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898章 辽东 玉米和马铃薯

第898章 辽东 玉米和马铃薯(1 / 2)

第898章辽东玉米和马铃薯

熊廷弼今年才在王文龙建议之下与辽东引入玉米和马铃薯,他在辽东的工作繁忙,对于这两种作物的播种情况也没有太过关心。

他耳听得都是这两种作物的好消息,接着就是这两种作物的耕种面积却还不是很广,这时听那庄头说没什么人种,也是心生疑惑:

“既然是好庄稼,为何不种它?”

庄头老实回答:“一是本地的农民都种惯了麦子、小米与高粱,不晓得种这玉米和马铃薯,不知道耕种窍门,也不知产量,如何敢种?”

“第二则是,就算想种,这两种作物也与传统耕作方法抢了农时。只能在种了小麦和高粱之后,再去种玉米和马铃薯。”

那庄头一番解释,众人才明白,北方的土地虽然不能做到一年二三熟,但是为了提高农地产量,此时的辽东种地也是实行套种制的。

就拿广宁卫的土地来说,每年冬天给土地施肥,春二月先种一波作为染料的大蓝草,四月份再套种一波小蓝草,五月收获了蓝草之后在土地上种小米,等待到九十月份入秋,然后再种冬小麦。

一年便是大小蓝草、小米、小麦三批作物的种植。

蓝草的叶子可以作为染料,根茎可以制成药材板蓝根,在此时是硬通货,而且单体价值极高。

这种套种方式早已成熟,广宁的百姓根本没有时间去种玉米和马铃薯。

更重要的是,辽东百姓种植蓝草所得的利润比起种粮食要高得多,让他们用同样的土地去种玉米和马铃薯,会耽误三批作物轮种的时间,而且单位面积土地所带来的利润要薄的多。

听了庄客一番解释,祖天定感叹道:“种地比我想象中要复杂多了。”

熊廷弼也是无奈道:“虽好作物,但可惜与农俗不合。”

王文龙想了想却道:“我看这还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穷人知道马铃薯和玉米”

祖天定疑惑道:“建阳先生如何得到这样的结论?”

王文龙解释道:“就像祖佥事的庄头所说,这种一连三轮作的种植利润极高,但是从冬天开始每一步的田间管理都要小心翼翼,还要使用大量肥料,这样的成本并非小农之家可以负担。”

王文龙知道,辽东此时所实行高效的作物轮作,其实是土地集中的结果。

很多人以为土地集中会使得粮食产量降低,所以土地越集中,百姓才越容易闹饥荒。

但其实恰恰相反,拥有集中土地的大地主才有动力给土地上修建水利设施、沤肥设施,购买耕牛和优质农具,这些都是仅有分块土地的小农所无法负担的。

就如王文龙前世的清末,从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满清灭亡,全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而每年的人口增长数字则仅仅是1%的温和增长。

如果计算起来人均粮食数其实是不断上升的,清末所谓“同光中兴”,无论在税收上,还是在全国的粮食各种工业品产量上都有体现,做不得假。

但满清末年之所以容易闹饥荒,同样是因为土地过度集中。

大多数的农民都成为了无地佃农,这些人的生活只能挣扎在温饱线上。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但增加的粮食产量成了地主家的财产,和佃农没啥关系。

反而一旦遇到灾荒,温饱线上的小农就要断粮。比起断粮饿死,佃农自然是抢了地主家还能有一线生机。

于是起义四处爆发,造成了全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但是国家反而更加动荡的局面。

祖家的大农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利润,自然不会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王文龙前世的清朝,玉米和马铃薯在北方的推广,最初靠的就是一些小佃农在种植佃种土地的间隙,自己开辟山地种出来的。

因为种地主的田吃不饱,他们必须种植杂粮补充,什么作物产量高,他们就越有种植的倾向。

清代推广的马铃薯和玉米,自然成为这些北方小农的选择,中的人渐渐多了,形成了饮食习惯,大农户也才慢慢开始种植。

听了王文龙的解释,熊廷弼若有所思:

“照此说来,若将此种作物推入民间,倒真能有挺高产量。”

最新小说: 空花 (强制 1v1) 有一例外(1v1半校园h) 炮灰路人甲泄露心声后 穿书成太监,皇帝竟能读心 穿进末世后毛茸茸他靠撒娇成团宠了 这人设太奇怪啦[快穿] 庶兄在上(骨科,强制) 和同事相亲之后(1v1 双处 ) 那年华娱 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