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高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算计与欲望,他知道,只有立下赫赫战功,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未来。
毕竟,作为一个多年前便已抬旗的汉人大将,杨高也不是一无所有。然而,时间不等人,杨高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他立即收拢手下的几百名士兵,再次亲自带队发起冲锋。
这一次,他不再留有任何退路,必须一举摧毁敌人的阵地,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功勋。
在另一边,朱慈烺此刻已然完全沉浸在战局的思考之中,尽管胸前的箭矢让他疼痛难忍,但这种痛楚却未能削弱他对战局的敏锐洞察。
此时,他已经对当前的战斗态势有了较为清晰的判断。
除了正面抗敌的杨高外,他还注意到了两翼的防守形势。
四百多名亲卫军,几乎被他分配到了两翼的关键防线上,以确保敌军的进攻不会从其他方向渗透过来。
朱慈烺清楚,正面虽然有杨高带领的大军冲击,但两翼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若在此时发生任何漏洞,敌军可能一举突破,陷入更加困境的他和明军部队,势必会遭遇灭顶之灾。
因此,他不断调整兵力部署,将更多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两翼防守的关键阵地,同时也加紧指挥御营与清军展开激烈的接触。
每一步指挥都必须小心谨慎,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让局势急转直下。
他在阵中亲自执旗的举动,不止是为了激励士气。
他只有亲自上阵,才能真正激发出士兵们的忠诚与勇气,才能让每一位将士在冲锋陷阵时,看到一个不退缩的帝王。
而此刻,他的心头更加明确了一个目标:决不能让杨高有机会击败自己。
无论如何,他必须坚守,直到最后一刻,绝不允许敌人突破大营,甚至夺取龙旗!
杨高带领士兵再次冲上前线,身后跟着的是他精心挑选的几百名战士,尽管此时的局势对他们来说并不乐观,但杨高依然信心满满。
他知道,只要能够突破朱慈烺的防线,杀掉那位年轻的皇帝,明军的士气必定会受到致命打击,整个战局便会瞬间发生逆转。
而朱慈烺则依然坚守在阵中,带领御营奋力与清军对抗,每一个命令都精准而果断。
朱慈烺静静站在战场一隅,心中却早已打定主意——若情况危急,他必定会毫不犹豫地撤退,确保自己能顺利突围,保全性命。
这场战斗对他来说,固然关乎明军的生死存亡,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和未来。
明朝的疆土可以再争,但他一旦丧命,便一切皆休。
作为一国之君,决策时的冷静与果断,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武器。
他的眼神迅速扫过眼前局势,虽然当前正面战场看似处于劣势,但他并不慌乱。
朱慈烺深知,如果一旦敌军的攻势不见减缓,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撤到后方的安全地带,从容组织反攻。
而现在,情况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有了精锐兵马的支援后,不仅正面战场的局势开始逆转,就连大营两侧的清军进攻也被有效遏制。
原本占据上风的清军攻势,突然在两军接触后,出现了停滞的迹象。
随着更多的明军援军赶到,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微妙变化,双方的兵力对比逐渐平衡,形成了焦灼的僵局。尤其是济拜的军队赶到前线,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即便杨高在两侧实施包围,明军在这股新力量的帮助下,不再是被动防守,反而有了反击的机会。
此时,杨高的进攻节奏顿时被打乱,原本计划包围朱慈烺的战局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局势远没有他预想的那么顺利。
在中军大营西侧,夜色中的黑暗突然被数十支短斧和长枪打破。
它们如同幽灵般从暗处闪现,急速朝着王忠贞的火枪队列投射而来。
随着几声凄厉的哀嚎,几名火枪手应声倒地,显然是被精准击中。
紧随其后,数十支长枪枪头接踵而至,猛烈的枪火穿透了夜幕,战士如同幽灵般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火枪兵被突然袭击,几乎没有时间重新装填弹药,他们仅能依靠身后的军官命令,迅速撤退。
撤退的命令还未完全传达,紧张的气氛中,清军的刀盾手与长枪兵便已经蜂拥而上,勇猛地向火枪队发起进攻,双方展开了惨烈的拼杀。
刀枪碰撞的声音不断响起,战场上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们手中的长枪与刀刃在闪烁的火光下显得尤为可怕,双方的战斗一时难解难分。
杨高战斗的勇猛与果敢,极大地鼓舞了麾下的士兵。
他们在突袭开始时,就迅速压制了明军的前沿阵地,开始逐步逼近大营。
然而,正当清军将士信心满满地逼近大营时,王忠贞的死死抵抗却让整个战场的局势变得微妙。
尽管清军一度占据了上风,但随着夜幕下的明军逐渐形成有效的防线,局势却开始发生转变。
王忠贞作为明军前军的一员,在这场战斗中显得格外英勇。
他率领着第一批冲入明军大营的清军,面对明军顽强的抵抗,他毫不畏惧,坚决冲杀。
战场的声音越来越嘈杂,四周充斥着战马嘶鸣和刀枪交击的声音。
王忠贞看着身旁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中愈加激愤,他知道,只有彻底击溃明军的抵抗,他们才能一举成功。
然而,正当战斗陷入胶着之时,局势再度发生了变化。
济拜率领着满洲八旗兵赶到了战场,并迅速分成了几支小队,开始支援正在与明军激烈交战的绿营兵。他早已通过杨高的军报掌握了战场局势,第一时间便调动了自己的兵力支援。
此时,他身披铁甲,策马扬鞭,带领几十名亲卫闯入了明军大营。身边的亲兵们个个目光如电,随着济拜的到来,整个战局似乎瞬间有了转机。
济拜的到来,不仅为清军带来了新的战力,也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
他迅速根据战场的情况,决定将力量分散至大营两侧,各派出三支牛录兵马,强势支援正与明军作战的绿营部队。
随着济拜的增援力量到达,明军原本逐渐恢复的反攻态势被迫再次受挫,清军的进攻势头再度得以恢复。
朱慈烺在看到这一幕时,心中已经做出决断。
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整个战局将彻底失控,虽然当前局面依然复杂,但他并不慌乱,反而从容自若地开始指挥后续的反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双方的士气此起彼伏,战局仍处于胶着状态。
在济拜的增援下,明军虽受压,但并未完全陷入绝境,关键时刻,反击的机会随时可以到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