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解锁新国策
1937年11月13日。
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宣告上海正式陷落,淞沪会战结束。
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
王奉坐在办公室内,看向手中的通电,不禁有些唏嘘。
淞沪一战,国军百分之六十的部队悉数葬身于此,硬生生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
当天下午。
室外刮起鹅毛大雪,狂风呼啸,指甲盖大的雪纷纷飘落,地面上的积雪越来越厚。
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就是如此。
王奉推开房门,顿时气流倒灌,凌冽的寒风如同刀子一般,险些要将脸颊割开。
赵方远打一哆嗦:“真冷啊!”
说话时,口中有阵阵白烟冒出,就是人们常说的‘哈气’。
王奉快关上门:“过冬军服都发放下去了吗?”
这里虽然不是东北,但就外面这环境,指望着靠一件单衣过冬显然也不现实。
赵方远点点头:“都发放下去了,今年的冬天好冷,比去年冷多了!”
“哦对了长官,要不我去跟裁缝铺说一声,再重新给你做一件大衣,之前的那件不御寒,顶不住寒风。”
还是赵方远考虑的周到!
王奉思索后点点头:“好,不要太铺张浪费,暖和就行。”
“等雪停了之后,组织部队进行大规模训练。”
“眼下暂时没有战事,除了挖掘窑洞工厂之外,训练一刻也不能落下!”
“正好下雪了,让谢尔盖传授一下如何进行冬季作战,在这方面他们苏联人是行家。”
‘雪’对苏联人来讲,简直太平常不过了。
在西伯利亚地区,在一年的时间内,将近有一半的时间大地都被冰雪所覆盖。
战争史上,寒冷的气候曾多次帮助斯拉夫民族抵御外敌。
用游戏语言讲,苏联军官人均带有‘冬季专家’属性。
赵方远立正敬礼:“是!”
王奉补充道:“另外将官培训班,也差不多可以正式开课了,参谋部新来了一位教官,把他的课也给加上,具体时间你看着安排。”
“将官培训和士兵操练双管齐下,时间上要错开,不要耽误了。”
接二连三的战斗,根本没有充裕的休整时间,导致士兵在素质水平上有些参差不齐。
在执行同一战术指令时,久经沙场的老兵显得游刃有余,而新补充进来的士兵手忙脚乱,严重拖累整体的作战节奏。
很容易被对面的日军士兵抓住破绽。
随着一波波新兵员的补充,各部队的训练等级也逐步下降。
第一‘红旗’山地战术兵团,第二山地战术兵团还勉强能维持住【训练初成】。
这个等级的作战加成为百分之零。
不增不减,属于基准线水平。
而第三山地战术兵团,以及第一预备战术兵团的等级,已经跌落到了【乌合之众】。
【战斗修正-25%】。
这个影响就比较大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赵方远点点头:“遵命!”
“等我回参谋部后,开个会商讨一下。”
之前整个参谋部就他一人,手下连个记笔录的文员都没有,随着战术教官的逐渐增多,参谋部也变得人丁兴旺。
两名参谋官,还多了几名机要文员。
王奉想了想:“还有一件事,有没有八路军129师的具体动向?”
太原失守好些天了,自己这个邻居一点动静也没有。
赵方远摇摇头:“长官,八路军和咱们不是一个指挥系统,目前还没有收到相关消息,要我留意一下吗?”
王奉:“行,有消息及时汇报。”
赵方远:“是!”
