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1 / 2)

朱棣:“……”

也是这个说法没错,只是他心里还是怪怪的。

“父皇,儿臣做人坦荡,有什么便直接在明面上跟父皇说了,不屑于来那些虚的。”朱高炽以退为进,“若是父皇对这样的儿臣不满,那儿臣也没有什么办法。”

朱棣:“…………”

这话说的,他好像真的怪罪什么反而是他不对了似的。

【这个时候的朱高煦在做什么呢?

在朱高炽继位的时候,朱高煦则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

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死心。

不过这个时候他的动静并不大,并没有引起很多的注意。

而且朱高炽这个时候的举动,则是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随后命其归藩乐安。

十月,朱高炽又封朱高煦的嫡子朱瞻坦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这个态度,高下立判。】

【是这样的。

在安抚了朱高煦之后,朱高炽又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取消或调整朱棣在位时期的行政政策。

他升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右侍郎,俱仍兼前职务,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升前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为通政使司。

然后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

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朱高炽采纳夏原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

并重新任命被贬的官员吴中和杨勉官职,升任锦衣千户。 】

【这些政策虽然多半是和朱棣对着干了,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说,

却也是减轻了许多百姓的负累。

再加上他也是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

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或许是被朱棣打压的时间太长了,也或许是在北平这边守的厌倦了。

在继位后不久,朱高炽决定把京师迁回南京。

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

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

朱高炽并不是一个铁血帝王,对朱棣的北伐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

此外,他长期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

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说到这里,陈曦叹了口气:【怎么说呢,或许是因为朱高炽并没有经历过那些汉人被北方少数民族欺压的惨痛,

也没有那些千古一帝们敏锐的直觉,知道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着多么蠢蠢欲动的野心和难以抑制的欲望,

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朱元璋、朱高炽等人都有点宋朝皇帝偏安南方的毛病。

他们都想要在南方的安逸之处来让自己更省心一点。

很难说两个谁更好,但是我个人是更欣赏朱棣这种把责任扛起来的,后世那句“天子守国门”听起来真的比天子偏安南方一隅要好听多了。】

朱高炽:“……”

本来面对父皇的责难就有压力了,结果现在天幕这么说,他就更有压力了。

他不是被称作好皇帝的吗?怎么……

【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朱高炽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

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

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朱高炽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

天灾算什么?可能在朱高炽眼里,北方的异族比天灾还要可怕一点呢。

不过很可惜的是,可能是上天都看不得这一行为,

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朱高炽便暴死了。

而他的继任者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

怎么说呢,该说这不愧是朱棣喜欢的好圣孙,在这方面朱瞻基与朱棣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

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因为朱高炽在位的时间太短了,他大部分的政治生涯是在永乐时期渡过的,

最新小说: 攻了豪门前男友的爹 路人甲被读心后暴富了 天煞孤星娇宠万人嫌夫郎 沙雕霸总在线反套路小妈文 校夜诡谈[无限流] 钓系咸鱼在综艺摆烂后 轉生成惡役千金的我是原女主推(H) 不要随便招惹小狗 眠春山 当电竞祖师爷爱上黑马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