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节(1 / 2)

【最矛盾的事情也出现了,在野史中登基之前就看透藩王政策对国家社稷存在弊端的建文帝,却在大张旗鼓削藩、对自家叔叔痛下杀手的同时,将自己的弟弟们全部封为了亲王。

其中他的三弟朱允熥还被封为吴王,完全将朱元璋藩王不得封江南钱粮重地的规定抛诸脑后了。所以,他真的是看到了藩王政策对中央集权的阻碍与不利影响吗?或许纯粹就是看叔叔们在边塞有人望有兵权,会威胁到他的帝位稳当而已吧。

反正对于建文帝而言,现在叔叔中的软柿子都捏完了,他即将准备把矛头指向“首恶”朱棣了。

朱棣为什么会成为首恶呢?其实在早期,燕王却是塞王里不大显眼的那个,甚至在朱元璋面前的存在感还没秦、晋二王多。】

听到朱允炆将弟弟封为吴王,这下可彻底惹怒了朱元璋,他扭头就指着朱标道:“削藩削个屁?他是真想削藩吗?简直顾头不顾腚!此庸才与徽钦二帝何异?简直昏聩无比!日后若是出生,直接溺死或是移出宗庙送去百姓家过活,你自个选一个。”

朱标也对这个还未降临世间的儿子充满了复杂的心情,父亲暴怒,他不好在人前顶撞,只得低头称是。

【讲完靖难前的朱允炆,咱们再来看看靖难之前的燕王殿下。

我们都知道清康熙帝对儿子们的教育是出了名的卷,但其实朱元璋也不遑多让,还没打完天下,战火纷飞之时,他便为诸皇子到处寻访隐世大儒,就算绑也要绑到应天给儿子们当老师,他不仅选择了彦良与陈南宾等皆宿儒老生教导诸王,本人也经常使用棍棒教育儿子,火气上来,屡屡要经马皇后与朱标拉扯劝说才息怒停手。】

顶着儿子们隐含谴责的目光,朱元璋再次尴尬地揉了揉鼻子:“正所谓不打不成器,这不都是为了你们这群龟儿好!”

说完心里还一阵不高兴:怎么那清朝的康熙,老是跟咱比较?咋,他自个没有祖宗可以效仿吗?

真讨厌!

【朱元璋还很重视儿子们军事和体察民情等方面的教育,一心希望他们都能成为“藩屏国家,御侮防患”的支柱。

洪武八年十月,他曾命太子与诸王出游中都,以讲武事。第二年二月,朱元璋考虑到秦、晋、燕等年长的藩王将要就藩,便让他们先往凤阳观祖宗肇基之地,伸知王业所由兴。”之后,太子与诸王虽有时被召回京师,但直到就藩前,基本上是常住凤阳了。

那对朱棣而言,那一定是一段难得的快乐时光吧?没有老爹的耳听面命,没有儒生老师叽叽歪歪,他远离皇宫内院,像风一样自由地生长在民间乡野之中,后来朱棣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不无感慨地说“肤少时尝居凤阳,民间细事,无不究知。”

可惜,朱元璋对儿子的一片苦心,年长些的秦王、晋王只怕是都没有领会,日后是一个赛一个的荒唐无度;一个赛一个的残暴不仁;唯有朱棣没有长歪。】

朱元璋死亡凝视的目光立刻投在了朱樉与朱棡身上,顺带将腰上的玉带解了下来,在手背上绕了绕,眼见就要当马鞭甩在他们俩身上了:“你们两个,日后再敢做不法事,别怪爹心狠!”

得,仙迹提他们了,但全都不是好话啊!

刚刚还胡咧咧的朱樉顿时噤声,与朱棡一起点头如捣蒜。

【虽然朱棣登基之后肉麻兮兮地修改《明太祖实录》,非要说自己才是朱元璋最爱的儿子,但咱们都知道,朱棣在这时候却不过是诸王中最普通的一个,储君已定,他并不居长,论军事才能,秦王、晋王也已较他更早崭露头角,他在朱元璋心中,只是一个普通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儿子罢了。】

听到此,那朱允炆为众人带来的阴霾也因朱棣这件莫名叫人发笑的小事而散去,朱元璋无语地瞟了眼满脸通红的朱棣,忍了又忍才说:“爹对你们这些龟儿,心都是一样的,你……你何必计较这个?你……你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朱标以拳抵唇,很努力地忍着没笑。

朱棣:“……”

他怎么知道自己日后会干出这种事?

朱元璋说完又生气地指着朱棣骂道:“还有,史书是能乱改的吗?你这什么臭毛病!怪不得后人说明史前后矛盾,为了能追查历史都预备要开你的陵墓了,原来这根结就在你自个身上!自作孽!”

“儿子错了。”朱棣只好低头认错,心里却不服气:这里面肯定有原因,否则他怎么会无缘无故这么做?

定然是那些腐儒看不惯他造反,胡乱骂他!

