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低人权的优势
新港,金狮码头,晨光微亮,数百个码头工人已经忙碌半天了。
他们把来自南暨岛(爪哇岛)的大米一袋一袋的卸下来,然后装上从鲁藩彭州产的沙金、果脯、干鲍、虾干,宋城(宋卡)产的燕窝等本地特产。
当然,这些大米只能卸下来三分之一,其余哪怕压根卖不了多少钱,也只能带着北上。
因为按照大虞的律法,五百吨以上的大船从南洋回神州赤县,都必须要装载相当于本身货物价值百分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粮食。
没有这些粮食,轻则不让你进入港口,重则已经谈好的税收优惠直接取消。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朝廷需要南洋的粮食北上,以缓解两广、福建甚至是江南的粮食短缺现状。
这些年,大虞朝的工业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着,以至于连北河平原(红河三角洲)、珠江平原乃至江南这样的地方,粮食产量都开始锐减。
北河平原已经完全形成了全门类的煤铁产业,珠江平原的轻重工业也一日千里。
这两地大量劳力都被吸引到了收入更高更稳定的煤铁行业,种地已经不是年轻人的首选了。
至于江南,则是经济作物大行其道,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一直想搞而搞不成的改稻为桑,在如今的江南,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同时,由于工业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着这几个地区大规模汇聚,使得粮食需求比以往增大了数倍。
而上游的赣北、湖广和四川,又由于大量民夫在极小规模的均田却不限制兼并后,纷纷破产。
许多本来应该是在家中耕种粮食,最后被资本家三钱不值两钱卖的收走的农夫,大量被朝廷的政策赶到了西北、东北、南洋等等地方拓殖。
他们走后,许多原本可以产出一些粮食喂养当地贫困人口的下田基本被放弃。
这几方面的因素,使得明朝时湖广熟天下足的华中地区,向外输出的粮食减少了一半,难以弥补其他地区的粮食缺口。
最后则是人口问题,随着莫子布大力支持医疗行业的发展,大虞开始在细菌、病毒等方面研究大幅度加快,从而使中华本就相当强的医疗产业,再次开始大发展。
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人口以非常快的速度开始膨胀。
毕竟在有了精确消毒,明确了生育标准流程,大人小孩都种上了牛痘这三样神器加持后,婴幼儿夭折率大幅度降低,人口病死率也比以往低了一个档次。
因此这时候大虞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六亿,且还在以每年一千三百万左右的速度激增,比满清最高峰都要多出近两倍。
而在这个玉米、红薯、土豆等还没有那么高产,更没有化肥的时代,这种速度的人口增长,必然带来非常大的粮食压力。
所以,每年,神洲赤县至少需要南洋补充三分之一强的粮食缺口,比起明清时期用南洋粮食维持广东、福建两省粮食供应,又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
而这也是莫子布故意的,大虞需要与南洋建立非常牢固和频繁的经济联系,才能让距离本土如此之远的南洋,永远不会脱离掌控。
现在的南洋,已经是除了神洲赤县以外,大虞国内最大的生产资料来源地和工业品倾销地了。
这里没有太多的工业,只有以粮食、香料、果脯、水产、蔗、橡胶等基础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和低端加工行业。
码头上,搬完了从南暨岛来的粮食,从苏梅岛(苏门答剌岛)驶来,装载了极品苏梅燕窝和苏梅丁香油的商船也到了。
如今苏梅岛的燕窝,是在宋城燕窝产量衰减后,大虞最大的燕窝出产地,且基本都是金丝燕产的高品质燕窝,色泽洁白,质地细腻,非常值钱。
而药用价值极为广泛的丁香油则更是苏梅岛的拳头产品,在神洲赤县极为受欢迎,最高品质者往往一小瓶就要五块银元。
“一包米八十斤,两包才给五(铜)角钱,这价钱就是黑奴也不会干吧,涨,必须涨到一铜元老子才干!”
