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御驾亲征(二合一求订阅)
此时,朝堂之上站着的,不仅仅是六部官员,还有江北的陈福,刘泽清,城外军营中的常登贵,刘良佐等统兵将领,他们都被召回了南京,共同参与商讨御敌之策。
多铎大军在十月十九日,便已经开拔南下,若是不出意外,前锋十二月中旬便能进抵徐州,甚至进入凤阳。
周世显麾下的锦衣卫并没能深入北直隶,根本没有打探到任何相关的消息,若不是清廷的军令随着多尔衮的檄文一起传到了山东,南京群臣如今恐怕还在沉浸在偏安江南的美梦中。
高杰和黄得功一个扼守徐州,凤阳北部各州府,一个扼守淮安,都是战场一线。为防意外发生,朱慈烺并没有贸然将他们召回。
与此同时,十月十二日,顺军在河南怀庆发动反攻,击败了清军的消息,在七日前,便已经被高杰派出的哨骑和锦衣卫先后打探到。
只是,关于此战的具体情况,顺清双方的伤亡,依旧模糊不清。
这便是这个时期的情报了,不仅延迟十分严重,而且还经常不清不楚,若是没有足够的战场经验,根本无法做出判断。
朱慈烺根据北面的局势,虽然已经大抵猜到了多尔衮会轻敌,清军一开始会分兵两路,一路灭顺,一路灭明,但具体的时间,他并不清楚。
不过,从七月底出宫检阅“殿前军”和“应天兵器局”开始,朱慈烺便已经开始为在江北阻击清军做足了准备。
在八月初,路振飞便开始安排船只,将淮扬各州府征收上来的粮草运送到凤阳的府库。
九月,江西,江南等地的夏粮北运,而到十一月底,淮扬地区的秋粮征收也会如期进行。
届时,凤阳城内将储备足够五万大军,七千骡马一年消耗的粮草,便是他率殿前军和京营主力悉数北上,也能在城中坚守超过一年。
现在,对于朱慈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该如何击退清军,以及如何说服群臣,顺利御驾亲征。
他很清楚那些向来避战的大臣勋贵们,一定会竭力阻止他移跸亲征。
“刘泽清,你是从山东撤下来的,你来说说看,移跸中都,北进山东,可行不可行?”
朱慈烺并没有继续问高弘图,而是把目光转向了驻守庐州府的总兵刘泽清。
刘泽清突然被点到,脸上微微一惊,但他反应很快,立刻弓腰,拱手抱拳道:
“陛下,移跸中都,北进山东,讨虏兴复北都,倒也不是不可行,但现在时机还未成熟。”
“如何算是时机成熟?”朱慈烺紧接着又问道。
“臣当初在河南,领兵与闯贼大战过数次,虽然小有胜果,但迫于局势,最终还是不得不退回了山东。
闯贼之兵,已然算是能战,鞑子兵数月之间,已经大败闯贼数次,其兵马之强,更不容小觑。至于怀庆之战,真假还未可知。
因此,臣以为,唯有先募数十万之兵,储数百万之饷,备马十余万,然后整顿器械二三年,方可渡河与清军决战,否则极难取胜。”
“东平伯所言极是,北伐乃是国策,定要慎重,若是轻敌冒进,大军受挫,江南江北,乃至中原之人心,必定丧失。”史可法赶紧出言力挺道。
“没错,若是人心因此丧失,再想恢复,恐怕没有数十年,是绝不可能的。”马士英也当即出列,弓腰拱手,扬声出言道:
“况且,军国大事,关乎千万黎民百姓之生死,陛下乃是圣君,绝不能因为一人之言,令天下生灵涂炭。”
史可法和马士英一唱一和,后者话音刚落,他随即又出言道:
“马阁老说得正是,陛下乃是大明之君,身系万千黎民百姓,绝不可听信谗言,御驾亲征,否则极有可能酿成大祸。”
而两人话音刚落,朝堂上不愿兴兵北伐,惹怒清军的一众大臣勋贵,也纷纷出言,想要劝说朱慈烺放弃“移跸中都,北进山东”的想法。
且说,多尔衮檄文传到南京之后,史可法和马士英两人都慌了,不仅是他们,南京群臣大半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开始私下议论指责李邦华,高弘图等人,认为是他们的强硬,招来的清军。
此前,北面的军情还没传来,满清又因为暂不熟悉南方局势,山西也还没攻下,不仅没有发出明确的南攻信号,还与南京联络,让这些毫无进取之心的大臣误以为有“联虏平寇”的可能。
而随着多尔衮的态度变得强硬,清军南下占据北直隶,山东,河南部分地区,这些大臣又退一步,生出了以黄河,甚至是山东,河南为界,二分天下的妄想。
当然,朱慈烺入主南京之前,便借由崇祯遗愿,定下了北伐的国策,他们并不敢和原本历史上一样,在朝堂上直接妄谈联虏平寇,二分天下。
但只要一到高弘图扬言北伐,这些大臣勋贵们,便会以各种理由,群起而攻之,并指桑骂槐一直坚持拨饷大练兵的李邦华。
如果不是朱慈烺此时确实没有能力北伐,也暂时还无法大规模清洗朝堂,这些自诩为国为民的忠良大臣们,早就该辞官归隐了。
朱慈烺看着史可法和马士英一唱一和,越走越近,忽然想起来了当初重建锦衣卫之时,他和史可法说的那些话,心中只觉得好笑。
他早就猜到了史可法和马士英终究会因为自己和李邦华的存在,与始终坚持北伐的高弘图为敌。
因为某些历史原因的影响,史可法和马士英在历史上好像是水火不容的正反两派,史可法还因此被马士英排挤走了,到江北抗清。
但两人其实只是在个人操守方面,有着较大差异而已,在对清基本政策上,并没有多大分歧,都竭力支持“联虏平寇”。
在原本历史上,多尔衮还给史可法写过一份带有强烈威胁性质的书信。
而史可法命进士黄日芳起草回信后,还因为黄日芳的答书原稿“词颇峻”,恐触怒清廷,说了一句:“不必口角也”,然后亲手删润定稿,简直可笑。
当然,若是真的要说能力强弱,马士英在政治斗争上,是完全碾压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等人的。
事实上,此时当政的一众文武大臣,基本上都是能力浅薄,鼠目寸光的政治侏儒,面对国家危亡,非但不思进取,还总因为一点委屈排挤,就辞官隐退,明哲保身。
不仅如此,这些大臣勋贵们,仇视大顺,大西,远胜于多次入塞劫掠,并已经攘取畿辅等地的满清,在“借虏平寇”的如意算盘下,对后者常常一味退让。
如今,若不是有朱慈烺坐镇宫廷,马士英恐怕早就已经把这些所谓的“正人”赶出内阁,甚至逼得他们纷纷辞官了。“朕明白了!”朱慈烺轻轻叹了口气,“若是没有数十万之兵,数百万之饷,十余万战马,二三年积攒之器械,进军山东,恢复山河,便只能是妄谈。”
“陛下英明!”史可法和马士英闻言,顿时都松了一口气,齐声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