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
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
【还有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洪武年间,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麦471万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赋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买嘱书吏,隐匿赋税,政府每年公征米2216万石,麦462万余石。
嘉靖后,税收更降到米1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
虽然税收没什么变化甚至降低了,但政府的支出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进逼北京,政府因添兵设饷,而导致军费大增。】
【据户部统计,嘉靖三十年,各边饷银达525万两,修边、赈济等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
而正税、加派、余盐贩卖,加上其他搜刮,总共才900余万两。
到隆庆元年底,太仓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
以当时的现银当之,只够3个月的开支。
京仓存粮,也只是够支在京的官军月粮的两年余。
这就使大明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
【前面的时候,不是还说了这几个皇帝有不错的吗?
尤其是那个开关的皇帝什么的。】刘煓好奇的问。
【其实是因为明朝实行重农抑商国策,?农业税才是朝廷财政的支柱。?
尽管隆庆开关政策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但税制改革未能成功,?
导致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税,?而工商杂税占比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朝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
而且在明朝的经济结构中农业税占比过高。?
在隆庆四年左右,?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农业税占到了81%,?而工商杂税仅占12%。?
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明朝对农业的过度依赖,?而忽视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多元化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所以尽管隆庆开关为明朝带来了短期的经济繁荣,?但由于税制改革的失败和农业税占比过高,?明朝的经济问题仍然严重。?】
这个问题回答的刘煓云里雾里的,他有点听不太懂。
但是听懂的部分便是重农抑商不好。
也就是说,他们应该对商人好一点。
但是重农抑商这个东西,其实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就已经定下来了。
商人多了就没人种地了。
所以重农抑商有什么不好吗?
这个问题其他的人当然也问出来了。
在前面的时候陈曦其实也说过一点,每个时代和时代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可能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就不能继续重农抑商了?
刘煓很快又想起了之前陈曦提过的隆庆开关之后,一年要进帐多少银子……
那确实这个时候有点不对。
【所以在这个时候,张居正要进行的改革必须十分全面才行。
此时,在北方,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在南方,叛乱时作。
黄河屡次决口,动辄漂县数十。
张居正认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
“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
于是,在万历元年,张居正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开始进行全面改革。】
【张居正变革的重点之一是整顿吏治,
它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张居正惟有加强集权,重诏令,振纪纲,方能“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革新法令才能畅行无阻。
张居正强调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以振扬风纪,使天下信服。
厉行整顿“严其约束”的结果,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提高行政效率、朝令夕行,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
【为了能够达到目的,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创设并颁行考成法,考成法的精神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考成法,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
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