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北伐
秋雨连着下了好几场,时间也很快便到了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几大产粮区的秋收都早已经完成,便是湖广地区,相当一部分州府的田地,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收获。
孙可望和艾能奇的部下和东路大西军的数万家口,都被安排在了德安,黄州二府,有效补充了两地的人口,而这两个此前怀着二心的义军领袖,此时在常登贵的改编下,可谓是心服口服。
西军老营兵和大顺军老本兵一样,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只是装备相较于八旗甲兵,差得太多,尤其是骑兵不敌,他们在补充了新装备之后,战斗力迅速提升。
当然,朱慈烺最优先补充的军队,还是殿前军各部,其次才是京营,左镇,右镇,忠贞营,西军余部在完成了基本的军备补充后,排在了野战军的最后,但在地方营兵之前。
而由于清廷两次南征失利,八旗军损失惨重,其在北方各省的统治秩序大部分都只能依靠绿营军和汉人军头,这也使得地方的治理逐渐失控,走私贸易慢慢开始猖獗。
随着北方各省进入冬季,清廷为了筹措军粮,对着百姓的横征暴敛进入尾声,朱慈烺和李邦华策划的“粮食战”,也随之展开。
周世显在朱慈烺的部署下,早就派出了数百名锦衣卫密使,专门联络各地的绿营将领,争取地方乡绅的合作和策应,为收购北方各省的粮食,开辟走私通道。
那些绿营军将领,乡绅族老们虽然不愿意公然举旗反正,但走私赚银子这样的事情,他们全都义无反顾,纷纷表示要为大明尽忠。
当然,朱慈烺在不同的地方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在临近己方控制的地区,则是派出军队接应,取之为军粮,这也省得再从南方运输,耗费无数人力物力。
孙子兵法有云:取粮于敌,事半功倍也!
而远离交战区,清廷腹地的,特别是山东,河南二省,走私的粮食进入了各地义军所在的山区,而陕西,山西等地,则是进入了蒙古人的地盘,成为了朱慈烺换取他们不出兵的筹码。
八旗大军在北直隶圈地严重,那里的乡绅势力早已经不占据主导,而且并没有大批躲到山区的义军,锦衣卫并没有冒险尝试。
要知道,清廷为了筹备更多的军饷,制造武器,不断增加税负,增加徭役,特别是秋收之后的征粮,更是加剧了各地的反抗,这使得原本就因为天灾减少,稍稍恢复生机和生产力的北方各省,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清廷的统治此时已经陷入到了明末崇祯朝的恶性循环,在不断加税和繁重的徭役中,形成了一股又一股的流民。只是清廷对军队控制严厉,这些流民缺少组织,还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
但北方四省,数以万计的流民和原本退入山区的各地义军结合,很快就使得原本已经被清廷镇压下去的义军,再度死灰复燃.
不仅如此,清廷从百姓那里搜刮不出钱来之后,那把目光转移到了北方乡绅的身上,对付这些汉人,满州亲贵们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迅速筹集了大军备战紧缺的钱粮。
但清廷能够在关内迅速建立统治,靠的就是和这些乡绅合作,李自成当初败就败在没有和乡绅一起收刮穷人,而是刮起了乡绅。
现如今,满清和乡绅狗咬狗了,许多在朝中关系不硬,无法避免朝廷搜刮的乡绅,见势不妙,已经在谋划着将来投靠策应王师,甚至还有的乡绅为了和锦衣卫联系上,表示自己其实“身在清营,心在汉”,还了不少银子找门路,甚至派出家族子弟南下。
相比之下,朱慈烺在南方虽然也需要大规模征税,但依靠在江北,湖广,江西等地设立“屯堡”和“编户齐民”又在秋粮的征收中,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威慑,重整了地方的格局,仅凭欠税就收上了三百多万两白银。
而各地村堡在大量农具,耕牛,种子和新近修缮的水利设施支持下,生产也迅速恢复,江北的村堡更是获得了大丰收,湖广和江西的首批村堡,赶上了秋粮的种植,也勉强能够自给自足。
朱慈烺依靠对卫所制度的变相恢复,新体系借着极高的效率和领先这个时代的组织度高速运转,确保了军队能够迅速扩张,并使得钱粮短缺逐渐成为过去。
与此同时,定武朝廷如今通过海贸,钱庄,商税,以及商社等多项措施,积累了天量的白银,单单是钱庄的银库中,短期内可调动的白银数目,就超过二百万两。
至于江西这块财税重地,在经历了年末的剿匪之后,那里的乡绅已经不敢反抗,更不敢再带着族人家仆,四处占田。
到这个时候,满朝文武,甚至朝野内外,上到内阁首辅李邦华,下到地方乡绅,都已经看清楚了——陛下就是那种什么笑着和你说让你放心,绝对不是针对你,只是公事公办,不可避免,但实际上却是要弄死你的狠人!
