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懂不懂农耕民族的含金量
“埃米尔,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救援撒马尔罕,让侯赛因王子坚守这座坚城,把桃石人拖到疲惫不堪,而我们则在布哈拉加紧训练军队。”
被称作方舟城的埃米尔宫中,布哈拉汗国大将艾哈迈德.哈基姆低声将自己的作战方略,说了出来。
“埃米尔,我带兵去跟桃石人交过手。”哈基姆将军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一丝丝惊惧,但很快隐去。
“他们非常凶狠,步兵阵型严整,五百兵立在旷野,我们两千骑兵去冲,他们都纹丝不动。
至于骑兵,就更可怕了,下面的哈萨克和蒙古骑兵我们都无法对付,那些红盔红甲的皇帝近卫,据说比蒙古各部骑兵还要凶狠一百倍。
而且我们的勇士,很多都没有经过训练,连旗号和鼓声都不会听,短时间内,根本没法作战,必须要进行训练。”
这位哈基姆将军,倒还是真有点本事的,布哈拉汗国虽然并不是游牧部族组成的国家联盟,拥有相当的农耕基础,但汗国的各方面,依然是非常分散的。
两百四十多万人口中,大部分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
王室和朝廷能控制的,也就是各个省份中的大城市。
这点,倒是跟夏藩的情况有些相似,只不过夏藩的封建主是才上位的,又有朝廷压着,整体上比较听话。
而布哈拉的巴依老爷们,好多都传承几百年了,势力盘根错节,住在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埃米尔能让他们低头就不错了,根本做不到完全驱使。
国家政体都这样了,军队就更混乱,两百四十万人的布哈拉,埃米尔手里能掌握的军队只有一万三千常备军。
除开这一万三千人,要打仗了就是先征召布哈拉、撒马尔罕、卡尔希这样大城市中的市民为汗王重步兵,征召四州乡野封臣为伊克塔骑兵。
而就是这一万三千的常备军,也存在很大的水分。
因为布哈拉是一个天方教国家,也跟奥斯曼土耳其一样,军队的支柱并不是国民,而是从被征服的异教徒中掳来、买来的各种奴隶。
比如这个正在献策的哈基姆将军,他就是从高加索地区被转卖过来的奴隶。
而布哈拉汗国经过不停的动乱之后,连大宛盆地(费尔干纳盆地)都保不住,实力已经大为削弱,根本无力去购买这么多的奴隶孩童,更别提还要把他们训练成马木留克。
所以布哈拉汗国真正可以仪仗的常备军说有一万三千人,但最多只能凑出来七千人,这点实力,根本就不够大虞塞牙缝的。
要知道,大虞现在出兵是东北使司来的征西军三万,董金凤带来的皇汉军队定西军三万,李献文夏藩三卫四千五百,外加一万长征健儿,一万团结健儿。
光是战兵,就足足有八万五千人左右。后续第四拨还有三个近卫、三个京营的平西军四万多人。
这十二万五千人,根本就不是冲着击败或者征服布哈拉汗国来的,而是要直接把三汗国之人,甚至整个河中的葛逻禄(乌兹别克)、乌古斯(土库曼)等亡国灭种来的。
当然,河中之人,并不知道大虞已经下了这么大的决心,他们也不清楚大虞到底来了多少人。
现在哈基姆将军和穆拉德埃米尔这么忧心忡忡,只是因为他们已经感觉到了事情不对劲,害怕成为下一个准格尔。
不过听了哈基姆将军的话,布哈拉首席库什贝吉乌特库尔.比伊摇了摇头,“我们不可能不救撒马尔罕,因为我们没办法说服撒马尔罕省区的伊克塔们。
他们见识到了桃石人的凶残,心里愤怒又害怕,正期盼着埃米尔殿下出兵保护,不可能听从这样的命令。”
这就是没有一个绝对强力君主的弊端了,因为下面的人各有各的利益和诉求,你还不能忽视,是以壮志断腕、忍辱负重之类的操作,完全没法施行。
而所谓的库什贝吉,是布哈拉汗国的一种官职,类似丞相或者大学士。
布哈拉汗国一般设立两个,最高库什贝吉主管行政、官员任命等的工作,形同副皇帝。
下库什贝吉主管财政,负责穆斯林天课等重要赋税的收缴,形同财政大臣。
