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红眼
参谋长心中默默沉思。
计划的可行性很高,第31军构筑大纵深防御阵地,范围极广,至少在十五平方公里以上。
这么大战场面积,围歼几千名日军,不成问题,绰绰有余。
就看小鬼子会不会上钩了!
刘士毅直起腰,在房间内来回踱步。
“上次王长官送来的那批子弹,分发下去了吗?”
参谋长心中回想:“我吩咐了后勤站,混着战区补给的子弹,一起发下去了。”
“反正口径都是一样的。”
刘士毅点点头。
事后,那批枪弹他亲自验过,情况很特殊。
从子弹的底座上的铭牌很陌生,不像是国内大型兵工厂生产出来的。
本以为是小作坊粗制滥造出来的残次品,但经过测试之后,发现质量出奇的好。
作为在第五战区的桂系军长,他听说过一些算得上“秘闻”的东西。
据说日军占领太原之前,王奉曾亲自率军,将太原兵工厂洗劫了一通。
传闻此事引得委员长震怒,但最后却不了了之了。
很是奇怪啊!
参谋长凑到耳边,竟破天荒的聊起了八卦:“长官,这王奉究竟是何人?”
这颗忽然崛起的将星,吸引了无数人的好奇。
刘士毅皱眉,挥了挥手:“去去去,少在背后谈论别人,天色不早了,通知各部队准备作战!”
黄昏时分,天色映红。
第十三师团主力部队追击至涡河南岸。
荻洲立兵纵马行至河岸旁,拿起望远镜观察对岸形势。
微风轻轻拂过,高耸的芦苇荡发出哗哗声
地势平坦,连个坡都没有,加之日本人身材矮小,变相的视野受限,即使骑在马上,能观测到的情况也寥寥无几。
除了芦苇,还是芦苇。
中野拓介站在一旁:“将军阁下,中国军队就在河对岸,是否立刻发动进攻!”
虽然用肉眼看不到敌军,但131师的渡河痕迹十分明显,沿着脚印追,肯定没有问题。
荻洲立兵胯下的战马有些骚动,勒紧马缰,稳住身形后:“命令炮兵部队,向对岸进行试探性炮击!”
“中国军队要借助地形阻击我们,一定走不远!”
中野拓介沉默,转头传达命令。
求稳,求稳。
自从到了皖南之后,所有的作战命令,都以求稳为主。
和之前的作战风格大相径庭,下面的士兵和军官,马上就要压制不住了。
这一路上追过来,在他眼中,有很多次能痛击中国军队的机会。
但都因为荻洲立兵的求稳战法,而错失了良机。
奈何官大一级压死人,参谋长再怎么样,对全军的作战指挥,只能起到建议作用,根本没有决定权。
炮击消息传达到炮兵部队。
虽然主力部队,只有一个旅团的步兵,但归根结底,是一个甲种师团级编制。
还配属了一个野战炮联队。
大口径榴弹炮部队,并未跟上主力部队高速行进的脚步,落后了很远。
但75毫米野战炮,以及75毫米山炮部队,还是紧紧跟随主力部队的脚步。
尤其是那16门九四式山炮。
可拆卸运输的特性,使其能在第一时间,对步兵作战提供支援。
此外,除了16门九四式山炮,还有36门75毫米野战炮,也跟着集结在了一起。
根据日军的作战习惯,一般不会将火炮集中使用。
鉴于之前的惨痛教训,这次在炮兵部署上,荻洲立兵也留了个心眼。
将52门火炮,分成8处阵地。
分散部署在涡河南岸三公里处,各阵地之间的距离很远。
虽然这么做,会影响指挥和后勤补给,但在荻洲立兵看来,只要能保证炮兵阵地安全,这些都可以容忍。
等炮兵部队构筑好阵地,准备发射时,天色已经渐晚,空气中的能见度越来越低。
涡河北岸。
第31军指挥所内。
刘士毅早就收到了消息,站在瞭望孔前,举起望远镜,冷冰冰的盯着涡河边上的日军。
看样子已经做好了渡河准备,就等待接受命令了。
迟迟不动,很有可能是在酝酿炮击。
对尚不明了的地形,用火炮开路,确实是个法子。
士兵身姿低伏,一声不吭,隐藏在芦苇荡中。
越是到关键时刻,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越要保持头脑清醒。
砰!
突然,天边传来阵阵闷响。
刘士毅作战经验丰富,一听便知是日军的火炮。
立刻放下望远镜,尽可能的伏低身子。
火炮不长眼,谁也不能百分百保证,炮弹不会阴差阳错的,砸进这个临时搭建的小窝棚。
刚摆正姿势,耳畔就传来接连不断的爆炸声。
芦苇荡虽然有一人多高,但在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剧烈冲击中,显得格外脆弱。
炮弹刚一落地,便迸发出刺眼的火光和滚滚浓烟。
很多隐藏在芦苇荡中的士兵,被猛烈的爆炸所波及,伤亡惨重。
扬起的泥沙落下,泥泞,松软的土壤中,随处可见残肢断臂。
可即便如此,幸存下来的士兵,并没有军心溃散,惊慌失措,一股脑的逃出芦苇荡。
反而攥紧了手中的步枪,继续伏低身子默默承受。
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我们必胜!”
短暂的炮击过后,早就准备好了的鬼子步兵,开始缓缓渡河。
几乎一股脑的,将整个旅团都压了上来。
绵长的战线上,一共准备了八个渡河点,每处部署一个大队的兵力。
同时间向涡河西岸施压。
后方指挥所。
刘士毅放下望远镜,扭过头看向参谋长:“立刻通知各部队,准备战斗!”
“梯次现身阻击日军,不得有误!”
参谋长点了点头:“明白!”
刘士毅转过头,拿起望远镜,继续将视线放到一线战场上。
镜筒内,鬼子士兵动作麻利,速度出奇的快。
首批渡河士兵,已经登上了船只。
在第五战区,李宗仁一直提倡焦土抗战,受其影响,刘士毅在转移途中,尽可能的搜刮,破坏掉民用船只。
导致第十三师团能收集到的民船很少,想要让一个旅团的兵力同时渡河,根本不现实。
一个渡河点,一次只能输送一个中队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