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721章 扫清河中害人虫

第721章 扫清河中害人虫(1 / 2)

第721章扫清河中害人虫

清晨,冷天禄早早起来,自己来到河边打了一桶水,用冰冷的河水洗了洗脸,搓了两下毛巾,然后用它把三把长匕首,一一擦拭的雪亮。

嘣!

一石二的强弓连拉十下,双臂仍然没出现酸胀的迹象,精巧的手弩也拆开把每个零件清洗和上油。

冷天禄是军中著名的猛士,一般他们这种人,是很少当线列步兵列阵排队枪毙的,基本都是作为夜不收。

而对于夜不收来说,弓弩和刀剑绝对比火铳用处要大,因为这些玩意可以适用各种场景和各种天气。

锻炼了下身体,略微出汗之后,冷天禄才开始往回走,等到了家门口的时候,他的一妻五妾都起来了。

正妻是从四川东乡县(宣汉)过来的,在参加西征的时候,两人就定了亲。

所以比起别人,冷天禄待遇很不错,至少枕边人没有语言隔阂,家里也能更放心一些。

“老爷此去,一定要小心,那些布哈拉人命都贱的很,一百个也抵不上我夫君一个,若是能打杀了那就打杀了,千万不要拼着受伤去换,不值当。”

“妇人之言!”冷天禄满脸的不高兴,“那上了战场谁还能想那些,你多杀一人,多出一份力,不但自己能活命,同袍活命的几率也更大。

若是人人在生死搏杀的时刻还要斤斤算计,这仗还怎么打!”

粗人就是这样,妻子岂不知道上了战场不能有杂念,这么说不过是心疼他,结果冷天禄完全不解风情。

不过妻子倒是已经习惯他这样子了,当下也不反驳,只是把冷天禄的青色泡钉甲、大红绸缎曳撒、纹金龙朱漆盔拿来,随后妻妾们一起给冷天禄穿上。

这身行头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因为这是按照皇帝的戎装礼服改的。

只是把黑色罩甲改成了青色泡钉甲,把黑色和金色为主的真武大帝斗笠盔改成了纹金龙朱漆盔而已。

所以哪怕在堡主中,能得到皇帝赐这套戎装礼服的,也没到一半。

这身衣袍相当有品位,是真正的内监衣帽局出品,由裁缝高手按照每个人的身高腰围严格制作的。

因为哪怕冷天禄这种长得不怎样的人穿上,也一下英武许多。

妻子满眼星星的看着自己的丈夫,越看越是满意,几个妾室则是带着浓浓的敬畏。

这身青红相交的戎装,就是夏藩在大宛盆地权威的具象化。

其实不但他们,冷天禄的儿女们看着父亲戎装的样子,也都是惊呆了。

随后两个儿子满眼羡慕,把手放进嘴巴里,口水滴哒的看着,小小年纪便在心里种下了戎装最帅的种子。

两个女儿则扑了过来,吵闹着让突然英武不凡的父亲抱,但很快都被母亲们拉了回去,因为衣服穿好之后,仪式就要开始了。

冷天禄走出大门,大门外他两个侄子和三个在他治下,原本就是冷天禄军中下属的汉家武士,以及五个回部武士,十五个浩罕仆从炮灰,都来了。

包括两个侄子在内的汉家武士都是火铳手,他们戴着黑色铁胄,穿着橙色对襟上衣,胸口有一个圆形白色区域,写着夏藩左卫火铳手等字样,下身则穿着黑色长裤,打着白色的绑腿。

之所以不穿鸳鸯战袍了,是因为这种新设计出来的军服口袋更多,更适应火枪手要带一大堆东西的现实需求。

至于五个回部武士,他们穿着泡钉甲戴着白色范阳帽,装备只有长矛、短刀、圆盾和弓箭等。

在夏藩中,回部武士的作用要么是大战开始做炮灰用,要么是汉军击溃敌军后上去收割,所以基本不配火器,清一色肉搏兵。

至于十五个浩罕仆从,他们就是穿着自家的衣服,精瘦精瘦的在冷风中不知道是害怕还是真的冷,一阵一阵的打着哆嗦。

冷天禄走出大门后,五个汉家武士,五个回部武士赶紧列阵两排,刀枪在握,目不斜视。

冷天禄装模作样来回走动检阅了他们一遍,随后大声说道:“此一战,我等承皇命诏令出关去征讨布哈拉人,定要杀他个人仰马翻,大涨我汉人,我夏藩威风。

因此丑话说在前头,谁敢迁延不前,贪生怕死,哪怕是老子的侄子,我也要清理门户,以正军法!”

十个武士听罢,立刻半跪下,高声回答:“我等定然奋勇杀敌,绝不贪生畏死。”

“好,那就吃了这碗亲人的酒水,兵发镇西关!”冷天禄把手一挥,早就准备好酒浆的亲人们在冷天禄之妻的带领下上前。

父母先奉上一碗酒,没有父母在的,就以兄嫂代替,众人以军礼代替跪拜,口称谢过父母(兄嫂)后,满饮酒一碗。

随后妻妾晚辈上前,武士们则站直身体,妻妾晚辈们象征性的为武士整理了一下衣衫,随后下拜,口称:

“阿郎在外,只管为国杀敌,家中自有我等照应,妾等宁闻壮烈之旌表,不听犯法违纪之黑报。”

此时的大虞,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是要通报家人的,所谓黑报,就是士兵违反乱纪,甚至贪生怕死,屈膝投降之后,官府上门通报。

因为多以黑巾裹着纸质文书,还要在门上悬挂三月,所以多用黑报代指不好的消息。

“冷天禄,长顺堡十六家的列祖列宗来年能否血食?”