华北战斗群安稳驻扎长治后,开始新一轮的休养生息。
黄绍竑在其位,谋其政。
正式担任行政公署主任后,立马展开了相应工作。
借着整顿吏治的名头,收缴了一大批私有财产,并将其充公。
收归公有。
大部分为小型煤,铁矿等。
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充公后的矿场并未归政府统一管理,而是由王奉派兵直接进行军管。
这些都是二人提前商量好的‘君子协定’。
王奉作为当地驻兵司令,不干涉黄绍竑的行政事权,但要把持着境内悉数工矿产业。
黄绍竑作为行政主官,放任所谓的工业军管,但强调军是军,政是政,禁止军队扰乱政治。
必要时刻还需要军队出面,维持社会秩序。
简单点说。
王奉看上黄绍竑的执政能力,想要借其手打造一个安稳的后方根据地。
黄绍竑站在民族大义之上,暂时将南京政府的命令放在一边,与王奉联手抗日。
12月13日。
第一‘红旗’山地战术兵团训练场。
王奉正在检视部队训练状况。
士兵的训练科目很多,很繁杂。
不是随便打几下靶,扎几下草人那么简单。
根据提前制定好的训练章程,首先是长达一个月的单兵训练。
主要增强士兵的射击,投弹,拼刺能力,教授机枪,掷弹筒的基本使用方法。
第二是分队训练。
主要训练班组,分队之间的协同进攻,防御作战能力。
这个项目至少要持续半个月左右。
第三则是大队训练,也叫营级单位训练。
更加强调各单位之间的协同能力,对指挥官素质,兵员素质都有极大的要求。
整套流程下来,最快也要半年的时间。
这还是在极度压缩单兵训练时长的前提下。
要是对单兵素质严格要求,恐怕即便在【高速训练】的增益buff加持下,一年的时间也完成不了全部训练。
以日军为参照,新兵在入伍后首先要经历的就是长达五个月的单兵集训。
若是再加上后续的战术训练,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训练出一支合格的军队。
第一‘红旗’山地战术兵团作为华北战斗群中最精锐作战单位,部队等级为【训练初成:48%】。
之所以经验值上涨的如此之慢,主要原因还是新兵员的加入。
征兵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月,终于见到了些成效,报名参军的人数一天比一天多,各县区同时发力,基本上一天就能募集到合格士兵两三千名。
目前第一‘红旗’山地战术兵团,第二山地战术兵团已经处于满编状态。
在停止补充新兵员后,整体部队等级飞速上涨。
估计等到明年两三月份,就能达到【训练有素】。
到了这个等级,就能称得上是一支精锐部队了。
嘎吱!
赵方远大步走来,军靴踩在雪上发出阵阵脆响。
“报告长官,军事委员会通电!”
“南京沦陷了”
王奉心中早有预料,但还是咯噔一下。
南京陷落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并不是单纯的丢失了首都。
而是一桩桩惨案的发生.
三十万条人命啊!
深吸了一口气,王奉接过电报随意扫视一眼。
电报没什么重要内容。
无外乎就是鼓励全国军队,虽然首都失陷了,但政府部门已经转移到了重庆,委员长亲自坐镇武汉.等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话语。
“加紧部队训练,京沪失陷,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津浦。”
“窑洞工厂挖的怎么样了?”
赵方远:“估计这周就要竣工了,设备已经组装完毕,就等着搬进去了。”
王奉点点头,心里踏实了些。
练兵虽然不是作战,但时间一长,对物资的消耗也极为恐怖。
好兵都是子弹喂出来的,想要适应战争节奏,提升训练速度,光靠所谓的增益buff可不行。
还是要回归根本,提升士兵每日的训练子弹使用量。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如若再不生产子弹,恐怕仓库内的存货就要被用完了。
1937年12月18日。
窑洞兵工厂正式落成,经过一轮验收后,各项指标全部合格。
提前准备好的设备一一搬入,当天夜晚便进行了试运行。
长官办公室内,天板的吊顶灯将屋内照的透亮,王奉看向手中的工厂运行报告,心中暗自窃喜。
日盼盼,夜盼盼。
终于是把兵工厂给盼来了!
虽然是窑洞,可一旦遭遇轰炸,也有坍塌的风险。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些日子里,王奉动员了将近五千余名士兵,在非训练时间执行建设任务。
总共挖掘出四座窑洞兵工厂。
第一机床厂,第一子弹厂,第一化学厂,第一步枪厂。
随着工厂内机器运行的轰鸣声响起,系统面板上的其余功能正式开启。
先说【国策树】。【更专业化的山地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