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拥有国界,但电影表达的内容却是共通的。
等到片尾曲响起的时候,不少观众忍不住深呼吸一口气,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将电影所带来的震撼压在心底。
电影是生活的隐喻,从电影中,观众们找到了自己生活的自己。
电影彻底结束后,主创们站了起来。
制片人、导演、主角、妹妹
看完一个故事,下一秒,就见到故事中熟悉的面孔出现在身边,这种失而复得又拉近距离的感觉超乎人的预料。
热烈的掌声响彻整个大厅。
观众们不知道主角们的名字,于是杂七杂八地喊着电影中角色的昵称。
等到了最后,也不知道谁起的头,他们一起喊起了岑诀的昵称
Prince!!!
掌声经久未息。
隔壁的观影厅中,观众们看完了那位知名导演的电影,没滋没味地走在长廊上,忽然听到隔壁爆发出的尖叫声。
怎么了怎么了?
有经验的记者露出艳羡的目光:根据我的经验看,是这部剧爆了。
在电影节首映的电影除了主竞赛单元之外,还有一种关注和导演双周单元,每一天都有许多优秀的电影首映。
在这时候,如果哪一部电影的观众反应特别好,则会很快在观影人群中流传。
这些电影人中间的舆论,也会影响评审的感官,促使他们认真对待这部电影。
在电影节,往日的名声累计,会为导演带来先天的关注优势,但同时,人们又期望黑马,渴望黑马电影带来超出寻常的意外和惊喜。
显然,此刻的《预知未来的人》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国内时间六月七日晚间,沉迷于哈哈哈的国内吃瓜群众们终于反应过来。
现在法国时间已经中午了,岑诀的电影已经上了吧,国内怎么没有repo,该不会扑了
对于电影来说,没有人讨论,有时候比挨骂还要让人无法接受。
早一天,王芬芬导演的电影在电影节首映,与岑诀不同,王导的电影没有入围主竞赛单元,因此媒体上的评论寥寥,而且非常温和。
有没有在电影节上并且看了电影的人?快来反馈一下吧!平时蹭红毯人多得很,到了关键时刻,怎么一个人都没有?
我知道一个去现场的,他貌似去看《迷路》了,你们知道,法国知名导演西克森的电影
在此刻,国内观众才知道,原来岑诀的电影首映,竟然和大导撞了。
所以有人看完了没有?到底怎么样?
在观众们等了一个小时之后,终于有受邀前往戛纳的一位影评人抽空发了一条微博。
【看完了岑导的电影,我只想说,咱们今年说不定这能捧个大奖回去。】
这位影评人平日里的微博转赞评数量并不多,仅仅维持在两位数,但这一条微博一经发出,短短十分钟,就有超过四位数回复。
楼下的网友都在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博主抽空回了一条消息,很快被顶到了前端:就口碑爆了呗,观众顾了十多分钟掌,围着主创不让走,主办方找保安来,这才开了条道。
我还再和朋友讨论剧情,具体的晚上说。
等到了晚上,除了这个博主之外,其他观影人员发回了消息,观众们这才接受
原来,岑诀的电影,真的爆了!
第101章
公历二零二二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
在很久之后,当人们再回顾这一届电影节时,最直观的印象便是名导们的灾难。
换句话说,是知名导演们集体遭遇滑铁卢。
自从第三天西克森的电影交出了不及格的答卷之后,紧接着,多名国际导演接连失手。
虽然说文艺创作是根植于主观思维的艺术,稍有不慎就会拿捏不好度,偏到太平洋去,但,大导们集体式的扑街还是颇为少见。
对于法国导演西克森的剧,观众们尚且还能坚持到最后,但其余几名导演的电影,不少观众观影中途就开始发起了呆。
对于这一现象,国外电影媒体相当疑惑,甚至在对一位名导采访时,好奇地问出了你们几位都是约好的吗这样的扎心之语。
与名导们集体失手不同,年轻导演中反倒是表现得让人颇为惊喜。
除了岑诀之外,还有两三位小有名气的年轻导演在首映时打响了名气。
其中,又以岑诀的势头最为高涨。
到了首映后几天,《预知未来的人》在电影节的热度,就连身处国内的观众都有所耳闻。
为了满足国内观众更深层次的需求,国内一位专程直播戛纳的留学生博主做了一个专题。
在专题中,博主从新闻报道、业界关注、观众感受等几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戛纳所有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得出的结论叫做老将隐退,黑马腾空。
这一匹最能跑的黑马,自然是《预知未来的男人》。
从博主的转载中,国内观众感受到了国外媒体的热情法国当地对于这部电影的报道,几乎是吹嘘式的。
法国人浪漫热情,加上天生的夸张性格,恨不得将这部电影吹到天上去。
为了表达对于岑诀的喜爱,他们甚至将小王子的梗拿出来重提,恨不得称岑诀是他们身处远方的儿子。
法国人的逻辑相当直接:既然《小王子》是我国作品,岑诀的昵称也叫小王子,为什么岑诀不能是我国人。
华国媒体:就很离谱。
除了国外媒体上的热度之外,国外影评人对于这部电影也多有赞誉。
因为首映时的口碑与不断加场,在别的国家报道戛纳时,都会专门提一提这部电影。
各国的留学生身在国外,看到报道时,都忍不住生出了浓烈的自豪感。
华国电影,最好的电影。
冲冲冲,希望岑导能拿奖。
一个原本是业内人关注的电影节,却因为一部热门的华语电影,成为了此刻国内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专题下,一个评论说出了众人的感想:
从来没有一个电影节能让人这般牵肠挂肚,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同胞正在努力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六月,戛纳。
岑诀团队的所有成员除了岑诀之外,几乎都快忙疯了。
国内媒体隔得远,看到的也都是许多事情尘埃落定后的结果。
在电影大受欢迎的背后,凝聚着许多工作人员不懈的努力。
与法国媒体沟通、宣传,给电影造势,与电影节主办单位争取权利
其中哪一项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光是忙这些事情,就足够所有人耗费所有精力。
为了这次电影节,周导本人带着他往常合作的公关团队亲自飞来了。
所有的公关任务,都由周导的人来协调统筹
电影在电影节上如何造势、如何宣传、如何满足评委需求,都化成一项一项工作来进行。
除此之外,周导本人更是亲自出马,四处找人拜访。
以他的资历,不光是主办方的一些成员,就连评审员中也有他打过交道的熟人。
有了他及其经验丰富的团队存在,《预知未来的人》所造成的七分影响,才被扩展成了十二分。
除了周导这个助力之外,戚雩也没闲着。
这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藩篱,但资本的流通却是没有国界。
他与景元白一同在戛纳谈起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