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节(1 / 2)

【平安与吴杰带着辽东骑兵与山西骑兵冲向了燕军的右翼,而且这一次,平安也没有辜负曾经带他深入漠北行军打仗的燕王殿下,他领着辽东骑兵也来了个大纵深迂回,用一手颇具朱棣风格的绕背,像幽灵一般悄然出现在了陈亨率领的燕军左翼的身后。】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瞥了眼紧绷着脸的朱棣,心中暗叹。

这回他算是相信了老四说的,他先前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他只想好好地守着北平,守着大明,守着他的大哥。

那个已经去就藩北平的老四,每天老婆孩子热炕头,吃饭睡觉打鞑子,无论做什么都不留余力,就连自己派去他身边历练的年轻小将,他也曾放在身边毫无保留地教吧?

那时候,他肯定也想不到有一日,他会与朝廷反目成仇,昔日并肩作战、交付后背的战友,也不得不成了你死我活的对手吧?

【平安这突如其来的猛攻,直接将借来的大宁兵马重创,连陈亨都身负重伤,而这时,后军的房宽、刘才才后知后觉发现左军的情况不妙,他们立刻率后军赶去支援陈亨,可惜,立刻被杀得士气大振的平安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也打败了。

哎,燕王的小r卡们啊!

燕军的形势顿时一片颓散,左军后军都没了,本来被保护包裹在中间的中军也暴露了出来,前军被打得勉力支撑腾不出手,右军李彬也在顽强抵抗郭英,可终究是寡不敌众啊!再拖下去,必然要被李景隆各个击破了!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说:就是现在,已经到了燕军最危急的时候了!】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心都悬在嗓子眼了!

他瞪大眼睛,四下张望,却不知道自己在找寻什么,他似乎也在乱军之中,想找到自己儿子的身影一般:“中军……中军没有留人啊……”

满座的文武大臣,个个都围在舆图上,大伙儿的手心里都不约而同沁出了冷汗:燕王该怎么办?燕王现在该怎么办才好?

明永乐年间,永乐帝闭了闭眼。

很多时候,他都不愿去回想这一仗,不是他逃避,是实在心痛难忍,那种锥心之痛很难诉说。那些从一开始就陪着他由死向生的将士们,有不少永远地留在白沟河了。

【咱们这里还得夸一夸曾经被朱权统御的大宁都司军,怪不得朱棣要千里迢迢去借呢,面对平安的偷袭,主将陈亨重伤的情况,大宁兵没有崩溃与退散,他们甚至还维持了阵型将平安很大一部分辽东军都拖在了燕军左军战场,导致平安虽然打退了房宽,却没能将他们全歼,最后又花了一点时间整理阵型,这就给了身在中军的朱棣一些反应与思考的时间。

但他也没办法思考太久,因为平安已经火速重新集结,向朱棣所在的中军后方快速地移动过去。】

朱元璋又将地图上的小旗挪动了一下,这下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朝廷八大将在猛攻前军,郭英在攻友军,平安已经打穿左军后军,从后面压上,上下左右全都被包围了“燕王再一次陷入重围了。”徐达长叹一口气。

【平安带着辽东与山西骑兵追击着后军狂奔而来,他们刚刚经过激战,浑身浴血、烟尘滚滚,铁蹄声声震动着大地,这时朱棣也受到了后军小弟房宽的预警与求援,朱棣不得不带了一半的鞑子与亲卫,亲自去救后军,将中军与燕军的大旗让儿子朱高煦继续镇守,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抽调的兵马了。

这一仗,他只能自己打!

但是这一段各种明史与野史的记载都十分混乱,朱棣方写的全都在吹燕王无敌超人,带着七十个人硬抗平安的两万辽东兵马,一个人杀了上千人,实在有点夸张。而朝廷方则将黑锅都扣在了李景隆身上,说他在二十公里外的中军像按暂停键一样叫停了平安的骑兵进攻,这也是非常无脑啊。

真实情况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我们能从无数史料的拼凑中,至少能够知道朱棣这一次是亲自冲在前面的,他好多匹马都被箭射死了,他自己应该也有负伤,但朱棣冲锋身边肯定有亲卫,所以能在万军中活下来,并不是朱允炆那句“误伤我皇叔”的功劳。

朱允炆要真那么仁慈,湘王也就不会死了,比起朱棣,湘王年纪与朱允炆相仿,这两个人可是从小一起和尿泥长大的,虽有辈分之差,情分却非常深,是好朋友啊,但朱允炆削湘王可有手软?

咱们言归正传,后军在朱棣这个ssr强势介入之后,暂时稳定了阵脚,但也深陷重围在平安的猛攻下无法脱身,朱高煦这时脑子突然灵光了起来,他感觉老爹可能有危险,便毅然决然带着剩下的鞑子兵与亲卫,一股脑冲去后军救爹去了。

咱们前面说过,徐辉祖对朱高煦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他是朱棣的儿子,虽没继承朱棣的脑子,却继承了徐家与老朱家加起来双倍的勇猛无畏,冲锋起来比瞿能更猛!

