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堵住阿济格
清军数万兵马的北撤十分迅速,而且准备充足,阿济格大军原本就是轻装南下,从鹿门山撤离的路上,几乎没有发生兵杖铠甲,辎重遗弃的事情。
不过,清军的部署一看便知是防范着朱慈烺麾下的主力大军尾随追击了,特别是其在领兵过了鹿门山之后,所领的南路大军根本不敢走沿江的那段官道。
这段路程虽然只有三四十里,但对于清军来说,却是最危险的。这里没有纵横交错的河流,阻碍骑兵的运动,更没有崇山峻岭,至少没有起伏的丘陵山坡掩护,这使得阿济格大军随时可能被明军从各个方向突袭。
毕竟,洞庭湖水师主力,上千艘大小战船,早已经准备就绪,其中还有上千艘,为了对付清军火攻而收拢来的小船,此时也都已经严阵以待。
按理说,大军北撤,沿江而行,清军只需要防范北面和东面,便已经稳妥了,但因为洞庭湖水师的存在,那些大小舟船,甚至是几艘“巨舰”上,射程达到了数里的十几门火炮,阿济格根本不敢让麾下的军队靠近河岸。
要知道,他和多尔衮辛苦策划了那么久,前后十几日部署了那么多,目的就是稳住军心。若是正在撤退的大军队列遭到了火炮轰击,恐怕就算是神仙下凡,也根本无法维持溃败。
朱慈烺并不担心北面的多尔衮,他虽然并不想现在就直接和清军摆开阵势,堂而皇之对决,但也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面对清军主力,他并不敢掉以轻心。
天骑军在鹿门山东北方向,大概五里左右咬住了阿济格大军的尾巴,林昌峰以天骑军最精锐的一个骑兵营作为前锋,直接打出了强军的气势,逼得阿济格不得不亲自领兵折返,阻击明军。
不过,天骑军在这么多次大战的磨砺下,早已经不是当初那支骑马步军了,这些大明最精锐的骑军,根本无惧阿济格的八旗马甲,而且阿济格率先折返,兵力上也没有占据优势。
双方交战了几个回合,一直到阿济格身后跟来的上千八旗马甲也加入了战场,才将他们逼退。但这个时候,林昌峰也领着天骑军其他兵马赶来了。
朱慈烺的目标就是阿济格,而且他很清楚鹿门山撤回襄阳,南阳都不算远,自己必须在首轮对决中,就取得优势,否则战机就没了。
这就是战场,在该拼近全力的时候,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直到将敌人的核心战力,全部消耗完。而在该保存大军有生力量,完成战略目标的时候,也必须得保持战略定力,忍住敌人的诱惑。
而阿济格见明军骑兵被暂时逼退,刚刚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派出塘马去联络北路的多尔衮,让对方务必迅速撤军,同时安排好伏兵,林昌峰便已经又带着骑兵冲杀了上来。
在清军原本的计划里面,白河与汉江的交汇处,一直到双沟口,都是设伏的好地方,特别是后者,明军的追兵一旦过河,再想撤就没那么简单了。
但阿济格万万没想到,明军骑兵居然这个时候就追上了。若是如此,他必须向多尔衮求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与此同时,朱慈烺已经在襄阳城附近,发起了新的攻势。他不仅调派了天骑军,还加派了骁骑军的两个营,并派出战兵在北面策应,掩护攻击大军的侧翼,逼迫多尔衮出兵,进而使得对方无力南下。
在汉江平野上,清军骑兵自然有着机动性优势,但明军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也没有到不堪一击的情况,更不要说明军还有水师的掩护,进可攻,退可守。
面对同样骑马机动的明军战兵,清军的骑兵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占据优势,再加上大军正在撤退,襄阳城附近也不是预设的主战场,清军的战心十分不稳。
多尔衮自然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不得不开始安排骑兵轮番掩护,且战且退,所幸他麾下的八旗马甲养精蓄锐已久,战力相当强悍。
除此之外,他还不得不冒着伤亡增加的危险,以数百马甲的代价,直接击退了明军的攻击,随即下令陈泰领着一支兵马南下增援阿济格,他亲自领着其他大军撤退。
这种局势下,他自然已经不敢让南一魁,董学礼等绿营军将领压阵,这些家伙若是带兵出战,指不定立马就原形毕露,甚至直接反正了。
常登贵亲自坐镇北面的牵制行动,他的战场洞察力早已经不同寻常,从多尔衮亲自压阵,八旗马甲攻势凌厉的这一部署中,便看出来了其中暗藏着的蹊跷。
而他如今按照朱慈烺的命令,故意加紧攻势,便是为了要让恐惧在清军中蔓延。到时候,南面的清军若是大败,这里的清军主力,也会自己先乱起来。
毕竟,多尔衮这种时候,不敢直接撤,但也不敢全力南下,否则这一来一往之间,军心将会更乱。
常登贵要做的,便是想方设法,让多尔衮更加难以抉择,进而贻误战机。
在北面,东面的汉江河道上,洞庭湖水师不断的炮击,常登贵也指挥明军骑兵同时突袭,这使得从鹿门山一路狂奔了四十余里,北撤到襄阳的部分清军,当即出现了混乱。
而南面传来的军情,此时正在后面依旧紧紧咬住阻击兵马的明军主力骑兵,都加剧了清军撤退士兵心中的惶恐和不安,混乱随即迸发。
大军撤退的路线,多尔衮自然早已经派人侦察清楚,经过这段时间的实地考察,他对附近的地形也十分熟悉,但终究还是败给了混乱的大军。
而朱慈烺在南面,也很快就收到了哨骑传回的军报,知道多尔衮暂时无法派出兵马增援,而后当机立断,下令除了炮兵之外,各部大军立马对鹿门山北面的清军,发动猛攻。
随着阿济格留在北面的清军马甲,大部分都已经南下加入战场,骁骑军按照新法整训出来的骑马火枪兵,以清军意想不到的作战方式,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骁骑军成立时间晚,朱慈烺虽然从天骑军中抽调了不少骨干增援,但骑兵的实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增强的,分水岭大战的时候,其表现就大不如天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