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国策
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分析和批判时,不能仅依赖传统的直观方法。
如果真的想要全面、客观地解析历史,除了经典的历史分析,还必须借助计量科学,或至少运用计量的思维模式,对各类现象进行精准的变量控制和对照。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草率地下结论,尤其是在面对具体事件时,避免将单一因素作为历史的决定性原因。
而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更是艰难。
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真假混杂的因素,而人的认知往往是带有主观性和偏见的。
我们能看到的历史,往往只是被建构出来的某个版本,甚至是多种建构方式并存的产物。
最终,你选择相信哪个版本的历史,往往取决于你想要达成什么目的,或你内心的价值倾向。
换句话说,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历史的理解本质上都是一种“建构式”认知。
这种认知在某个区间内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又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不同的历史情境、不同的视角和解读方式,都会导致我们对同一个事件产生截然不同的认知。
而对于朱慈烺来说,他也有自己的认知和准则。
要知道,自满清崛起以来,整个东北地区就成为了新朝的战略要地,这片土地的安全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朝廷的稳定。
初期的大规模移民,至少百万之众,是不可或缺的战略举措。
李过和郑芝龙,这两位在这个时代中叱咤风云的枭雄,都深知这一点。
他们也清楚这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事,不容拖延
与此同时,与朝鲜王国的宗藩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甚至朱慈烺这个来自后世的皇帝,可能会通过某种更为现代化的制度设计,逐步将朝鲜纳入新帝国的统治范围。
这不仅能确保东北地区的利益不受损失,从而在未来的东亚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北方和西北,形势同样严峻。
当年为了应对满清和俄国的双重威胁,建立了三大蒙古部落的松散联盟,然而到了现在,这个联盟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
如果不重新夺回这些地区,特别是青藏和蒙古,甘陕地区的安全就难以保障。
而漠南若不能完全控制,作为国都的北京,也将失去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
这些教训,都是明代覆亡时留下的惨痛遗产。
如今,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蒙古地区失去了昔日的军事优势,以十七世纪的生产力,收复蒙古比十四世纪时要简单得多,机会也更为成熟。
朱慈烺深知这一点,他的目标不仅是收复这些失地,还要通过控制这些地区,为帝国的长期安稳奠定基础。
尽管朱慈烺目前以南京为都,继续统治新朝,但从长远来看,北京仍然是未来大明王朝的理想京师。
如果未来不能以北京为中心,东北、蒙古乃至华北的控制力将大大削弱,作为国土防御的前哨,北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京的战略地位远远胜过南京,尤其是在维护东北和蒙古地区的统治时,北京的地理优势无可取代。
实际上,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即便是汉人建立的王朝,如果丧失了东北、华北和西北这三块关键区域,便等于失去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
这种失误是任何统治者都无法承担的,也是历史所不会宽恕的。
更深入地讲,整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乃至文明的延续,都是基于对这些重要领土的控制。
如果这些地区失守,不仅意味着领土的丧失,还预示着文明的衰亡。
只有确保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其他的文化、经济和制度建设才能具备延续的基础。
否则,一切都将成为无根之木,终将随风而逝。
因此,朱慈烺的战略不仅仅是简单的领土扩张或军事防御,而是关乎整个民族未来的生存之道。
他深知,唯有守住这三块战略要地,才能真正保障新朝的长治久安,也才能为后代留下一片安稳的疆土。
当然,其中的策略和手段还需要仔细商议。
历史的大部分时间,虽然都是血与火的交织,生死相搏几乎成了常态。
但人类发展的根本,不正是为了让这一切逐渐得到规范,变得更文明、更有秩序吗?
华夏之所以能够不断崛起,甚至成为东方文明的主体,不仅影响了周边的亚文明,也为世界提供了除欧罗巴文明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成就。
如果有朝一日,如今荒无人烟的东北地区重新繁盛,千百万汉人重新在此定居,蒙古也在火枪火炮的震慑下变得安分守礼。
西北的疆土得以彻底稳固,安南、吕宋这些南方的地区纳入版图,朝鲜与日本也成为友邦附庸,那时南京确实会是天下中心。
这一切都必须顺应时势而变化。
至于安南、吕宋,乃至马六甲这些南方海域的战略要地,未来或许能成为华夏进一步扩展的焦点。
大明曾耗费巨大的资源,成功将云南、贵州、四川南部这些偏远地区汉化,奠定了中原对边疆的控制。
因此,继续向南扩展,将这些区域纳入中华版图,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为新朝的兴盛树立了榜样。
作为一位来自后世的统治者,朱慈烺深知,他可以在自己掌权的时代为王朝的复兴定下基调,奠定长远的基础。
而至于更遥远的未来,则无需过多忧虑,管理太多反而可能不利于王朝的稳定和长久发展。
不过,这些远大的计划毕竟还是后话。
眼下,朱慈烺首要任务是稳固关内的两京十二省,确保真正的统一和稳定,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后续的扩展与治理才能顺利进行。
“陛下,臣以为,无论未来如何,当前的关键在于尽快架空郑芝龙,否则后患无穷。”周世显听完朱慈烺的想法后,立即直言相劝。
因为这不仅仅关乎国家的未来,更直接关系到朱慈烺能否安稳地坐稳皇位。
朱慈烺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
“李过的品性朕是了解的,他可能确实有意服软,即使手中仍握有兵权,生事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郑芝龙的情况就复杂得多了。他若继续掌控海上力量,始终是个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逐步架空他的权力。”
朱慈烺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将郑芝龙的部属分散调派到南洋,东南等边疆地带,去开疆拓土。
同时,用军官学堂培养的新锐军官逐渐替代他的旧部,三五年内,郑家的残余势力必然会逐步瓦解,名存实亡。”
周世显闻言,心中松了口气。
陛下的计划既审慎又有远见,不急于一时的成败,而是以逐步蚕食的方式消解郑家的影响,这无疑是确保王朝长治久安的最佳策略。“陛下英明,这样一来,郑芝龙即使心有异志,也会因为部属被分散调离,而难以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