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汉官 > 第97章 老天爷喂饭【33】

第97章 老天爷喂饭【33】(1 / 2)

第97章老天爷喂饭【33】

要打仗,先种地。

这是魏哲来到此世之后最深刻的认识。

故此无论是在带方县,还是在乐浪郡他都无一不在践行着这句话。

可即便魏哲自认为对农事已经足够关切,但还是有疏忽之处。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他来到大汉朝之后没有真正种过地!

别看他在乐浪开荒屯田、大兴水利,劝课农桑,但亲自下地种田还真没有过。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对农事依旧不够重视。

幸好,这次辽东郡的困局逼得魏哲不得不想尽办法,这才让他得以发现那些被自己疏忽的地方!

……

话说在大汉朝若论农书,则不得不提《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

虽然耕作讲究一个因地制宜,但这两本书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尤其是《四民月令》,对辽东的参考价值最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还是因为此书作者崔寔比较特殊!

崔寔,字元始,涿郡安平人,名儒崔瑗之子。

对了,他这个崔可不是清河崔,而是博陵崔。

实际上在两汉之际提起崔氏,各地士族一般都默认为涿郡崔氏,至于清河崔氏压根无人知晓。后安平县归属博陵郡,涿郡崔氏方才变成了博陵崔氏。

与寂寂无名四百余年的清河崔不同,博陵崔氏在两汉可以说十分兴旺。

自前汉开始博陵崔氏便屡有子弟出任两千石,及至本朝亦是如此。

崔寔之父便曾为济北相,而出身名门的崔寔年纪轻轻便曾任大将军梁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会诸儒博士共定《五经》。

虽然梁冀伏诛之后他身为故吏而遭禁锢,但数年后依旧被起复了。

此人曾历任五原太守、辽东太守。而《四民月令》,便是崔寔在辽东太守任上撰写的农书。

崔寔在《政论》中曾提到: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迥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楼。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

他所说的其实就是一种“二牛抬杠”的老式耕作办法,在前汉时期十分普遍。

但能让崔寔发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的感慨,自然是因为彼时已有更好的耕作技术。

当时在中原郡县,尤其是兖州豫州等地,一牛拉犁的技术早已成熟。

实际上两汉的农耕技术发展,是逐渐走向高效的。

从最开始的二牛三人演变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最后到一牛一人。

这其中的反映出来的耕种效率,何止倍增!

因为落后的耕作技术,带来的只能是落后的生产力。

而如今崔寔去世快十五年了,辽东之地的耕作技术其实还是老样子。

即便他在辽东太守任上曾试图推广新技术,但显然收效甚微。

究其根本,或许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

当魏哲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曾在平郭县就地询问了一位老农。

有意思的是这位老翁竟然还见过崔寔,也记得当初的往事。

当魏哲问起此事时,老翁也道出实情。

“崔府君心善,老朽与乡人都知道,然则家中无力置办铁犁呀!”

当说出这句话时,老翁沟壑纵横的脸上满是无奈。

不是农夫太顽固,也不是他们太蠢。

只是他们没有那个条件,才继续用着老办法。

因为二牛三人演变至一牛一人,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畜,还有农具。

若用一牛拉犁之法,原来的木犁必然会因为无法承受而断裂。

而重新打造一个符合一牛拉犁之法的铁犁,只有豪强才能换得起。

崔寔也正是知道这里面的关键所在,才没有盲目的推行。

毕竟辽东之地足有几十万的农夫,若要推行本地铁官必然无法承担。

说来说去,其实还是耕作技术落后。

没有足够的粮食,导致辽东无法承担更多的脱产人口。

没有足够的脱产人口,便没有足够的铁匠、矿工、樵夫。

如此一来,铁官的产量也就无法提升。

于是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并且随着大汉的局势每况愈下,这种死结只会越难解开。

最新小说: 系统逼我装直男[娱乐圈] 男神第一妻 小人易做王妃难当 宠妻上瘾 拐带小黑子的一百种方法 古回当煮 【希腊神话同人】阿多尼斯的烦恼 二货欢乐多 穿成妖精后苏炸全世界[系统] 重生诱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