穆拉德埃米尔在军队大将和宰相两人的脸上看了看,咳嗽两声后直起脊背坐正,随后缓缓说道:
“库什贝吉的话有理,我们没有办法眼看着撒马尔罕陷落,要知道城中可有三十万人,所属撒马尔罕省份,更是有八十万人,我们不能,也没有理由丢下他们。”
布哈拉汗国一共也就两百四十万人左右,其中布哈拉及其所在省份约八十万,撒马尔罕约一百三十万,其余四个(也可能有五个)省份,一共才三十万人。
这要是舍弃了撒马尔罕,那都是不是壮志断腕,那叫做屁股以下截肢。
哈基姆将军还想说什么,因为他也知道不可能放弃全部撒马尔罕,所以打算是放弃的,只是撒马尔罕城。
他准备让撒马尔罕三十万人拼命抵抗,把桃石人耗的精疲力尽。
同时把乡野的伊克塔都召唤到布哈拉来,用这些人对桃石人的仇恨,武装起一支复仇之军,最后在布哈拉进行决战。
而且等到那时候,感受到威胁的阿富汗杜兰尼王朝也应该可以出兵了,当布哈拉决战的时候,杜兰尼王朝的军队就从高山上下来进攻撒马尔罕,切断桃石人的退路。
只是,他想继续劝谏的时候,一道凌厉的目光盯上了他,那是他的叔叔,禁卫将军哈桑责备的眼神。
哈基姆将军瞬间懂了,埃米尔穆拉德的第三子,也是他的亲表弟哈桑.侯赛因王子还在撒马尔罕城呢,这可是家族的未来的倚仗,怎么可以不救。
于是,千言万语化作一声暗自叹息,这个唯一有可能给大虞西军造成一点麻烦的作战计划,就此消失。
。。。。
西元1795年,9月18日,中华大虞光中二十年,原乾隆六十年,农历八月初五。
河中的天气到了农历八月,已经相当干爽了,正是作战的好时机。
从阴凉山区下来的大虞算上民夫十二万大军,按照既定计划,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部署到位,其中主力又把撒马尔罕城给围了起来。
布哈拉汗国这边,趁着大虞暂时撤兵的契机,也加强了撒马尔罕城内的防御。
许多老弱妇孺被送到了乡下投靠亲友,数万丁壮被放入了城中,准备做坚决的抵抗。
而从布哈拉来的援军也到了,八千希瓦骑兵,八千布哈拉伊塔克骑兵,一万三千城市重步兵,还有小两万的轻骑兵,呃,也可以叫做武装牧民。
只不过,当御驾亲征的穆拉德埃米尔在撒马尔罕东北库哈克山上,看到远处的大虞军队时,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
虽然以大虞西军的补给能力,不可能把十二万人都摆在撒马尔罕城外,但从三个方向围困这撒马尔罕的,仍然有大约六万五千人。
“桃石人怎么能出动这么多人,浩罕的领土产出,是承担不了这么多人征战的,他们连粮食都不够吃。”
没人能回答穆拉德埃米尔的话,因为他们同样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以大宛盆地那点面积,怎么能种出可以供养这么多大军的粮食。
而要是有中华之人听见他们的惊呼,肯定是不屑的冷哼一声。
你以为什么民族都能被叫做农耕民族?你以为种地狂魔的名号,是白给的?
大宛盆地多好的地方,都快能跟关中平原相比了,你们狗屁不会,自然种出来的粮食只能支撑两三万人作战。
可是大宛盆地到了中华百姓手里,想想当年秦汉时,在那种生产力下,都能支撑十几二十万人常年作战。
现在有了蒸汽抽水机和相对高产的种子,生铁农具后,连几万人作战都不能支撑,那就白瞎莫子布三年给夏藩砸的一千一百万银元改善基础设施的钱了。
意识到敌人强大无比后,穆拉德埃米尔立刻想到了第二个问题。
既然虞国来了这么多人,为什么不来占领库哈克山这个要地,而是让他们轻松占据。
然后,穆拉德埃米尔立刻就知道为什么了。
因为自从他们到了之后,一直在围城的大虞西军立刻出动,其中东南两面的围困,几乎是立刻取消,大军径直往库哈克山而来。
“竟然是冲着我们的来的!”禁卫老将哈桑有些难以置信的喊道。
库哈克山虽然只是一面比较宽广的山坡,但相当陡峭,常年被风侵蚀后,山上弯弯拐拐特别多,非常适合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