码头上,已经忙活了一个早上的码头工人大声吼叫着,一个个坐在码头阶梯上,根本不去搬货。
而船上的船东已经急的不行了,燕窝和丁香油价值太高,需要大量的粮食搭配,才能顺利通关。
而产粮的南暨岛不在他的航线上,泰平那边也不顺路,因为这船是蒸汽船,是走直线直接到嘉定城(胡志明市)的。
所以从苏梅岛来的船,往往选择在水路交通枢纽新港这里买一些各地来的便宜粮食,反正这里离南暨岛很近,粮食贸易量非常大。
“他妈的,两包米给五角还不满足,要是皇帝开了口子让买些黑奴,你以为老子乐意用你们这些奸猾的力工!”
船东嘴里低声怒骂不已,此时人早已开眼看世界了,因此也知道欧洲人正在用黑奴,资本家和地主们,也很羡慕。
嗯,其实他们最想要的不是黑奴,而是印度来的黑阿三。
这些人虽然手脚不干净喜欢小偷小摸,但干活也是一把好手,吃苦耐劳又相当顺服。
只可惜,皇帝控制下的南洋共和议会,四次否决了一些议员提出的引进印度劳工的建议。
事情,总是需要解决的,不一会,船东跟工人谈判无果,就只能找路子请来了码头上海山公司的罗二爷。
海山公司说是公司,但实际上是个黑社会团伙。
这一片码头上的灰色产业,都是海山公司在控制,拜在海山公司开堂大爷门下的码头工人就有两千多。
而海山公司背后的靠山洪门屏山堂,则是会安魏家和罗家的掌握的。
当年会安明乡人梭哈皇帝,魏家的魏日坤可是皇帝起事时的义兄。
虽然后人不争气,魏家在朝堂上面没多少高官,但是遵义伯魏日坤五年前去世后,可是追封惠国公,三个女儿都嫁给了皇族的。
罗家就更不用说了,罗醒目罗阿爷对皇帝起家有汗马功劳,神位入功臣祠和忠烈祠,一门一侯一伯,绝不是一般勋贵能比。
当然,绝大部分人不会知道,屏山堂其实是锦衣卫北镇抚司外围组织,这位罗二爷,其实是锦衣校尉。
“二爷,两包米五个铜角,这价格可不少了,咱这一袋米,辛辛苦苦运到杭州,利润有没有十个铜角子还未知呢。”
船东看到罗二爷,就开始大吐口水,而且说的竟然还是实话。
此时因为南洋产米多,又必须要搭配米才能入港和获得部分税收减免,因此也导致江南米价相当低,八十斤的大米仅仅值十五铜元左右。
而按照大虞的货币体系,一银元等于一百铜元,一铜元等于十铜角,基本上就是原本的一两银、一分银和一文钱,换算过来差不多等于一石米价三钱银多一点。
三钱银便是三十铜元,所以船东这米送到杭州,还真就只有最多五铜元的利润,要是路上出点其他事情,甚至还会倒亏。
而南洋米价更贱,这八十斤大米仅仅只值八个铜元,以至于各地的田税中,橡胶、甘蔗等差不多是五税一,而稻田是三十税一甚至更低,这样才能保证有人愿意种稻米。
如果真要答应两袋米一个铜元的搬运费,那就是说每搬运十六袋米,船东就要给出去一整包米,难怪他不愿意。
这也太夸张了,码头工人们搬十六包米,至少就能让自己半个月不饿肚子,哪怕吃的稍微好点,买些酱醋茶菜,也能顶至少十天。
按一个工人一天能搬一百包米来算,工钱购买力可以买五六百斤大米,换算到后世,那也有一天一千四五,一月四万块上下的工资了。
这他么哪是工人,这明明是干活的大老爷啊!
是以,罗二爷也有些头疼兼害怕,下面的码头工人都这么强势,他这开堂大爷还用多说,早就富甲一方了。
可是,他内心知道,海山公司是皇帝允许,才能有今天。
要是一味带领码头工人继续搞下去,妨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皇帝让锦衣卫或者复兴公司的审计过来把他的帐一查,估计脑袋就保不住了。
可是他又不能不站在码头工人的立场上,因为新港两万多码头工人,他也就控制了不到十分之一。
你海山公司不护着码头工,他们就用脚投票,把海山公司给整下去。
而远处,几个身穿绸缎的壮汉,面上都是幸灾乐祸的表情,他们用各自口音仍然有一些差别的闽南话交谈着。
“罗亚二有钱不赚,站着茅坑不拉屎,几次咱们要涨价,都被这王八蛋给拦住了,老子看他这次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