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续保持这一优势,他必须借反腐之机对整个官僚体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顿。
朱慈烺的策略非常清晰,他并不打算在短时间内彻底根除腐败问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打击一部分不服从的官员,将那些无视新政、暗中支持旧势力的官僚一一拔除。与此同时,他也深知,在处理高层官员时,必须保持谨慎。
因为这些人不仅掌握着地方的实际权力,还与各地的利益集团紧密相连,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
因此,他更倾向于通过一系列渐进的改革,逐步削弱这些地方势力的影响力,并最终实现对全国权力的完全掌控。
夏粮征收工作,便是朱慈烺检验地方官员忠诚与否的第一步。
在此期间,他将密切关注各地的表现,特别是那些关键区域的动向。
任何贪污腐败、消极怠工的迹象,都会成为他下令整顿的理由,而那些表现突出、忠诚于新政的官员,则将获得提拔和重用。
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在保持基层稳定的同时,逐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当然,反腐行动并不是单纯的政治清洗。
朱慈烺深知,过于依赖高压手段可能会导致官场的恐慌和不安,影响到行政效率。
因此,他在推行反腐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安抚基层的措施,以缓解官员们的疑虑。
特别是通过激励机制,奖励那些为国效力、勤政廉洁的官员,鼓励他们在未来的新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这一切,必须从严厉打击腐败、清除异己开始。
通过整顿官场,他将为未来的政治改革铺平道路,为新政的顺利推行提供有力保障。
任何政治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权力的掌控和体制的设计。
而他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了确保自己在未来的统治中能够牢牢掌握住这一切的主动权。
当然,朱慈烺的目标远不止“反腐败”和“预防贪腐”那么简单。
他还试图通过这次“严打”行动,进一步控制郑家的势力。
他借着整治腐败的名义,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号,将“督察司”和“军法队”这两个只听命于他的集权机构深入安插到福建、陕西、山西等战略要地。
这些地区的官场问题积重难返,官员贪腐成风,情况已极为严重。
而朱慈烺在整顿官场的同时,还试图通过“科学院”和“科举改革”等措施,留下长远的政治遗产,为未来的政治转型铺平道路。
单凭权力集中不能永远维持稳定,必须通过制度改良来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他希望借此机会,不仅能打击腐败,还能推动一系列政治改革,试图在未来的政权结构中植入更加高效和公正的机制。
“陛下,这是督察司、大理寺和刑部三家共同整理出来的名单,共有一百一十二人,全都是忠诚公正之士。
督察院派出三十五人,大理寺派出二十一人,刑部则派出了六十人,负责此次行动中的侦查、缉拿逮捕以及审讯工作。”
李邦华恭敬地抱拳禀告,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目前督察司已经掌握了二十余名五品及以上官员的贪腐证据,这些案件涉及广泛,从州府到省级转运司,甚至是军中将领,皆有牵连。
五品以下的官员更是触目惊心,就连区区一个小知县,一年内的贪墨受贿所得,折算下来竟然高达数千两银子。”
作为朱慈烺的心腹,李邦华在这场反腐行动中自然担当总指挥。
他掌管的督察司,专司监察高官,凌驾于大理寺和刑部之上,无人敢轻视。
在朱慈烺的授意下,李邦华暗中派出督察司的得力干将,四处搜集官员们的贪污证据,如今这些证据已经积累得足够充分,时机也已成熟。
与此同时,刑部也有不少积压已久的案件亟待处理。
周世显紧随其后向朱慈烺汇报:
“陛下,刑部目前也积压了大量案件,各地争水争地,宗族械斗屡见不鲜,地方豪强纠纷甚多,诸多问题长期悬而未决。
尤其是在军队营庄方面的贪污舞弊,情况尤为严重。
南直隶和江西两省,数百个大大小小的营庄中,几乎没有一个是清白的。
甚至,有些人仗着与军中高层的关系,长期为非作歹,毫无忌惮。”
朱慈烺听罢,并不显得意外。
这场反腐风暴他早有预谋,早在几个月前,李邦华和周世显便已奉命暗中调查,搜集证据,只不过时机未到,他们一直隐忍不发。
而如今,随着调查逐渐深入,证据链完整,局势也进入了关键阶段,朱慈烺决定开始对贪腐势力进行彻底清算。
他对这些贪污现象早有耳闻,但即便如此,这些贪官污吏的胆大妄为仍然令他不禁感叹。
长期以来,地方豪强和贪腐官员相互勾结,成为朝廷施政的障碍,地方治理的腐败让百姓怨声载道。
朱慈烺十分清楚,若不及时清理这些毒瘤,朝廷的统治根基便会逐渐腐朽,迟早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可能重演明末民变的惨剧。
此次“严打”行动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考量。
尤其是郑芝龙这样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员,已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威胁。
他们借对外开拓之名,实则在谋取更大的地方自治权,试图在权力真空中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朱慈烺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场雷霆反腐,警告这些野心家,谁敢违抗中央的命令,必将受到严惩。
而李邦华作为朱慈烺的得力助手,他领导的督察司不仅是监察机构,更是朱慈烺手中打击地方势力的利剑。
他们不仅要揭露地方官员的贪腐,还要逐步瓦解那些盘踞地方的豪强势力,削弱他们的政治影响力。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对腐败势力的清理,重塑中央集权的威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