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决死一战
当前的战局,虽然可以说是殿前军伏击清军未果,甚至还中了清军的圈套。
但还不能就此断定清军伏击陈福的计划,现在已经取得成功了。
双方如今陷入苦战,陈福麾下的部队在两翼取得了初步优势,而清军在山谷战场暂时占得上风。
至于双方在山谷出口的骑兵追击战中,胜负仍未见分晓,但这些都是眼前的既成事实。
在山谷中央,阿济格与金砺正亲自指挥本部兵马,竭力组织攻势。
他们选择亲临前线,不仅是为了鼓舞士气,更重要的是能在战场上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迅速作出决策。
这一战,他们所面对的可是朱慈烺麾下的精锐部队,不能不心生忌惮。
多尔衮此前已败在了这些明军手下,虽然多尔衮对阿济格这个哥哥不服气,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在指挥作战的某些方面还不及阿济格。
与此同时,陈福麾下的部队,在整场战斗中,也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
尽管遭遇伏击,处于兵力劣势,但他们反应迅速,抵抗激烈。
即便是清军的八旗精锐,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彻底击溃。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阿济格和金砺的内心不禁感到一丝焦虑。
战事激烈,两人很快在战场中会合。
数百名精锐骑兵将他们层层护卫。
看着双方的士兵仍在激战,进攻久攻不下,阿济格和金砺的眉头都紧紧皱起。
战场局势胶着不下,时不我待,他们都清楚必须尽快打破僵局。
金砺沉重地说道:
“明军在山谷另一侧还有一支援军,估计不用三刻钟便能赶到战场,我们必须速战速决,不能再拖延下去。”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远方的烟尘。
阿济格的脸色也极为凝重,他点了点头:
“没错,看样子那支援军应该是一支骑兵队伍。
虽说旗帜还不清晰,但那么大的烟尘,不会错。
还有更糟的消息,刚刚从南翼山岭传来的情报,我们派去的甲兵已经被明军击溃。明军至少投入了三千兵马在南翼山岭。”
听到此处,金砺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喃喃自语道:
“如此看来,北面山岭的形势恐怕也不容乐观。”
虽然金砺派了钟鼎福率军镇守北面山岭,但他心中明白,面对如此强大的明军,兵力上的绝对劣势难以弥补。
一个经验丰富的将领固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在压倒性的兵力面前,这种优势并不足以扭转战局。
尤其是朱慈烺麾下的这支部队,个个身经百战,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有成熟的指挥官。
面对这样的敌人,清军的处境愈发艰难。
阿济格与金砺都深知,战局已到了关键时刻。
如果不能迅速瓦解明军的攻势,他们将陷入被动。
一旦明军的援兵赶到,局势将更加不利。
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更为艰难的战斗和可能的失败。
两人对视了一眼,眼中既有忧虑,也有坚定。
他们知道,胜败只在须臾之间,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从当前的交战情况可以明显看出,陈福所率领的明军与八旗大军之间的战斗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拉开明显的差距。
这种局势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两军的训练方式、强度、武器装备,甚至战法等多方面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这两支军队无论是在训练的专业化程度上,还是在装备配备上,几乎旗鼓相当。
它们不仅都是这个时代的强军,而且已经具备了高度职业化的军队特征。
双方的战斗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准,因此在正面交锋时,很难通过单纯的阵型对抗迅速取得压倒性优势。
然而,若要真正拉开与敌军的差距,绝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武器或军阵对抗。
毕竟,战场上除了兵力和战术的较量,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朱慈烺的殿前军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逐步走向了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
这些改革不仅仅体现在军官体系和训练方法的调整上,更深入到了物资供应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
尽管如此,由于改革时间尚短,新军暂时还无法完全发挥其潜在的实力。
然而,这支军队背后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殿前军已初步具备了快速实现批量化生产的能力,俨然成为一部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
而支撑这支军队的,不仅仅是兵工厂和训练营地,还有与之配套的民政、商业和官僚体系。
这套完整的后勤支撑体系,才是殿前军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相比之下,清军虽然也拥有优秀的工匠来提供武器装备,但在维持士兵高强度训练所需的物资供应上,却显得捉襟见肘。
清廷治下的地区在资源和后勤供应上存在一定的短板,无法像明军那样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这使得清军虽然战力强悍,但在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下,逐渐显现出后劲不足的问题。
总而言之,战争不仅仅是前线士兵的较量,更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在这一点上,朱慈烺的殿前军虽然目前还未完全成熟,但其背后的制度改革和后勤保障,正在逐步展现出它的长远优势。
只要时间允许,新军势必会在未来的战场上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咱们必须在明军的援军赶来之前,打乱他们的阵型,将溃兵推向后方,阻挡住明军统帅派出的骑兵,否则后面的仗会愈发艰难。”
阿济格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压抑的紧迫感,继续对金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