朱高煦直接杀入后军,在混乱的战场上找到了老爹,父子俩交换了一下情报,商议了一下接下来的对策。而这个时候,其他前军右翼也在拼死作战,张玉朱能拼死抵抗着瞿能父子与郭英等人的猛烈攻势,在朝廷军的合围下他们支撑不了多久了,燕军已经算非常强了,撑了那么久都没有崩溃,朱棣必须要尽快找到能够改变局势的办法!】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对视频中这句话重重点了点头:“不能拖了,一定要想法子突围,可是……”

朱元璋与徐达等人都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也研究半天了,没有发现哪里有可以突围的地方,主要是这回李景隆没有犯错,而他手里的朝廷军也足够强。

很好地发挥了大明精锐的正常水平。

朱标也沉思道:“如今最危险的便是,现在四弟的各部都在交战,他们本来人就少,现在各自为战无法相互支援,就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战场,迟早会被吃掉的。”

【其实燕军能撑到现在都算奇迹了,要不是朱棣提前预判了李景隆的预判,打破常规,加强了四军的兵力,在白沟河这样一马平川,没有半点险要的地方,燕军很可能第一波就被冲溃了。

可撑到现在,却仍旧是死局。

如果朱棣无法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之内找到带领燕军突围的办法,那么靖难之路便到此为止了,因为明史的混乱,很多人都不知道靖难之役究竟是怎样的魔鬼难度,而白沟河之战,便是靖难之役难度的一个缩影,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从没有一个藩王能够干翻朝廷造反成功,更何况大明还是被朱元璋经营了几十年的大一统王朝。

这就是靖难之役。

被远远低估的靖难之役。

更不要说什么李景隆是卧底、郭英等明初大将给朱棣放水的言论,这也太可笑了,其实看白沟河之战就能看得出,李景隆的军事水平不说多高,但至少是合格的。

而他当主帅也有两把刷子,那可是六十万人的大军,他指挥起来如臂指使,还能令来自全国各地的将领各个团结,杀敌超猛,相互支援,也没有搞什么争斗,这像是放水的样子吗?

换做是李广当主帅,这六十万人早就迷路了吧?】

汉武帝时空,抱着霍去病也在悠哉悠哉看视频的刘彻突然被熟悉的名字震了一下,然后便面皮发痒,故作镇定地搔了搔。

“怎么朕竟觉着有些丢脸……”

【当然,在这样的绝望时刻,按照那些混乱的说法,我们的风系魔法师·朱迪估计要开始前摇施法召唤那一阵能够吹倒李景隆的中军帅旗的神风了。

显然说这个话的人并没有去估算过整个白沟河战场有多大——白沟河战场前后囊括了三个县的距离!!三个县啊朋友们!直线距离有一百公里!李景隆的中军距离朱棣父子俩的后军方位,大概能隔十几二十公里,什么大帅旗倒下二十公里外都看得见?

而且朱棣不是站在那儿拿望远镜一直盯着李景隆,他打仗哎,他对面还扛着凶猛得嗷嗷叫的平安哎,他好闲的吗?他怎么知道李景隆的旗这时候倒了?看来他不仅是风系魔导师,他还会算命。

战场上也不止李景隆有旗,要知道很多士兵都只需要记自己这一个营的令旗和主帅旗,战场那么大,到处都是旗,他们需要关注的,压根就不是李景隆那个帅旗。

要我说啊,就是李景隆这时候突然闹肚子,周边找不到纸,让人把帅旗先降下来擦屁股再悠哉悠哉搞个升旗仪式挂上去,朱棣都未必能发现。

所以这一次,朱棣要依靠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天降神风,他从当初八百人到现在,能够依靠的,从来都只有自己最卓绝的军事天赋,还有自己那一手被平安学了个皮毛,但没有学会精髓的——

地表最强、随时能来、不需要cd的绝技:中世纪战争史上独一份的超远距离超大纵深的迂回绕背战术。朱棣绕背通常不仅远,还快!

此时的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这里和平安硬耗着了。他带上儿子朱高煦,带上自己所有的亲卫和鞑子兵,观察到了平安这支绕背的骑兵,拉得阵线有些太长了,平安想学他迂回绕背,却没有学到他强大的组织能力,于是朱棣果断出击,冲向平安辽东军因阵线过长变得有些薄弱的左翼后侧。】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有些惊讶:“你怎么看出来的?”他这个儿子有千里眼不成?

朱棣想了想:“平安了解我,我必然也了解平安,我肯定在靖难之前就知道他打仗的短处。”

【事实证明,天才总是如此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朱棣与朱高煦成功在辽东军的左翼冲杀撕开了一道口子,他们就像一阵旋风,从那道口子猛冲出去,硬冲出了朝廷军重重包围圈,绕了一条深远的外线,就像投篮压哨时的那道三分弧线一般,一步不停地向李景隆的中军而去。】

最新小说: 深渊男友[无限] 作为备胎五号,我疯点怎么了 (名柯同人)卧底系统抽风后我改刷怀疑值 萌系小甜豆身披马甲 别来沾边小麻雀[无限] 我的队友脑子有病 狡兔 与子恒温[娱乐圈] 随手钓的小狼狗竟是豪门男主 老公末日来的[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