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战守之争(求首订)
国本的问题,朱慈烺倒不着急,选妃只要按部就班,顺其自然,他每夜加倍努力,争取雨露均沾,自然能在明年出征之前,成功种下一批龙种。
相较而言,他现在更关心各地的局势,特别是北面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南下决策,这关系到他还有多少时间备战,更关乎着大明的生死存亡。
周世显继续往山东和河南派出锦衣卫,同时朱慈烺还派出官员带着封赏诏书,在豫南,豫东,鲁南,胶东等清军暂时没有完全控制的地方封了大量的督抚官员,令他们暂时蛰伏,伺机而动。
这些墙头草虽然没有实力抵挡清军南下,大部分对于定武朝廷也是阳奉阴违,甚至同时接受了定武,顺治两朝的册封,根本没有多少忠心可言,
不过,这些封赏的消息传出之后,原本就怀疑这些人忠心的清廷,必然不敢再轻易信任他们,对地方的掌控能力,也将进一步被削弱。
而只要将来局势发生改变,这些人马就能对清军的后勤,造成不小的破坏,削弱清军继续南下作战的军力和决心。
但想要守住江南,挥师北伐,朱慈烺还得靠自己的部署,特别是江北各州府的城防修缮,乃是重中之重。
工部尚书何应瑞,淮扬巡抚路振飞两个大臣一直在筹备此事,从江南江北征召了大量民夫,朱慈烺也让户部拨下了钱粮支援。
但除去练兵的巨大支出,定武朝廷的基本运转之外,户部所余的钱粮根本不足以全面修缮江北各州府的城防。
“陛下,臣以为江北各府城的城防修缮大可徐徐图之,不必操之过急,如今鞑子和闯逆正在北方鏖战,短时间必然不可能还有余力南下。”
南京朝堂上,何应瑞在各方压力下,最终和路振飞一起,想出了一个力求全面的折中之策。
“既然目前朝廷的钱粮不足,江南江北又因练兵运粮,征召过度,民力枯竭,各处城防又不得不修,何不先通通简单修缮一轮,等到第二年朝廷的钱粮充裕了,再扩建坚固?”
“如此作为,岂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高弘图闻言,当即出列,对着朱慈烺道:
“陛下,臣以为不必修什么城防,有那么多钱粮,何不用来练兵?如今鞑子和闯逆正在北方鏖战,正是朝廷兴兵北伐,与之决战的大好时机。
殿前军,京营,江北三营等各部兵马,数以十万计,短短数月,便耗费了百万钱粮,必定已成强军,正好北上打一仗,振奋人心士气。”
“北伐之事,更应该徐徐图之,高阁老此言,实在操之过急,甚至有自乱阵脚之嫌了。”史可法见状,也当即出列,对着朱慈烺微微弓腰,拱手拢袖道:
“倒是练兵之钱粮,消耗实在太大,以至于朝廷财政失衡,臣以为可以适当削减,用来加固江北城防。”
正如朱慈烺此前所料,他和高弘图如今因为政见不同,已经互生龃龉,每次高弘图进言北伐兴复,他都要反驳几句,斥责对方太过激进,同时继续坚持自己的多修城池的守淮守江之策。
史可法的这一政见,得到了江南出身的诸多官员的支持,他们对于北伐兴复并不强烈欲望,对于因为各处练兵激增的税赋,对于权势日大的武人,那些受到恩宠的知兵大臣,则根本是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是除之而后快。
“不是本官操之过急,是史阁老你安于享乐,已经失去进取之心了,鞑子素来野蛮,妄图利用其平乱,无异于与虎谋皮,想着偏安一隅,更是枉费心机,可笑至极!”高弘图当即驳斥道。
他和史可法一样,都是自视甚高的刚烈之人,一个是坚定的北伐决战派,一个是固守待战派,两人现在可谓是水火不容。
而马士英现在一心奉承朱慈烺,朝中各部要职,也基本上是“正人”担任,没有了所谓的奸臣当道,这两个曾经的政治盟友,如今赫然已经反目。
至于马士英,凭着一张巧嘴,再加上同样不支持即刻北伐的政治态度,和史可法越走越近,也获得了很多官员的认可,史可法现在虽然依旧不待见这个“奸臣”,但态度早已经没有此前那么抗拒。
“高阁老,此言差矣!”
马士英再次出言相助,他虽然依附奉承朱慈烺,但也感受到了朱慈烺并非真的信任他,更不认为朱慈烺真的有实力北伐,要是惹怒了清军,新朝恐怕会迎来灭顶之灾,那他的荣华富贵,内阁首辅之梦,恐怕就要灰飞烟灭了。
“江北防御,以守图战,那是陛下登基前便定下的策略,南方固然有兵,但若不整训一年以上,绝对难以一战,必须要有城池坚守,方能抵御清军。
至于这种时候,匆匆北伐,图谋决战,不过是虚耗钱粮罢了,有何意义?”
“当初朝廷在辽西筑了多少城?”高弘图并不服气,紧接着又怒气冲冲道:“这些城池,可是令辽东兴复了?”
“但也挡住了东虏,反而是辽镇虚耗钱粮无数.”马士英当即反驳。
“结果就是入塞六次,次次”
“若将供给辽镇之钱粮,用以在京城北面修筑十数座坚城,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