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好,”毛文龙笑道,“辽河套的玉米和马铃薯都已经成活,当地一些牧民甚至跟随汉人学习种地。以为此法获利更多。”王文龙并不意外,后世的内蒙甘肃可是全国的马铃薯主产区。
哪怕气候寒冷一些,辽河平原种马铃薯还是没问题的。
王文龙又询问:“辽河套的绵羊养得如何?”
王文龙早就想在辽东饲养长绒羊。此时蒙古人养的绵羊都是短毛羊,这种绵羊的毛粗硬短碎,做不了精细纺织品,只能用来做毛毡和地毯。
能够织布、打毛线的长毛绵羊种群在阿富汗就有,王文龙找蔡三费五千两,总算通过荷兰人从印度殖民地运来五只种羊。路上还死了一只。
“我找了几个鞑靼人养着,那母羊今年就能下崽了。”毛文龙回答说,“据他们所说,这绵羊有些娇贵,但也不难养,而且一看就肉质肥美。”
蒙古人养羊主要是为了取奶和吃肉,短毛羊的羊毛太粗硬,如果要取衣物御寒他们更愿意使用羊皮做袄子。
在蒙古人眼里,王文龙费几千两弄回来的四只绵羊最大的好处是脂肪够多,切来涮肉一定不错。
王文龙听说建议道:“可以试着让它们和短毛羊杂交,看能否选育出长毛的后代,快速扩大种群。”
绵羊对于经营蒙古部落非常重要。
单纯的游牧业需要分散的生产形态,很难和中原王朝的制度融合。
但有了绵羊,鞑靼牧民的收入会迅速增加。
毛纺品比纺品高端许多,这年代没有化纤,布极易变形,穿上一年的衣裤,在手肘膝盖处就会鼓出两个包,相比之下,毛纺品甚至能够传代。
在小冰河期,毛纺织品有绝对的竞争力。这几头绵羊繁育出来的种群,日后能让王文龙挣上大钱。
更重要的是毛纺织乃绝对的劳动力密集产业,不用要求鞑靼内附,养上长毛羊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去和汉族聚居地接近。
毛文龙从衣袖里掏出一封信,“我这次来见师父,还带了杨海主的手书,他刚从夏威夷回来,说是有事要先生帮忙。”
王文龙打开书信,一眼看出这狗爬字是杨天生写的。
书信中说明杨天生的请求:他在海外转了一圈,发现随着海外移民的增加,移民点普遍缺乏教育和管束。
杨天生举了几个例子,包括移民点的百姓有土匪化的倾向、移民之间也有经常爆发争端,无人调解,他希望听听王文龙的意见。
王文龙反应过来:
移民点需要文化教育,他怎么把这个忘了?
文化教育并不只是为了传播技术,更有团结人心的作用。
大航海时代以后的移民,无论是西方一个移民点配一座教堂,还是东方的华人聚集之后首先修建学校,凡是移民,必然有本民族的文化宣传伴随而行。
身处海外,的确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背景来塑造自己的底气,否则哪怕衣食无忧,小小的移民村落面对广阔无垠的海外开拓地,难免内心空虚恐惧。
王文龙问毛文龙道:
“现在我们去往夏威夷和美洲的运力有空闲吗?”
“空闲很多,”毛文龙点头:“美洲还好一些,毕竟路远,需要带的补给也多。夏威夷航线已经很成熟,大批的船只到夏威夷运回檀香木,去的时候则几乎空船,海主们都愁要找什么东西压舱。”
“有空船就好。”王文龙笑着说:“调些运力去运书吧。”
教书先生不好找,但王文龙可以给各个移民点捐赠图书馆和图书室。
在王文龙前世,随着电子阅读的发展,小规模的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少人去,各种图书室渐渐形同虚设。
但在大航海时代,面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却是各移民据点很重要的公共建筑。
文字能塑造认同,这些充满汉字图书的图书馆,能够在万里之外维系移民地和本土之间的文化纽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