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决死一战
朱慈烺在堠台之上,眼见清军骑兵进攻的强烈姿态,心中已然做出了决断。
“玄著,立即组织剩余骑兵,以及朕的御营,去支援北岸!”他沉声命令,语气中充满了急切与果断。
眼下,整个东线战场已经被突破,北岸的防线也急需加强。
面对敌军骑兵的快速推进,朱慈烺不敢有一丝迟疑,一旦北岸的防线再度崩塌,明军在战场上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张煌言在接到命令后,迅速领着御营骑兵和剩余部队赶往北岸,竭力减缓清军进攻的步伐。
与此同时,朱慈烺亲自指挥其他部队,试图重新组织力量,修复东线防线的破口。
战场上的指挥、调度,正如一盘精密的棋局,每一招每一式都关系着全局的走向。而眼下,朱慈烺面临的,不仅仅是一次战术上的调整,更是对他指挥才能的巨大考验。
面对清军迅猛的进攻,朱慈烺的心情越发沉重,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
在他心中,虽然明军一度陷入困境,但只要能够迅速调整,寻找机会进行反击,依然有可能扭转局面。
张煌言站在堠台上,目光如炬,紧盯着眼前渐渐恶化的战局。
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变得异常复杂,所有的细微变化都指向一个结论——明军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否则,整个战局将会迅速失控,甚至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来人,披甲!”他低声命令道。
几名亲卫立即应声上前,迅速为张煌言披上了重甲,战甲的沉重感似乎在提醒他这场决策的非同寻常。
无论是作为一位习武文人的身份,还是作为一名指挥官的责任,这一刻的选择都显得至关重要。
张煌言深知,如今他必须亲自出马,带领精锐骑兵一搏,不仅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兵力,更是为了保护整个辽东战局的胜利。
亲卫们迅速给他装好盔甲,张煌言没有丝毫迟疑,翻身上马,手持长剑,紧握缰绳,他眼神坚定。
他带领着身边的千名近卫骑兵,疾驰而出,目标明确——前往浮桥,突破清军重重包围,为战场打开缺口。
虽然身为文人的张煌言,早已熟知战场的残酷与复杂,数次亲自挂帅出征,也积累了不少指挥经验。
然而,这次的局势与往常大不相同,眼前的敌人实力强大,且战局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张煌言深知这一点,因此才做出了带队突围的果断决策。
回想起这场战役的起因,张煌言不禁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早在战役开始时,清军的实力远超明军的预期,尤其是清军的骑兵,堪称辽东战场上的一大杀器。
多尔衮率领的大军,拥有将近万精锐骑兵,而明军虽然也有强大的步兵支撑,但在面对如此庞大的骑兵时,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
当初,张煌言和朱慈烺就已经预料到,清军很可能会通过浮桥和两侧山脉展开攻击,因此做出了多次战术调整。
然而,由于过分依赖步兵和火炮的支援,加之对清军战力的低估,明军的步兵部队和辎重兵马被迫停留在了渡口,导致骑兵的机动性大大受限。
更为致命的是,在战斗的初期,明军没有及时增援骑兵部队,这使得清军的骑兵在前期的交锋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打得明军措手不及。
“若是没有及时控制住局势,整个军队的战力都将遭到重创。”张煌言暗暗咬牙,心中明白,一旦清军突破了明军阵线,辽东战局很可能会迅速崩溃。
那时,不仅仅是两万精锐步兵的损失,整个明军的主力将面临被围歼的风险,甚至可能彻底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与此同时,远处的朱慈烺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张煌言的行动,他心中依然对张煌言充满了信任。
张煌言身为大明的忠臣,不仅仅在文治方面有过杰出的贡献,在军事上的决策和胆略也让他屡次化解了困境。
朱慈烺看着他挥动长鞭,带领御营骑兵迅速冲向前线,不禁心中一震。那一千名亲卫,精挑细选,个个身手不凡,他们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
此刻,虽然是护卫张煌言冲锋陷阵,但其使命始终未变——他们的首要任务,依然是保卫朱慈烺的安危。若非朱慈烺下令,他们不可能如此行动。
在这支御营队伍的掩护下,张煌言如同一道利剑,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奋力向前。
在浮桥渡口,他们与东岸的步兵配合密切,开始指挥数千名步卒作战,以便给后续的骑兵渡河争取时间。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清军的骑兵步步紧逼,眼看着浮桥即将成为决定性战斗的关键时刻,张煌言心头一动。
他在瞬间做出了决策,指挥亲卫队员们紧密配合步兵部队,在渡口周围布下严密的防线。
他并不急于立即冲锋,而是巧妙地选择了时机,等待着最有利的突破机会。
他深知,只有稳住阵脚,打出一波有效的反击,才能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获得最后的胜利。
而此刻,清军虽然已经在逐步突破明军防线,但仍旧未能完全攻破。
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军还拥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要张煌言能够带领部队稳住阵脚,等待主力的增援。
那一千多名蒙古八旗骑兵,如同一股狂风骤雨般扑入了明军阵线。
尽管面对有序结阵的步兵,骑兵一时无法突破,但每当遇到散兵或未准备好的大西军步卒时,骑兵便毫不犹豫地挥舞长枪,凭借着强大的机动性和压倒性的冲击力,瞬间将这些步卒撕裂。
战马飞奔、铁蹄碾压,明军的血肉之躯在骑兵的冲击下毫无抵抗之力,成群的明军步卒,在这片辽阔的战场上几乎没有反抗的机会。
原本,朱慈烺指挥的军队计划稳步推进,但这一突如其来的骑兵冲击,打乱了整个部署。
派遣至军阵内侧的步兵,原本是为了稳固阵型,避免敌军的攻击,却未曾料到,在渡口的浮桥上刚刚下船,还未能按照原定的战术布置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却意外成为了清军骑兵突破的障碍。
这些新上岸的步兵一时间成了“肉墙“,无法反击,完全无法适应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