但现在,十几万野战大军牢牢掌握在朱慈烺手里,他们根本也没得选,朱慈烺只要能打胜仗,他就算是追赃拷饷,天下也没人敢不从。
要知道,清廷在原本历史上,为了对付孙可望,李定国麾下的西军,构筑西南防线,对江南的拷饷可一点不轻,可在锋利的刀子面前,那些软骨头的乡绅,根本不敢大闹。
如今,局势已完全逆转,朱慈烺短时间无法在战场上直接削弱清军,但战场之外,他却有着数不尽的办法,尤其是粮草方面。
若是河南,陕甘,山东这些战场前线爆发了粮荒,粮价暴涨,当前清廷的控制区内,原本就因为巨大的军费开支,早已经岌岌可危的经济秩序,必然会迅速崩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清廷若是出现了巨大的粮食缺口,那将来的北伐大战,那可就好打多了。
当然,朱慈烺并没打算靠着一百多万两白银,就买空整个北方的粮食,这根本不现实。
但粮食这种东西,稍微多一些,便会价格大跌,稍微少一点,又会价格暴涨,再加上锦衣卫的密探传播谣言,混乱一定会愈演愈烈。
因此,伴随着买粮活动,锦衣卫更重要的任务是散布谣言,哄抬粮价,谣言和粮价上涨带来的囤货居奇,足以使得清廷控制区内粮价大幅波动,各地大乱。
这个冬季,在朱慈烺和李邦华的精心布局下,陕甘,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的粮食价格都出现了快速攀升,北面靠近长城,以及南面看见明军控制区的地方,甚至很快超过五两一石。
与此同时,粮食价格的迅速攀升和清廷的横征暴敛,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流民队伍,义军愈演愈烈,山东中部,胶东地区,鲁南地区,山西北部,河南西部,陕西西部,北部,各省山区很快就被义军占领,四处出击,裹挟百姓劫掠清军在各地的粮草仓库。
而因为此时粮价过高,绿营军的军饷粮草补给,也已经开始出现拖欠,各地怨声载道,甚至还有地方因此爆发了绿营反正,然后和义军合流的现象,简直与当初的崇祯一朝,不差分毫。
满清统治者其实也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他们比崇祯更强的,只是有一个稳固的基本盘,一支在比烂的明末,战斗力强悍的军队。那些所谓的,神话满清统治者的雄才大略,根本就是强加因果,刻舟求剑。
毕竟,在十七世纪,清军相比起三百年前的明军,有了更加发达,威力更强的火枪火炮,草原各民族自然是能歌善舞了。
时代不同了,生产力不同,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是建立在实力辐射范围之内的,那不过是锦上添,并非本质。
朱慈烺是后来人,读遍了这些时期的史书,对此自然十分了解,对自己也相当有信心,他将来做的,必定要比一个落后野蛮的政权,要更好。
回到眼前,随着北方腹地愈演愈烈的民变和兵乱,大运河的漕运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多尔衮不得不提前将正在北京训练的八旗大军派出,拱卫运河。
这便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朱慈烺的北伐还没有开始,清廷便已经自乱阵脚了。
“粮食大战”一旦奏效,北伐大军就不只是能少死一两万兵马,早一两个月结束战争,那么简单了,整个战局都将大不相同。
随着时间来到一月,朱慈烺也随即从南京启程,亲自前往岳州的临时行宫,准备指挥第一阶段的北伐大战。
殿前军,京营,左镇,右镇,忠贞营各部兵马的补给和军备,虽然有所差异,但都是严格按照新发布的野战军训练标准来执行的,即便是地方营兵和农兵,在训练的时候,也是按照低阶版来执行。
这也使得那些大部分从地方营兵,农兵补充的新兵,在训练的时候,和老兵的磨合并不困难,各部之间配合作战,也同样十分顺利,便完成了核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