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破防的清军
多铎在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里面,虽然算不上能打仗的,但麾下猛将如云,强兵数万,淮河支流众多,纵横千里,涉水渡河这点小事,还根本难不倒他。
朱慈烺虽然有骑兵,还有能在已经涨水的淮河中行进如风,不断袭扰清军的水师,但也根本无法完全堵截清军的小股骑兵同时从不同位置渡河。
几乎是一夜之间,多铎便派出了数千骑兵,带着三日的干粮从荆山到新城村河段,分成了十几股,想要迅速强渡。
不过,淮河的桥梁早已经全部被拆除,北岸的渡口此前也全都烧毁,多铎虽然摆出了一副势在必得的姿态,但依旧改变不了需要重修渡口的现实。
于是乎,原本士气昂然的数千八旗马甲,就这样空耗了一日,因为周围的树木早就全都被明军砍光了,清军得到更远的地方寻找木材。
若不是多铎提前准备了一些,恐怕就不止是空耗一日这么简单了。
而朱慈烺派出的水师,在这时候频频出击,冒着清军部署在河岸的火炮阵地,不断干扰清军的渡河行动。
不仅如此,天骑营和京营的步骑大军,也在河岸边对零散偷渡的清军展开了阻击,步军甚至架起了佛郎机炮,朝对岸正在重修渡口,想要渡河的清军轰击。
淮河荆山到新城村段,大部分只有两百多步宽,便是算上火炮阵地的距离,靠近岸边的清军,也完全在明军的射程之内。
清军虽然提前打造了不少盾车,但依旧遭到了不小的打击,最终只能也把炮拉来,双方随即隔着淮河,展开了激烈的对轰。
在殿前军和水师的联合阻击下,清军行动受阻,多次突袭都被连连击退,但殿前军的骑兵有限,朱慈烺也只是要消磨一下清军的锐气,阻击两日后,便撤离了。
而清军最终损失了三百余骑,两百余步军,还有数门火炮,又耗了两日,才终于得以顺利渡过淮河。
但多铎怎么也没想到,朱慈烺居然下令殿前军撤退的时候,在西面河岸布下了数百颗用料充足,个大实惠的地雷炮,清军骑兵刚一上岸,就有人直接踩爆了。
在接连十几声爆响,几十清军骑兵被炸死炸伤之后,清军前锋的士气明显受到了打击,许多骑兵一时之间,都不敢纵马疾驰了。
很快,渡河的清军开始驱赶着抓来的民夫探路,但这个法子根本没用,单人踩上去并不以形成足够的压力,打燃火石,最终还是得骑马趟路,这使得清军又折损了几十匹马。
不过,这些地雷炮用的基本上都是古法老工艺,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不仅触发不灵敏,火石的引燃也十分不稳定,最关键的是点火率只有不到两成,可谓质量堪忧。
但也正是因为低劣的质量,清军即便是已经派人探过了路,不少地雷炮还是无法被发现,然后在下次被骑兵踩踏的时候,突然打火点燃,“轰”的一声炸开。
于是乎,时不时突然发生的爆炸,使得渡河的清军人人自危,精神高度紧张,甚至不少人产生了心理阴影,只敢牵着马继续行进。
当然,这样的小把戏,对清军造成的实际杀伤并不大,但却气得多铎,博洛,屯齐等人咬牙切齿,恨不得撕碎了朱慈烺。
而随着清军主力渡河,其在淮南的兵力,也迅速占据了绝对优势,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朱慈烺不愿意消耗手中宝贵的骑兵,随即下令天骑营撤入城中,水师继续寻机袭扰。
清军渡河之后,立即就在涂山南麓占据了一块平地,想要就地扎下了一个营寨。
但涂山附近,同样早就被明军砍光烧光,整座山除了山顶部分,一棵树都没有,清军想要立营,还得从其他地方寻找木料。
一直到渡河的第二日傍晚,凤阳城西南,正西两个方向上的平野之上,清军的五座大营,才基本落成,派出去收集木料柴火的散兵,甚至要骑马,弄得这些清兵抱怨连连,一个个心里都憋着气。
不过,这些八旗兵的军事素养还是很高的,朱慈烺随后又多次派出骑兵袭扰,都没有取得任何突破。
