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担心清军可能在其中藏兵,关键时刻会突袭我们。所以臣建议趁清军分兵之机,我们集中火力攻破这些城池。
若有清军藏匿,便各个击破;即便没有,也可引诱济南城内的清军出击……”
常登贵虽想立功,但也清楚济南城的坚固与孔有德的狡猾。
若清军突围,必然是一场血战,他不认为孔有德会轻易放弃。
朱慈烺听罢,也有些动摇,常登贵的话虽是猜测,但并非没有可能。他考虑再三,决定慎重对待。
“张煌言。”
“臣在!”
“传朕的军令,今晚紧急召集诸将,召开军议。”
而与此同时,阿济格和金砺迅速开始分批率领河南的清军主力东进。
经过半个多月的行军,终于将一万多八旗兵、数千精锐包衣兵,两万多绿营兵,总共四万余人马,成功穿越北直隶大名府,进入山东的东昌府域内。
然而,为了避免朱慈烺的锦衣卫察觉,这些兵马并未直接进入济南东面的州府,而是分批隐匿于山林之中,由金砺的亲信大将和阿济格的固山额真分别统领。
阿济格和金砺很快就在东昌府北面,与秘密抵达的多尔衮会面,商讨如何最终伏击朱慈烺的主力大军。
在他们从豫南绕道豫西山岭,数万人马秘密前往山东期间,多尔衮不断加强对济南东部山谷的侦察,向朱慈烺释放出一种即将救援济南,但又犹豫不决的信号。
而这也致使朱慈烺多次下令推迟对济南城的进攻,担心在多尔衮决定之前就攻破了城池。
正因为如此,陈福才会带着副将,而朱慈烺甚至考虑将林昌峰的部队调给他,就是因为发现了清军的这些异常动向。
然而,朱慈烺此时还以为自己正在为伏击清军做准备,却不知这是多尔衮、阿济格等人精心设下的圈套。
“现在朱慈烺应该已经将派往青州府、济南府的援军调回了,他肯定以为我们已经上当。”多尔衮得意地说道,斥候频频突袭的命令正是他下的,就是为了给朱慈烺制造伏击他的假象。
“至于济南城,城内的兵马足有三万多,兵甲火药和粮草都充足,虽然士气稍显低落,但要坚守并不难。
然而,明军的火炮威力出乎我们的意料,孔有德的压力不小啊!
若朱慈烺决意攻城,而我们又不及时支援,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济南城撑不过半年。一旦济南失守,我们便再无借口进行支援。”
“摄政王的意思是我们应立即行动,支援济南,然后掉入朱慈烺的伏击圈?”
阿济格有些犹豫,他的兵马翻山越岭而来,为了保持隐秘,几乎未走官道,速度又必须保证,已经非常疲惫。
如今为了继续隐藏,他们还不能入城,无法得到充分休整,直接开战恐怕会影响战斗力。
多尔衮了解他的顾虑,这场战役关系到大清的生死存亡,他同样不敢有丝毫懈怠。
“咱们不急于这几天,朱慈烺尚未正式开始攻城,若我们行动太早,他能调集的兵马也越多。等孔有德牵制住更多明军后,我再率兵出击。”
阿济格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又对多尔衮说道:
“我将军中的巴牙喇派出,到时候便可借行军之机,将他们伪装成斥候派出,消灭每一个明军探子。如果朱慈烺察觉到什么,咱们的计划就全盘落空了。”
多尔衮当即点头应允,巴牙喇是八旗中最精锐的马甲,数量稀少,战斗力极强,代表着旗主的实力。
若多尔衮和阿济格同时出手,派出他们手中一千五百多位经验丰富的巴牙喇,朱慈烺的斥候定然难以再探知到任何有价值的军情。
“巴牙喇一出,明帝必定成为瞎子、聋子,再也无法侦探到我们的伏兵。”
“若济南城能牵制住明帝的部分兵马,他最多还能派出多少兵力来应战?”
阿济格关心地问道。
当前八旗的全部兵力,不超过七万,还要派出一部分作为诱饵,与包衣兵一起埋伏于山谷之中,最终用于伏击朱慈烺的追兵可能只有五万多,最多不会超过六万。
如果包衣兵一触即溃,朱慈烺定会起疑,他们只有一次机会,不能出错。
同样,如果朱慈烺上当,他们也必须一战击败对方,这让阿济格犹豫是否要直接全力以赴。
“济南城最多能牵制住他两万兵马,若孔有德在济南表现不佳,这个数还将更少。
明帝在南直隶、鲁南等地还有数千驻军,甚至豫东等各个要地,也是如此。最终他可能还能拿出五六万兵马来伏击我们。”多尔衮说着,语气也有些黯然。
阿济格和金砺听罢,脸色同样沉重。
朱慈烺如今已强大到如此地步,他们并非不知,只是现在再次确认后,心中更添几分畏惧。
“金砺,你对关内的明军了解颇深,此战你有何看法?”阿济格没有继续说话,而是转向金砺询问。他确实没有与朱慈烺交战的经验,之前的对手都是农民军。
金砺吞了吞口水,面对两个满洲主子,他心里虽没底气,但还是坚定地道:
“咱们集中全军,若全力以赴,还是有机会一战击败明帝的。
我以及派兵观察过周围地形,明军可能设伏的地方宽度较窄,小山坡众多,不适合骑兵作战。
然而,我们设伏的地方不同,大片平原,若朱慈烺在此硬碰硬,恐怕难免两败俱伤,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如此。”
多尔衮和阿济格听了,纷纷点头。他们其实也不是毫无信心,只是因为对手是朱慈烺,心理压力才如此之大。
“无论如何,此战我们必须获胜。”多尔衮同样坚定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