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节(1 / 2)

因为举行起义的农民多是汉人、南人,因此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南人更加仇视。

元丞相伯颜等人曾提出了要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的主张,同时又重申汉人不得执兵器,不得执寸铁,并且下令北人殴打南人不许还报等。

这些政策的事实,让本来就紧张的汉蒙关系更加紧张。

那谁会一直任你欺负呢?哪怕汉人是包容性最强的民族,在备受欺凌的时候,也是会站起来反抗的。】

【所以在这之后,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各种各样的民谣到处传播。

什么“塔儿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

什么“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个教训其实从一开始秦朝建立的时候统治者们就应该知道了,但是还总是会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

不得不说,总有那么些皇帝觉得自己是不同的,觉得自己怎么造都能让江山永固的。

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直接炸掉了。

不过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突然又被拉出来点了一下的李隆基:“???”

他已经知错了,也在准备禅位的事情了,能不能就不要把他拉出来鞭尸了!

【在这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因为旱灾、蝗灾和瘟疫,接连失去了父母和大哥。

就如同刚刚朱家祖先说的那样,是本村的一个稍富裕的地主刘继祖好心施舍了朱家一块墓地,三人才得以安葬。

当然,在朱元璋称帝之后,也给了这位邻居相应的回报,

刘继祖被朱元璋追赐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

荫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

【俺们重八,可是真正知恩图报的人!】朱世珍听到这里骄傲的仰起头,【看到了吧!】

陈曦笑笑,继续道:【在安葬了自己的父母和兄长之后,

朱元璋便和其他的亲人分开,各自讨生活。

投无路之下,朱元璋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

因为朱元璋没什么背景,来当和尚当然也不是享福的,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

不过就算是这样的日子,朱元璋也没能享受多久。

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此时,朱元璋刚刚十七岁,甚至不满十八,只能开始继续乞讨。】

【这次朱元璋的流浪时间长达三年。

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回到皇觉寺。

这三年时间里,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正如古人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在这段时间里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对其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主要的起义组织便是红巾军。

红巾军最初是与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至正十年的时候,一个民谣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之间,为“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一年,元朝政府命工部尚书贾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农民共十五万人修治黄河,同时又派兵在黄河沿线镇压,

就是这些黄河工地上服役的农民,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导火线。】

【红巾军的领袖韩山童出身于白莲教世家,从祖辈开始就秘密组织活动,意图恢复汉族王朝统治。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等事前在黄河底埋下一石人,民工在施工时挖出石人,果然因为挑动黄河,天下造反,元末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

从这个来看,前面的那个谶语多半就是白莲教自导自演的。

不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借此来鼓动那些本来日子就过不下去,但是又没胆子来造反的人。

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颍州颍上县的白鹿庄聚集了3000多教徒,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的旗帜,宣誓起义。】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不过让我不太理解的是,韩山童在长期以来以白莲教组织农民进行反元斗争的时候,自称为宋徽宗八世孙。

宋徽宗能是什么好东西吗?

皇帝当的不行,卖国倒是卖的非常精确。

不光他不是好东西,他的儿孙们也没什么好东西。

韩山童以宋徽宗为祖先,压根就不是一个什么好兆头嘛!

果不其然,起义没多久,事机泄露,遭到元地方政权的镇压,韩山童就被捕牺牲了。】

最新小说: 攻了豪门前男友的爹 路人甲被读心后暴富了 天煞孤星娇宠万人嫌夫郎 沙雕霸总在线反套路小妈文 校夜诡谈[无限流] 钓系咸鱼在综艺摆烂后 轉生成惡役千金的我是原女主推(H) 不要随便招惹小狗 眠春山 当电竞祖师爷爱上黑马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