明永乐年间,永乐帝面皮早已经练出来了,理直气壮道:“这都是底下的臣子爱戴朕,非要这么写,朕早已劝过,他们非是不听。”顿了顿,又道:“说起来,这也不算胡改瞎改,爹爱我,我也爱爹,史书里这条没写明白,补充完善也实属正常。”

在场的起居注郎官:“……”

皇爷此等不要脸的话还是不记了吧?

【就这样,朱棣在京城随大流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和亲爹的棍棒教育,又跟太子哥哥一起到凤阳体验过民生,偶尔以小兵身份随军出征,朱棣就这样充实地生活到洪武十三年三月。

这年他已经二十一岁,他带着老爹给他的五千七百七十人护卫军士以及一位名为姚广孝的僧人就藩北平。诸王初封时,朱元璋都会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而朱元璋随机分给朱棣的这个和尚,咱们可得着重在此画个记号!先按下不表,后面再提。】

在这个时空,朱元璋还没因马皇后去世而招揽天下高僧,让他们陪儿子们去藩地为马皇后诵经荐福,但元朝与明初的和尚都不是简单的和尚,也不是只知道吃斋念佛不问世事的人。

为避元朝之乱,元末明初有很多精通儒法、饱读诗书的汉人出家为僧,以求活路。因此直到明初,这些和尚的学问都很高,这一点,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十分了解——他此时就已经开始选拔通晓儒学的和尚到礼部参加考试了,学问渊博的还会授予他们官职。

所以为儿子选个和尚老师,也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仙迹提到这个和尚时的口吻……

朱元璋便敏锐地感觉不对劲,眯起眼:“嗯?此人怕不是日后鼓动你造反的罪魁祸首吧?”

察觉到老爹心情变坏的朱棣赶紧躲到大哥朱标身后去。

他现在不认识那个和尚,他是无辜的啊!

【朱棣便这样挥别了爹娘、大哥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南京,将与比他更早就藩的秦晋二王一同肩负起戍守边疆的重任。

这时候因其他弟弟还小,朱元璋时期九大塞王的格局尚未形成,边境上戍守边疆的除了徐达、傅友德、冯胜、蓝玉等元勋宿将,暂时只有秦、晋、燕三王。

当秦晋二王在自家封地为非作歹、折磨百姓的时候,似乎只有年纪最小、最不受重视的燕王牢牢记住了老爹“岁训将练兵,周视封疆,作军器必精良,以固边围。”的谕令。

他将全部的才略与努力都挥洒在这一片自古多侠士的燕地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各位开国大将的战术打法,几乎不间断地用兵锋与鲜血打磨自己的意志,飞快地成长了起来。

当秦王朱樉在陕西大兴土木、兴建亭台享乐时;而朱棣正随傅友德、赵庸、曹兴等大将挥师出古北口,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允许他正式参与北征的军事活动。

这一战,晋王、还有比朱棣晚两年就藩青州的弟弟齐王也参战了,本应挑大梁的晋王却未与敌相遇,不战而还;而齐王年纪轻,率兵马听从朱棣节制,因此这一战,也是朱棣正式进入朱元璋视野的一战,让远在京城的老爹刮目相看。

他以投降的蒙古人晃忽儿为向导,深人北方,直抵乃儿不花所驻地迩都。当时天降大雪,有的将领畏雪欲止。朱棣却认为乘雪速进可以出奇制胜,于是说服诸将,坚持挥军进发。

这一点也与后来靖难之役时遥相呼应了——朱棣在人才方面的运道显然没有朱元璋那么好,他手下的将领大多都才干平平,总是无法第一时间明了他的战术思想,每次都需要朱棣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才能勉强发挥作用。】

“你们两个畜生,日后到了封地怕不是整日鱼肉百姓,才会招致仙迹如此痛骂!”朱元璋一边狠狠鞭打朱樉、朱棡,一边分外无语:如此听起来,老四麾下并没有什么将才,他更不能理解老四是怎么打下南京的了,该不会是搞暗杀吧?

朱棣:“……”他怎么那么惨?

【到达迄都后,他先派指挥观童去劝降,继之以兵,用武力加怀柔的办法使乃儿不花投降。于是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便“悉收其部落及马驼牛羊而还”,这种武力加怀柔的办法,后来也成为朱棣即位后对边疆各族的主要控制策略:先用大棒子抡晕,再塞个大枣。

这次出征,对朱棣地位的变化是极为有利的。朱元璋见到捷报时,高兴地对群臣说“清沙漠者,燕王也。联无北顾之优矣重”并派人运钞一百万锭赐朱棣。

朱棣则一分钱没留,把这些赏钞全部赏给了有功的将士。

最新小说: 深渊男友[无限] 作为备胎五号,我疯点怎么了 (名柯同人)卧底系统抽风后我改刷怀疑值 萌系小甜豆身披马甲 别来沾边小麻雀[无限] 我的队友脑子有病 狡兔 与子恒温[娱乐圈] 随手钓的小狼狗竟是豪门男主 老公末日来的[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