到了第二日申时末,清军主力开始大规模渡河,数万兵马从搭设好的十几条浮桥浩浩荡荡而过,数十座大营也从凤阳城的西南,正西往南面,东面蔓延。
凤阳周边的平野之上,成千上万,密密麻麻如同黑点一般的民夫和包衣正拿着工具,在挖掘壕沟,架起木栅栏。
而怀远方向,正有无数兵马源源不断开来,一些浮桥正在被加固,准备用以运输红衣大炮,而边上的火炮阵地上,轰隆隆的声音接连不断,明军水师尝试袭扰,但最终还是被击退了。
与此同时,凤阳北面,尼堪正统领清军,按照原本计划在凤阳城北面扎下了五座大营,驻扎两个甲喇的八旗兵,还有五千多降军,和淮南的清军一起,对凤阳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
在经历了前几日的交锋之后,多铎也变得更加谨慎起来,向蒙城派出了两千多兵马,在大军扎营的第二日就出发北上了,准备依托蒙城,建立中转站,保障粮草军需的转运。
清军缺少船只,从河南到凤阳的运输路线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沿着涡水南下,虽然地形平坦,但只靠民夫肩扛手提和驮马运输,消耗依旧巨大。
而朱慈烺在这段时间里,也重新开始派出哨骑侦察袭扰清军,他虽然也知道清军在这些方向上的行动,但暂时还无法采取措施阻击。
城外足足有十几万清军,大半是勇武善战的精锐,以他现在的实力,出城列阵浪战,根本不是对手。
要知道,凤阳周边除了连通北面淮河,东面濠水的护城河和人工修筑的防御工事之外,就是西面和南面三十多里外的涂山,濠塘山有较大起伏,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一马平川的平野。
这对于占据着兵马优势,以骑兵为主的清军来说是极大的优势,但对于明军来说,没有城墙的掩护,出城浪战就是送死。
明军的突袭和反击也只能是见好就收,特别是多铎迅速组织起了反击的大队兵马之后。
因此,双方的战斗并不算激烈,死伤也不多,朱慈烺派出的将领都严格按着预定的计划执行,每一次出击的力度并不大。
城中各部兵马如今的士气确实高涨,但朱慈烺可不能膨胀,否则对于江淮大战来说,将是灭顶之灾的后果。
他在城中的精锐骑兵不到三千,自然不能与城外的清军为敌,但他只要不断消磨对方,等对方粮草逐渐枯竭,六七月气温升高,清军的战力就会逐渐削弱,到时候便是他雷霆出击之时。
不过,双方在城外和周边山野中的哨骑战,依旧是不可避免的,明军虽然暂时无法成建制地出城野战,可派出一些精锐骑兵和清军对抗,阻止对方的侦察挑衅,却依旧绰绰有余。
当然,朱慈烺依旧保持着相当的克制,在他的命令下,常登贵,陈福,胡茂祯,田雄,柏永馥等人轮流练兵,不断派出尖兵突袭。
他们的行动十分小心,而且毫无规律可言,清军根本防不胜防。
这自然也在多铎等人的预料之内,清军继续一面加固营盘,挖掘防御工事,一面开始对南面展开侦探,同时开始在凤阳城外的部分地方,挖掘壕沟,设置陷阱,以隔绝城内的明军。
多铎和一众满洲亲贵大将站在凤阳城南面新筑起的侯台上,看着北面恢弘大气,如同一头沉睡巨兽的凤阳城,一言不发。
凤阳城本来就有三道城墙,只要有强兵把守,绝对难以攻克,而如今外围又修筑了如此庞大的工事,单单是外围的那两道土墙,便不是易取的。
多铎战场经验还是有的,他知道那道土墙只是看起来不到两丈,可土墙外还有两丈多宽的壕沟,架梯过去,长度恐怕就超过三丈高的土墙了。
不仅如此,那些土墙的外层,居然还有锯齿一般的形状突出,而且墙上每隔百步就有一个小型侯台,堠台之间则是半人高的胸墙,大量的火器部署其中,黑洞洞的炮口让人望而生畏。
这些火炮对付盾车能有奇效,是守城防御的关键力量,这么厚实的土墙,算有火炮,想要轰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而墙上的火枪火炮居高临下,想要击退强攻的大军,就是易如反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