动用的资源一多,就不可能不留下痕迹。
留下了痕迹,朝廷就知道李献文在收买兵马舍人,就会开始警惕这家伙了。
也就是说,兵马舍人就相当于朝廷放在李献文身边的一个警报器,不收买拉拢你是朝廷的功臣,拉拢了就代表你有二心。
同时,此时外朝文官风骨也在进一步恢复,官员中相当鄙视这种能被金钱和权力拉拢的官员,至少是表面风气是这样的,这也更加增添了被拉拢难度。
莫子布看完了奏章,基本确定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又让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陈旭,将北镇抚司发回的密报拿来一看。
哪怕是姐夫,是股东,莫子布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宁夏王府的监察和制衡。
李献文的回良三十六姓首领,甚至就是回良人中,都有锦衣卫的探子。
恩宠不绝,极为信任是一回事,暗中的监察,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完全不冲突。
“此事在镇军中有没有多少影响?”莫子布边看锦衣卫的密报,一边问指挥使陈旭,因为镇军中也有锦衣卫。
呃,这个是真是费尽心思了,哪怕是锦衣卫,莫子布也要听取几份不同报告来分辨推理,生怕自己被蒙在鼓里了。
“影响不大,镇军肃州镇、兰州镇、定西镇的总兵都没有参与宁夏郡王的军议,下面的参将、游击只有三人去了。”
此次李献文看似出兵八万余,但大部分都是回良人,真正的经制之军只有宁夏郡王三卫的一万人和甘肃镇军九千人。
莫子布点了点头,“如今河西陇右虽然穷笃,但人口少,土地都是开发过的,人均熟田比东北都多,镇军上下都在当地有产业形同府兵。
他们最大的渴望应该就是立功受赏,顺便抢几个河中女子带回河西陇右去伺候他们,去给他们生儿育女。”
陈旭见莫子布没有发火,立刻也轻松下来了,笑着附和道:
“是啊,种着二三百亩地,立功受赏了买两头耕牛,再抢两三个河中女子回去大被同眠,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谁会愿意真的到河中,天天去跟天方教门徒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呢。”
说到这,莫子布就叹息了一声,如今打河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打下来了之后,谁为帝国守住这片区域。
西域或许还可以用朝廷官员治理,但河中肯定不行。
狠狠杀人的活计,交给现在大虞的官员,一定会干砸,人家是流官,三五年就轮换了,他吃撑了吃力不讨好的镇压当地门徒啊!
莫子布敢肯定,流官去了那边,只要当地人不闹事,他们就绝不会搞同化。
甚至当地人闹事了,他们还会帮着遮掩,以求在自己任期不出事。
想到这些,莫子布大头连甩直甩的,肯定不能用流官去河中,那会让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打水漂的。
真要用,也得汉唐文武没分家之前的那些人还差不多,要是有个班超、傅介子,那就太好了。
只可惜,莫子布手里没有。
“这毛祥新的书读的也不怎么样啊,就不说回部历来是国家之地,这搞两个中心,还跨越天山山脉。
这一来一去一年时间都没了,拿什么压服当地,经常往喀什跑,还有时间出苦盏去打击河中三汗国么?”
莫子布看到毛祥新的策略,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家伙可能是怕李献文不答应,于是搞了个怪模怪样的双头鹰藩国出来,用意在于让李献文觉得还是身在国家之内,没有完全被撵出国门。
“陈旭,你去给洪武太学的山长交代一下,选几个能吃苦,会骑马打枪,还会说话的送到西域去游学几年。
让他们给那些毛祥新这种人和回良人中的骨干开个补习班,别让他们一天天尽自己瞎琢磨,搞些四不像出来。”
挥挥手让自己手下的特务头子离开,莫子布又让内侍把刘墉和纪昀给召到了宫中。
要问这种国家官制政策上的事,就得找这种浸淫儒家文化几十年的老官僚,他们更能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阴损建议。
其他人,譬如丞相罗芳柏,这位被戏称为烤羊宰相。
倒不是说罗芳柏爱吃烤全羊,而是罗芳柏长于大政方针,在引导产业开发,推动过番殖民上,是有很强能力的。
但细化到一些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技术活上面,罗芳柏这个连举人都考不中的学识,就明显不够用了。
是以,这个烤羊宰相是说罗芳柏能做烤全羊这样的大菜,但是做不了开水白菜、牡丹鱼片这样的小鲜。
纪大烟袋今年六十七岁了,但精神也还算矍铄,只是做官力有不逮了。
目前担任了江南太学的山长,还兼着皇家图书馆的筹备和搜集工作。
莫子布把李献文的奏章让人给刘罗锅和纪大烟袋看,自己先喝了点茶,等到他们看的差不多了,莫子布才问道:
“你们二人都是朝堂老人,纪昀还在伊犁呆过几年,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纪大烟袋嘴角轻轻一咧,十八年前他为亲家通风报信,结果被乾隆发配到伊犁养了几年的马,确实还比较了解当地情况。
于是他最先说道:“臣为陛下贺,宁夏郡王愿意担这重责,如前明黔宁王沐英故事,也算是千古佳话。”
“臣也赞同,要真的控制住河中,就必须要分封。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没有好处的事,永远干不长久,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河中远离中土,群狼环伺,甚至单纯分封都不能成事,必须要朝廷大力输送物资,十年才能有小成,要稳下来,起码是一代人的事了。”刘墉也赞成,而且把理由也给出来了。
“可是伪清时期,仅仅在西域派驻将军与大臣就能控制当地,为何到了我大虞,还非得要分封藩王呢?”莫子布思考片刻后问道。
“陛下,满清其实也分封了,只不过他分封的不是旗人而是蒙古人。
准部的新旧土尔扈特南北十六旗,中路和硕特四旗,还有哈密、吐鲁番、阿克苏的回部王公,这些都是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