长顺堡唯一的耆老,六十岁了还身体康健,跟随孙子来到大宛的石三爷提着铜锣,哐当一声敲响,嘴里跟着高喊起来。

白莲宗既然在朝着北方汉人重建宗族的方向发展,下面人又有拓殖的需求,自然某些传统,也跟着回来了。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春秋时期的祖宗血食,而这种血食,最高等级的不是什么三牲,而是人。

具体的说是被俘虏的敌国之人,身份越高贵,祖宗就越高兴。

这种汉初就开始走下坡路,两汉以后基本看不到多少的仪式,在如今的西北,在痛苦环境的倒逼下,竟然有让人有些让人心头发麻的回来了。

这也很好解释了大宛盆地夏藩的基层情况,实际上就是真的恢复周礼了。

远在京城的皇帝就是周天子,宁夏郡王李献文就是天子封的郡国之主,藩国内从君侯到堡主的封臣就是大小卿大夫,汉人武士就是士,回部武士就是国人,被征服的浩罕人就是野人。

虽然等大规模汉人移民到达,血脉完全清洗过来之后,这套完全落后于现在中华生产力的东西,肯定会消失。

但目前,它还很好用,且残忍又幽默的符合了河中的生产力现状。

因此听到耆老石三爷问自己能不能让祖宗血食,冷天禄血气上涌,大吼一声‘能!’

同时他还在心里发誓,这次出征布哈拉,一定要抓一个和卓后裔回来,把他在十六家的祠堂里开肠破肚,让冷家,让长顺堡十六姓的祖先享受在这一县七十七堡,最有牌面血食。

“长顺堡天兵,开拔咯!”石三爷听到满意的回答,立刻敲着手里的铜锣,高兴的喊了起来。

许多不明就里的孩子,也跟着欢呼了起来,更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好似过年一般。

冷天禄率先上马,身后十个武士也上马,浩罕仆役们则赶紧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跟上。

冷天禄他们要先到镇西关集合,然后按照进行行伍编配以及操练,等一个月后气温稍高,才会真的出征。

而随着长顺堡的鞭炮声响起,其他各堡,也有鞭炮跟着炸响,不多时,冷天禄等越走,各堡出来的身着戎装的人就越多,渐渐汇聚成了一条红色的海洋。

路途中的回部百姓与浩罕人,皆惊惧下拜在路旁,头也不敢抬。

而且,路途中加入的,并不只有各堡出动的藩兵,还有大量自备马匹刀剑,甚至火铳的汉人游侠儿前来汇入。

这些人,多是各堡汉人家庭的非长子,夏藩虽然才在大宛盆地才就藩三年多,但李献文此前在河西陇右坐镇十几年,有大量西北武士家庭跟他到了大宛,因此藩中游侠儿可不少。

而之所以他们会愿意自备一切东西参战,那是因为夏藩跟南洋和东洋的亲藩、镇藩一样,所有的勋臣封地都不允许析分,通行第一任正妻所生长子继承制,长子夭亡则以此类推。

所以很多上面哥哥身体康健的嫡子,庶出的儿子们,都要抢在父亲还是一家之主,可以为他们置办武器盘缠的时候,出来建立军功,以求自己也能得到一块封地。

对于这些贵族子弟来说,一旦从贵族变成平头百姓,那比杀了他们还难受,所以搏命,就是最好,最快速的选择。

不然你只能去读书,早五晚九去太学里面卷,去当皇帝最喜欢的丹化学家,格物学家,生物学家,医学等。

这贵族子弟啊,除了嫡长子外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是要拿命去保证自己不跌落阶层的。

。。。。。

“不行,绝对不行!”

“父王,我们绝对不能答应,想让夏藩给他当运送给养的民夫,陈光耀是昏头了吗!

自光中七年(1782)开始,十三年了,整个西北都是在父亲的治理下才有这般势头的。

从兰州到迪化的几千里兵站,大小上千个农业合作社,哪一样不是费劲了您的心血。

到了现在,要摘桃子了不让我们上树,这是对夏藩的侮辱,我们绝不答应!”

在夏藩国王城定夏城,也就是原本浩罕都城中大呼小叫的,是夏藩二王子李兴泰。

而让李兴泰这么激动的原因,就是陈光耀来信,希望夏藩筹措足够的物资之后,不要急着去进攻布哈拉的撒马尔罕,而是先配合征西军拿下塔什干及其周边之后,再进攻撒马尔罕。

而且这一路上的人吃马喂、被服军火,都要夏藩供应,之后继续向南打撒马尔罕等地,照样也是夏藩供应大部分物资,民夫也大半从大宛盆地征调。

很明显,在李兴泰看来,陈光耀已经把夏藩,定位为后勤保障角色了,这让他实在忍不下这口气。

当然,李兴泰反应如此强烈,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虞内部的闽粤勋臣中,也有派系。

最新小说: 大佬破产后,被恶毒女配养富了 京港缠欢 侯府千金太娇软,禁欲王爷掐腰宠 离婚后,我成了东京文豪 在吗?离个婚呗 同时穿越:吾儿皆有大帝之姿 我被校草男神攻略了 扒一扒那位自我攻略的老干部影帝 穿越柯南三十年前,截胡妃英理 汉风烈烈起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