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鏖战
战斗的紧张感在空气中愈发凝重,山脚下,那层层叠叠的清军盾牌,像是一堵移动的黑墙,正缓缓向上推进,压迫感强烈。
然而,即便如此,刘斌与陈亮两位军官却毫无惧色,镇定如常。
刘斌举起手中的指挥刀,眼神凌厉而冷静,语气依旧如往日训练般平稳:
“盾牌手注意掩护,弓箭手跟上节奏,等火枪齐射后,发现清军盾牌阵有破绽时再放箭!”
他声音不大,却格外有力,仿佛一种无形的力量穿透人群,语调透出一种无所畏惧的自信。
甚至在他声音的鼓励下,许多原本惶恐的新兵内心的恐惧也消失了些许,渐渐坚定起来。
清军的方阵从下而上,以井然有序的步伐,朝着明军的防线步步逼近。
他们的盾牌如同一道移动的墙,将所有弱点牢牢掩盖在后,露出严整的长枪队伍,整齐划一地竖立着,仿佛一片无尽的枪林,令人胆寒不已。
而更令刘斌心头一沉的,是阵后的那支督战队——这些精锐的战兵皆由沈永忠亲自训练,属于百战老兵,其战斗力远非普通的绿营兵可比。
更何况,他们手中的装备也是清军中最为精良的,明军若要在正面对决中击破他们,困难重重。
站在队伍一侧的陈亮注视着敌阵,握紧的拳头中隐隐透出青筋。
他的目光冷峻而仇恨,双眼几乎要喷出火来,记忆的碎片浮现在他眼前——他的哥哥与兄弟们在早前的一场战斗中惨烈牺牲,那些伤痛如今再次刺痛着他的心。
他咬紧牙关,虽然愤怒如潮水般涌动,恨不得立即冲下山去与敌人拼命,但他仍勉强压制住内心的冲动,为了整体局势而选择忍耐。
然而这压抑的杀意却让他越发冷酷,他的心中只剩下一念:
要用尽全力,为那些曾并肩作战的兄弟们讨回一份公道。
清军步伐稳健,动作沉稳而小心,他们一点一点地接近,将阵型保持得滴水不漏。
山顶之上的明军则在他们步步紧逼下,感受到无比的压迫感,仿佛每一步都在蚕食自己的勇气。
关齐福握着火枪,手心早已被冷汗浸透,但他下意识地调整呼吸,眼神也随之变得更加锐利。
他不断提醒自己,不能退缩,哪怕只剩下一丝生机,也要站到最后。
他耳边响起刘斌的命令:
“火枪手准备,军号手就位!”
关齐福深吸一口气,将所有杂念抛开,目光紧紧锁定前方敌人。
就在清军推进到六十步范围内时,山丘上骤然响起了军号声,那悠长而尖锐的音调如利剑般撕裂空气,传遍四周。
关齐福几乎是条件反射般扣动扳机,随即,几十支火枪同时发射,枪口冒出炽热的火光,伴随着白色的浓烟和震耳的爆炸声。
铅弹以惊人的速度破空而出,瞬间穿透清军的盾牌,密集的弹雨让敌人阵中惨叫声此起彼伏。
山脚下,一片混乱开始蔓延,清军的盾牌阵首度出现了短暂的松动。
然而,这支绿营兵却没有因同伴的倒下而退缩,反而愈发激怒,似乎也在沈永忠督战队的压迫下加快了步伐。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重新整顿阵型,彼此掩护着朝山顶冲来,步伐不再缓慢。
小队间的配合也更加紧密,试图迅速拉近距离,以最短时间将这群明军一举击溃。
就在这时,陈瑞安眼中闪过一道冷光,紧紧握住手中的弓箭,瞄准那些阵型已然紊乱的敌人,毫不犹豫地射出。
他的箭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插入敌军阵中。身边的弓箭手们也在这一刻发动,几十支利箭如疾风般飞向敌人,刺穿他们的铠甲和盾牌。
明军的每个人心中都深知,眼前的敌人不会轻易退却,只有拼尽全力,才能在绝境中寻找到一丝生机。
新兵们的手心沁满汗水,但目光却更加坚定。
战斗的残酷与血腥或许还会让他们感到畏惧,但在刘斌与陈亮的激励下,他们的勇气如火般燃烧着,不容退缩。
关齐福的肩膀因火枪的后坐力而阵阵发麻,耳边轰鸣作响,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重新装填火药,准备下一次射击。
他知道,这一刻,他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在生死之间摇摆,稍有迟疑便可能成为敌人的刀下魂。
面对这样的局势,他再无怯意,眼中只剩下决然与不屈。
敌军的阵型依然压迫而来,战局危如累卵。
在月色笼罩的山丘上,清军虽人多势众,但因地形受限,队伍挤得过于密集,成为了毫无遮掩的移动靶子。
沈忠一眼便瞧出这点,心中对即将到手的胜利早已成竹在胸——他手下的千人精锐,只需一次猛烈冲击,便能摧毁这区区不到百人的明军。
于是,他不安排弓箭手或火枪手打头阵,打算依靠己方兵力的绝对优势直接将对方压垮。
而山上的明军虽然人数寥寥,却居高临下,出其不意地拉弓齐射,箭雨如风暴般铺天盖地而来。
箭矢在月光下闪烁,迅速穿透清军的甲胄,一些清军士兵甚至被直接贯穿两层护甲,痛叫声四起,队伍前行的速度也随之放缓。
紧接着,明军外围的火枪兵齐齐扣下扳机,数十道火光同时迸发,带起一片浓烟,随即倒下了一片清军士兵,鲜血喷涌,凄惨的哀嚎回荡在山丘之下。
前排没有盾牌的清军绿营兵人仰马翻,十几人应声倒地,鲜血喷涌,惨叫声如影随形。
这番打击虽然让清军士气稍减,但凭着人数的绝对优势和先前数战得胜的底气,他们依然坚持向前推进,毫不退缩。
即便已经损失了三十余人,仍然士气高涨,步步逼近。
然而,这种从下至上的进攻让清军耗费了极大的体力。
看准了敌军气力渐衰的时机,刘斌当机立断,大喊一声,号令吹响,让火枪兵向后撤退。
听到号令,明军火枪兵快速撤至后排,早已准备就绪的长枪兵将弓箭一收,拔出长枪,刀盾手迅速上前,密集的战阵再度调整完毕。
火枪兵撤回之际,一阵白烟尚未散尽,五十多名明军士兵便踏着整齐的步伐,从烟雾中如猛虎般跃出,迎着月光,步步紧逼地朝清军冲下山坡。
山下的清军望着这些从山顶俯冲而下的明军士兵,见他们面带杀意、悍不畏死,心中不禁一阵寒意。
即使在兵力上占尽优势,但在此情此景下,士兵们心头却升起了恐惧,仿佛这些明军是不可战胜的死士。
在清军军官们的呼喝指挥下,士兵们才惊醒般地反应过来,急忙斜举长枪应战。
然而阵型已混乱不堪,彼此之间难以协调,队伍中一片狼狈。
随后,一场激烈的肉搏战在这月光映照的山丘之上展开,双方刀枪相接,火光与血色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