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密谋
在多铎的内心挣扎和权衡之下,他不得不屈从沧州城内,那些满洲亲贵将领们的压力,放弃了让洪承畴加入这场决定沧州城内八旗兵命运的秘密军议。
毕竟,洪承畴虽受重用,但多铎也意识到了,此时若让他介入突围计划,反倒可能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他的威望,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
“渡江是当前最大的难题。”
纳塔克皱眉叹息道,语气中透出深深的忧虑。
“明军的水师太过强悍,苏拜恐怕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如果没有巧妙的计谋,不将明军水师解决或引开,我们恐怕只能被逼入运河,成为他们的刀下鱼肉。
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其他任何行动,最终恐怕都将会成为徒劳。”
纳塔克自从担任沧州驻防八旗的统领已有一年之久。
在几年前,他听闻南面的明军正在崛起时,并未当真,只认为不过是些地方的残兵败将,即使再强,在满洲铁骑面前也不堪一击。
然而,三年时间飞逝,局势竟急转直下。
如今,大清的基业风雨飘摇,他自己竟也被困于了此城,甚至将葬身于沧州这片土地。
“方才洪承畴、孔有德在场,许多话不便说透。
现在只有我们几人,便无需再遮掩了。”
多铎低声道,目光在众人之间扫过:
“第一批突围的兵力,并非为了直接突围,而是用以引诱明军靠近。
一旦他们靠拢,我们便让这些兵马与明军同归于尽。”
多铎与纳塔克打算利用明军的拦截心理——明军素来不会放过任何一支可能逃脱的清军,设计一场声东击西的计划。
他们希望以绿营军为饵,诱使明军投入包围,然后发动玉石俱焚的攻势,为接下来的真正突围创造机会。
沧州城外的运河江面并不宽阔,最窄处不过数百步。
换言之,只要能争取到哪怕片刻的时间差,清军便有机会顺利渡河。突围的希望寄托在这短暂的时机上。
“除了渡江,眼下更棘手的问题是城内的绿营兵和包衣兵。”
苏拜抱怨道,眼中满是烦躁与无奈。
“如果不能控制他们,这次突围简直就是个笑话。
到时候,他们若在战场上临阵倒戈,所有的部署都会瞬间崩盘。”
济度得以依赖父亲的影响力脱身,而苏拜则没有这样的幸运。
他年轻气盛,感到自己被困在这场危机中,无处可逃,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懑。
“此次突围,绿营兵和包衣兵大多数已经不再值得信任。
孔有德、南一魁等人虽表面忠诚,但关键时刻,他们随时可能背叛。”
多铎面色阴沉,咬紧牙关说道:
“但那些跟随大清多年的包衣兵,尤其家属还在北京的,或许还能依赖一部分。”
他明白,突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逃脱的战术计划。
真正能带走的,恐怕只是少数精锐兵力。
对于多铎而言,此刻他已经不再幻想全面胜利,而是在计算如何减少损失,保全实力。
“虽说计划是全军突围,但能带走一半的兵马已是天大的幸事。
若是回到北京,手下还剩三五千旗兵,这次突围便算得上胜利了。”
多铎的语气充满了无奈,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顽强的希望。
他心中清楚,能带多少人回去,便决定了大清未来的命运,以及他的地位。
苏拜听到这里,默默点头,神情略显缓和。
突围计划虽然艰险,但只要能够渡江,就还有一线生机。
沧州城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时间不等人。
若不尽快采取行动,他们随时可能被明军围死在这座城中。
纳塔克则在一旁默不作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虽然是清军中资历颇深的将领,但眼下的处境让他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军事战斗,更是一场心理博弈。
明军的强大和清军内部的隐患,让每一步棋都极其危险。
“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了,能走一个算一个。”
苏拜脸色凝重,语气坚定地说道:
“只要能逃到关外,哪怕只剩下三五千甲兵,大清依然无人能敌。
等到了黑龙江,再抓些人丁补充兵力,到时重整军队便可东山再起。”
话音一转,他望向多铎,继续道:
“咱们原本的计划是派出三千甲兵、一千包衣兵,还有三千绿营兵,从东面突袭。
利用地形优势躲避明军骑兵的围困,牵制敌军兵力,甚至有机会打穿明军防线,直接威逼南面的中军大营。
但现在情况有变,包衣兵和绿营兵大多已不可信,计划该如何调整?”
多铎微微皱眉,略作沉思后说道:
“这支兵马本就注定是去消耗敌人的。
以明军目前的兵力,想打穿他们的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能成功牵制住他们,使他们无法在东面集中力量防守,这倒是可以做到。”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这些随时可能倒戈的绿营兵和包衣兵不拖累我们。
他们一旦乱了我们的队形,明军一冲过来,我们就全完了。”
眼下,原本计划中数千绿营兵和包衣兵本应与八旗主力从西面水路突围。
但如今局势急转直下,满人将领们根本不敢再对这批汉兵抱有任何信任。
问题是,在突围前或是部署之际,他们还必须装作信任对方。
否则,城中内部就可能会先行火并,导致局势彻底失控。
此时,沧州城内的满汉兵马处于极度微妙的平衡状态。
满人不信任汉人,但又不得不表现出对他们的依赖和信任,以防在突围前局势恶化,兵马两败俱伤。
而汉军方面也深知满人可能随时翻脸大开杀戒,但他们又不敢轻举妄动,担心未等明军进城,自己便被满人屠戮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