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管氏的命格
谶纬之事,不可不信。
至少在当下的大汉朝是这种情况。
于是,良久之后。
“叔同兄,不知可否在鄙庄暂住几日?”只见管岳一脸郑重的邀请道:“老朽对《易经》尚且有诸多不解之处,还望叔同兄可以指点一二。”
无论管岳信不信,他现在都不可能放管谨离开了。
当然,还不至于杀了管谨,毕竟管岳此刻真信了他的那番话。
所以充其量也就是邀请管谨作为管氏宾客,时时相伴左右,以防万一。
而对于这个结果,管谨也毫不意外,甚至他就是冲这个来的。
虽然管谨对自家在谶纬一道上的造诣十分自信,可他也不是傻子。
如今天下尚未像秦末乱世一样动荡,今上更是久居天子之位,帝位稳固。在这个时候跑到辽东去劝魏哲造反,管谨还真没有那个信心。
即便魏哲有不臣之心,恐怕也会先砍了他以示清白。
想到这里,管谨当即一脸淡定的哈哈一笑道:“固所愿也。”
说罢,他便毫不担忧的随管氏的仆役下去休息去了。
不过管谨是轻松了,但管岳的一张老脸却越发凝重起来。
本来就松垮的皮肤,此刻更是好似树皮一般满是褶皱。
“唉~这下该如何是好?”
管岳此刻心中半是惊喜半是惶恐。
一时间,管岳心乱如麻,竟不知该如何是好。
若管谨所言是真,那自然是最好。
但如果管谨的卦象不准呢?
届时管谨死不死不要紧,朱虚管氏可就要全搭进去了。
思量再三,管岳还是将自家弟弟管翁叫来一起商议。
然而让管岳想不到的是,管翁听罢竟然直接惊喜莫名。
“兄长,这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只见管翁神情激动的按着案几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这是老天爷赐给咱们管氏的运道呀!”
见管岳面色依旧有些犹豫不定,管翁当即满脸亢奋的拍案而起道:“兄长难道忘了南阳阴氏吗?”
此言一出,管岳顿时面色一滞。
须臾,他方才无奈苦笑道:“如此大事,我怎能忘却。”
话说南阳阴氏严格来说,其实也是齐国管氏的旁支。
战国末年,由于管仲的七世孙管修从齐国迁往楚国,担任阴邑大夫,其后人便以地望为姓,自称阴氏。
不过相比于留在青州的管氏主脉,南阳阴氏的发展就要好多了。
就因为光武帝一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南阳阴氏便一门四侯,世代富贵。
即便如今阴氏已然退出了朝堂主流多时,但子弟却依旧不乏两千石。
抛开外戚的光环不谈,如今南阳阴氏也是“世两千石”的名门大姓。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管氏才会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
毕竟主脉被旁支碾压,这说出去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而见管岳的面色有些松动,管翁当即趁机鼓动道:“兄长,当年阴氏也不过仅仅是新野的一方豪强,虽然豪富但数百年来都没有出过高官显宦,与我家当下何其相似?”
“但阴氏家主看重光武帝的潜力,倾囊相助,方才有了日后的显赫。”说到这里,管翁忍不住捏紧拳头咬牙道:“若是我家亦是如此,届时朱虚管氏未必不如南阳阴氏!”
念及此处,管翁不由越发觉得管谨的预言有道理了。
“或许咱们管氏天生就自带外戚命格,否则怎会有如此巧合?”
见他这么一说,管岳心中的期望终于压过了恐惧。
“也罢,这局……管氏赌了!”
说到这里,只见管岳咬牙道:“老二,自今日开始,族中所有货殖莫要再以盈利为先,一切以辽东为重。”
管岳怕他听不懂,当即明示道:“日后凡族中商队所经之地,当以招揽流民为要,至于买卖只求保本即可!”
闻听此言,管翁顿时了然。
“明白!此事交给我了,兄长大可放心!”
毕竟管翁也知道魏哲一直在为徙边移民不够发愁。
实际上管氏也一直在帮魏哲招徕流民,只不过以前并未怎么上心。
一年到头下来,管氏这边送过去的也不过三千余流民罢了。
真正迁徙流民的主力,还是辽东那边自己在做。
但如今就不同了,毕竟朱虚管氏这些年的人脉可不是魏氏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