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若胜,他不仅能挽回局势,还能奠定自己的军威与威望。
朱慈烺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并非没有退路,身旁的六百亲卫尚在,战马整备完好,若他选择撤退,以亲卫的战力足以掩护他突围而去。
方才那支流矢虽然险些要了他的命,但也不过是意外罢了,无法真正威胁到他的安全。
只见他猛地一挥手,推开试图扶住他的亲卫,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喝退柳生后,他转身面向旗手,声音冷冽而威严:
“旗来!”
这一声如惊雷般的命令,让周围的亲卫们顿时从愣神中惊醒,他们目光齐齐转向朱慈烺。
旗手立即快步上前,将明军帅旗递到朱慈烺手中,朱慈烺一把接过,挥动着龙旗高声命令道:
“传令各营!立刻集结防线!重弩居前,盾兵断后!放火箭,烧他们的营盘!”
他的声音透过夜色,穿透了混乱的战场,如同天际炸响的惊雷,令士兵们士气大振。
一时间,明军的防线迅速调整,各种命令有条不紊地传达下去。
朱慈烺的果断与威严,宛如一颗定心丸,瞬间稳住了全军。
朱慈烺并未止步于命令,他目光如炬,直接策马向前,带着数十名亲卫杀向前线。
他要让每一个士兵都看到,他不仅仅是指挥战斗的统帅,更是愿意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同袍。
亲卫们紧随其后,手持刀枪,紧张而又坚定地护卫在他左右。
随着朱慈烺的身影逐渐靠近战场,清军的攻势开始变得愈发疯狂,但明军的士气却也在逐渐攀升。
旗手微微一怔,目光落在眼前这位胸前插着箭矢、却依然屹立如山的皇帝陛下身上。
他的脸上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但还未等他做出反应,朱慈烺已经大步上前,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龙旗。
那一瞬,旗手的手仍不由自主地颤抖,仿佛未能从眼前的震撼场面中回过神来。
朱慈烺紧紧握住龙旗,双目如炬,环顾四周,他将长旗高高举起,随即用力挥舞,迎着寒风,龙旗猎猎作响,皇威尽显!
此刻,他的身影仿佛与战场融为一体,每一次挥旗都传递出令人振奋的力量,仿佛在无声地呐喊:
“朕与众将士同在!”
就在片刻前,他已经细细观察过从营门到中军大帐这几百步之内的战场局势。
他很清楚,此时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局面胶着,而若要破局,唯一的办法便是振奋军心。
他知道,这面龙旗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将士们心中的灯塔。
而今,他以箭矢加身的姿态亲自执旗,无异于宣告:
“天子未曾退缩,尔等岂能退却?”
果然,将士们的目光迅速被龙旗吸引,当他们发现那握旗之人竟是陛下时,一个个血脉贲张,眼中迸发出狂热的战意。
“陛下就在这里,亲自看着我们厮杀,还有什么好怕的!”
一种无形的力量迅速在阵中蔓延,众人仿佛忘却了恐惧,只想着誓死杀敌。
朱慈烺趁势振声高呼,声音如雷霆般响彻整个战场:
“众将士听令!杀鞑子一人,赏银十两;杀绿营一人,赏银五两!凡临阵后退者,格杀勿论!”
言毕,他目光如刀般扫过阵中众人。每一个与他目光交汇的将士,都能感受到陛下那份怒火。
他们的心中同时响起一个声音:
“若连天子都敢以血肉之躯坚守,我辈又有何惧?!”
盖州城南,战火早已席卷明军大营的内外,战斗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西面大营一度被清军突破,损失惨重,但张煌言亲临战场,凭借老辣的指挥调度力挽狂澜。
他抓住林城德进攻迟缓的破绽,迅速调整兵力,布下了天罗地网。
尽管清军来势汹汹,张煌言冷静如炬,以丰富的战场经验指挥明军将各路兵马重新纳入既定计划中。
最终,清军虽然突破了防线,却未能脱出明军精心布下的“口袋阵”。
张煌言稳坐中军,目光紧盯前方,指挥旗稳稳落下,他身旁的传令兵马不停蹄,将一道道命令传向各处。
对于他来说,这不过是又一次“按部就班”的战场较量。
张煌言深知,战场胜败往往由细节决定,而清军在黑夜中的作战显然缺乏足够的演练,与之相比,明军平日便注重夜战训练,士卒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性和行动协调性都远胜对手。
因此,即便一时失守,他们也能迅速恢复秩序,将混乱遏制在最小范围。
东面大营的战斗则更加激烈,然而一切却在朱慈烺的掌控之中。
马宝奉命坐镇此处,他谨守皇命,步步为营,早已做好“请君入瓮”的准备。
当清军越过防线时,马宝当即指挥明军做出佯败之态,兵士们边战边退,清军果然中计,士气高涨地追击。
然而,就在清军渐入营地核心时,马宝早已派出的赵正东与另一千总率部从营外悄然绕行,严阵以待。
马宝立于高处,望着清军逐渐陷入包围圈,嘴角微微上扬。
他挥手发出信号,早已埋伏的明军从四面八方冲杀而出,合围之势一气呵成。
清军将领大惊失色,急欲调转阵型,却已是为时已晚。
营地内的战斗随即陷入激烈的短兵相接,喊杀声如雷贯耳,明军士气大振,而清军则因失去指挥而逐渐混乱。
此时的战场上,东西两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局势。
西营的张煌言稳扎稳打,逐步扭转颓势;东营的马宝则紧抓时机,指挥士卒将清军围困其中,局势已经向明军倾斜。
而在两营之间,朱慈烺高举龙旗,宛如一道不动的旗帜,牢牢维系着明军的士气与意志。
龙旗之下,众将士心中燃起熊熊烈火,明军的反击正如雷霆般迅猛,不仅将清军的攻势逐渐压制,更一步步将他们引向必败的深渊。
这一战,不仅仅是明军对清军的胜负较量,更是朱慈烺对将士们意志的再一次检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