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西面的清军阻击部队同样被明军牢牢牵制。
清军原本试图通过运河水路突围,如今却已无法成型。
趁着清军在西面陷入僵局,沧州城内的清军主力不得不倾巢而出,急于从水路突围。正是这场突围行动,让朱慈烺得以顺利实施他的攻城计划。
突围让原本守备严密的沧州城变得空虚不堪。
明军在南面集结的近万大军,立即开始准备攻城。
城墙内外,火光映照,明军的攻城器械整装待发,势要一举攻下这座关乎胜负的城市。
清军被迫分散兵力应对突围和守城的双重压力,已显疲态,内部分崩离析,几乎无力回天。
此时的朱慈烺,深知自己已占据战略主动。
他倚仗着巨大的兵力优势,基本实现了战前的计划。倘若不是沧州城过于庞大,明军需要分散兵力攻打各处城门,局势或许会更有利。
但无论如何,这一战已是明军胜利的前奏。
正如朱慈烺心中所想,这是一场悬念不大的歼灭战,清军不过是作困兽之斗。
而真正的不确定性,只在于“八旗兵”还有多少战力可以发挥。
在东西南三面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朱慈烺将目光投向了水路上的清军。
城中的主力部队已经倾巢而出,试图从水路逃生。
水路成了清军最后的希望,但朱慈烺对此早有准备,他手下的将领张名振早已在水路布下天罗地网。
朱慈烺的水师阵容强大,拥有上千艘大小战舰。
为了防备清军可能采取的火攻策略,张名振还特别调集了数百艘小型火攻船。
这些火攻船小而灵活,能迅速扑灭敌方可能引发的火灾,确保明军战舰的安全。
如今,整个水路已被明军封锁,清军的突围计划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朱慈烺并未掉以轻心,清军在面临绝境时,必会爆发出最后的顽强抵抗。
尤其是八旗兵,他们是清军的精锐,无论平时作战还是此刻的绝境,他们的战斗力都不可小觑。
朱慈烺安排张名振的水师严阵以待,准备应对清军在水路上的任何突袭与反击。
在朱慈烺的鼎力支持下,明军水师的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来自洞庭湖、鄱阳湖一带的优秀水手,成为了水师的核心骨干。
他们在水战经验上极为老练,尤其是张名振麾下的精锐水军,曾经在海上纵横数年,屡次参与水战,无论是水上操控还是协同作战,皆技艺精湛。
清军在面对这支水师时,恐怕根本没有想到他们如此强大,远超出最初的预期。
相较之下,清军在水师的建设上可谓一败涂地。
自入关以来,清军在水上作战一直处于弱势,沧州城内那支所谓的清军水师,实际上不过是临时拼凑的残兵。
而且,他们的最高指挥官苏拜,根本不是一名熟悉水战的将领。水战对他而言,其实也十分陌生。
苏拜的军旅生涯始自努尔哈赤时代,作为一名资历深厚的老将,他二十年前便被皇太极提拔为巴牙喇甲喇章京,成为清军中的骨干力量。
此后,苏拜几乎参加了满清入关后的每一场关键战役,追随多铎、阿济格等亲王征战四方,尤其是在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面前立下了汗马功劳。
苏拜曾亲历满清崛起的辉煌时期,那段时间,满清铁骑势如破竹,似乎整个天下尽在掌握之中。
然而,短短数年后,他也目睹了满清王朝的急剧衰退。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心中五味杂陈。
短短五年间,清军的军力从巅峰直坠谷底,特别是面对南方明军的崛起,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曾经不堪一击的南方明军,如今却成长为一支强悍的战斗力量。
这种转变之迅速与彻底,令清廷上下始料未及,苏拜也百思不得其解。
毕竟,曾经的明军如此孱弱,怎么会在短短几年内重新振作,并且培养出一支野战军队,足以与满清铁骑抗衡?
更令人震惊的是,明帝在这短时间内竟然组织起十几万的精锐大军,其战斗力远超当初的明军。
清廷尚未找到这个答案时,满清的统治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如今的苏拜,身处被围困的沧州城,面对着穷途末路的境地。
按照历史的进程,他本该在顺治皇帝的提拔下,于五年后成为“内大臣”,稳居高位。
然而现实却让他深陷战局,沧州城的局势一片混乱,昔日的荣光似乎遥不可及。
尽管他是清廷任命的水师统领,但事实上,他对水上战斗的了解甚少。
朝廷之所以选择让苏拜担任这个职务,并不是因为他在水战上有所建树,而是出于对汉人掌控清廷水上力量的深深不信任。
清廷不愿让汉人掌控水师,而又没有合适的满洲贵族具备水战指挥的经验。
因此只能委派苏拜这样一位拥有丰富陆战经验的老将临危受命。
这种选择,实际上已经为清军水师的溃败埋下了隐患。
在这片水天相接的战场上,苏拜的优势不再显著。
明军的水师不仅技艺高超,装备精良,而且他们士气高昂,久经海上风浪的磨砺,与苏拜麾下那些没有水战经验的士兵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这样一支精锐的敌军,苏拜心中清楚,自己手中的这支水师根本不足以与之抗衡。而且,沧州城内的补给日渐枯竭,内忧外患让他压力倍增。
尽管如此,苏拜依然试图稳住阵脚,希望能够依靠清军的顽强意志与丰富的战斗经验,寻找一线生机。
随着时间推移,明军的步步紧逼,战场上的硝烟越来越浓,沧州城的形势愈加危急。
城内的清军士气低落,他们深知已经无路可逃,而城外的明军攻势如潮。
清军的最后希望寄托于水路,但在张名振布下的铜墙铁壁面前,他们的突围行动注定难以成功。
朱慈烺立于高处,眺望着远处的战场。
这场战斗的胜负已定,剩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他的战术布局最终得到了贯彻。
此刻的沧州城,已是大势已去,清军的末日就在眼前。
无论是陆上战场,还是水路围困,清军皆陷入了明军的重重包围。
他们的抵抗虽顽强,但在巨大的兵力与火力优势面前,已是垂死挣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