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便清军逐渐败退,战斗依旧格外惨烈,汉八旗的士兵表现尤为顽强,其战力并不逊于满兵。
而鳌拜作为统帅,指挥反应迅速,阵型部署巧妙,几乎无懈可击。若非赵奎提前提供了复州城的详细地图,恐怕明军的进展会更加艰难缓慢。
不过,此次明军在东门部署了接近两万的攻城大军,攻势宛如惊涛骇浪般一波接一波。
清军在承受了猛烈冲击后,只得一再后撤,试图重新集结的反击也屡次被明军击溃,甚至无法稳住步伐。
东门的防线在明军压迫下逐步溃退,眼见局势逐渐倾向明军一方。
西面的复州城大门附近,烈火已经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宛如一片赤红的地狱,燃烧的建筑和断壁残垣在火光的映照下分外狰狞。
南北两侧不断传来火炮的轰鸣声和城墙震颤的巨响,爆炸的橘红火焰照得城墙时明时暗,仿佛在诉说着战局的惨烈。
张煌言站在城楼之上,聆听着城内外炮火交织的声音,凝视着战况。
南门的明军并未发起有效的进攻,清军依旧在城墙上顽强阻击,每次进攻都被迅速回击。
北面的战况与南门相似,清军在关键区域防守严密,使得明军的进攻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城楼下方,林昌峰骑马督战,神情冷峻,指挥若定。
他身边的哨马来回奔走,不断汇报侦察到的各路军情,命令则迅速传达至城内各个明军攻势前线。
林昌峰的指挥调度如行云流水,极为稳健,反映出他对全局的掌控与从容。
火光下,复州城的轮廓逐渐显得残破不堪,激烈的巷战仍在持续,张煌言的目光如炬,观察着整个战场的态势。
尽管清军的抵抗力强劲,鳌拜的援军也正在集结,但张煌言深知,他们的困兽之斗终将徒劳。
在明军步步逼近的攻势下,复州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张煌言冷静地扫视着战场,随即对身旁的副将下令道:
“立刻派人传令南门和北门的部队,全力发动攻城。若一个时辰内还未见他们的大旗插上南北城楼,本将军绝不姑息!”
“是,将军!”副将拱手领命,随即转身朝着身后的传令兵一阵低声吩咐,命令便迅速传达开去。
此时复州的清军主力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门一带,以应对明军的猛攻。
而南门和北门的兵力已被抽调得十分稀薄,仅能勉强维持守备,且还要分出人手抵御沿城墙攻来的明军。
只要明军再多牺牲一些人,便极有可能攻破南北两门。
这个局势之下,战果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敢于果断冲锋、执行命令。
张煌言心中暗自冷笑,他要借这次机会,看看陛下所拨给他的两支大军在紧急关头对命令的执行力。
战后论功行赏时,这将是决定他们地位的重要依据。
副将沉思片刻,神色凝重地问道:
“将军,是否现在就派人封住南门和北门?清军眼看已经支撑不住了,若是不封好,恐有漏网之鱼。”
张煌言略微摇头,双目冷静如炬,断然道:
“不必。城内尚有数千八旗兵,若突围,至少有数百人马。此刻再派人封堵已然太晚。何况,他们若真要逃,我们拦得住吗?
他们的兵是兵,我们的兵也是兵,犯不着拿自己人的性命去堵截。”
副将听了,默然点头,领会了张煌言的意图。
这一刻,他深知将军早有周详谋划,也不再多言,将目光转向不远处正在紧张指挥作战的林昌峰。
林昌峰,自淮河一役以来便屡屡表现出色,屡次建功立业,如今更是受重用,被朱慈烺委以重任,指挥最为精锐的一支新军。
林昌峰指挥若定,英气十足。
军中许多将领都对他的战绩和能力感到艳羡,而张煌言不仅没有半分嫉妒,反而对林昌峰的才干愈加欣赏,心中已然有了让他留在自己麾下的打算。
张煌言清楚地知道,自己追随朱慈烺多年,军功累累,加之为人沉稳,善于谋略,能圆融处事,早已赢得各级将领的信服。
而林昌峰也颇为服气张煌言的才智与人品,服从他的指挥。
只是,这种心思,张煌言多少有些顾虑,毕竟最终决定林昌峰去留的权力,仍在朱慈烺手中。
目光收回,张煌言继续关注战况。
此刻,林昌峰正运筹帷幄,指挥手下分兵阻击试图从南北门增援的清军。
南北两门是清军撤退的最后退路,为确保退路通畅,清军不得不多次调兵增援。
但林昌峰洞察对手意图,兵分数路,连续拦截清军的增援队伍,使得清军援兵始终无法接近东门。
林昌峰不仅设下阻截,还派兵实施多路迂回攻击,分散敌人防守力量。
复州城内,四处战火连天,明军如疾风般突袭,给予清军的防线沉重打击。
清军将士多处失利,防守的阵线逐步瓦解,城内秩序也陷入混乱。
火光映照下,士卒们彼此看不清方向,敌我难辨,不少清军因此丧命在慌乱的冲突中。
南北门的清军正面临多重打击,不断损兵折将,渐渐无力招架。
林昌峰冷静观察战场局势,时而命令炮兵瞄准敌人的聚集点进行轰击,时而派出火枪兵进行精准射击,打乱敌方的阵型。
清军眼看支撑不住,甚至已有不少人撤退,但仍有部分顽固分子死守城门,誓死不退。
此时,张煌言再次转头看向林昌峰,心中不禁浮现欣慰之情。
林昌峰的临阵指挥才能,以及他对大局的冷静判断,让张煌言愈发坚定了留下他的意图,若能将这样的人才收入麾下,复州之战后必能大展宏图。
然而,张煌言心中也清楚,朱慈烺既然把林昌峰指派给自己,未必会轻易将他调走。
再者,朱慈烺治军严谨,不轻易动摇,将领的安排绝非轻率之举。
张煌言思索片刻,眉宇间却并无犹豫,似乎一切都已成竹在胸。
复州之战,攻破南北门已是大势所趋,清军的溃败指日可待,自己也该着手准备战后的布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