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对决(2 / 2)

在军阵的最前方,三行密集排列的火枪手排列成横线,身形挺拔,手中握着长长的火枪,每个人都神情专注,等待着第一声命令的到来。

这一列队伍,是明军进攻的先锋,火枪的威力将为后方的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紧随其后的,是三十门虎蹲炮和十五门四磅炮,排列得整整齐齐,炮口指向远方,虎蹲炮矮小而稳固,四磅炮则显得更加灵活。每一门炮前,都有一面大盾牌架设在地面上,成为对敌箭矢的第一道屏障。炮手们已经准备就绪,他们各司其职:有的手握点火叉棍,准备随时引燃火药;有的忙碌地装填炮弹,清洗炮膛,调整炮位。

每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确保火力的最大化释放。这几十门火炮,是朱慈烺精心布置的核心火力之一。火炮的威力,在明军革新火器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得益于朱慈烺推行的火药配方改良,虎蹲炮和四磅炮在近战中的射程和火力密度比以往强大得多。

尽管火药的质量和配方相较于后来还不算完美,但相较于之前不甚合理的黑火药配方,已经是一次质的飞跃。火炮的优势将为火枪手提供支援,使得敌人在短时间内难以接近。

明军的阵型并非仅仅依赖火力支援,阵中的左右两翼分别配置了五千骑兵,骑兵不仅是军阵的防护力量,关键时刻,他们更是进攻的主力。骑兵的快速机动性和冲击力,将是清军骑兵难以防范的致命打击,当敌人发起冲击时,骑兵们能够迅速绕到敌人侧翼,形成包围之势。

在军阵的核心部分,则是由弓箭手、长枪手、刀盾手组成的近六千人的精锐正兵。他们整齐地排列在中央,按照小方阵的形式部署着,十多个小方阵在阵中错落有致,每个方阵都有特定的任务,整体阵型稳如磐石。

这一部分的力量,正是明军能够打破敌军防线、形成有效打击的基础。每个战士都经过精心的训练,不论是长枪的刺击,弓箭的射击,还是刀盾的格挡,都精益求精。

这些士兵不仅是阵型的骨架,更是战斗力的核心。经过几天的侦察,朱慈烺已经充分掌握了敌军的动向。他知道,清军的骑兵虽然数量庞大,但火器部队相对较弱,尤其是清军的火器水平远远不及明军,显然还没有完全适应现代战争的节奏。

朱慈烺对这支清军的骑兵并不担心,他清楚,在战术严密、火力强大的明军面前,清军的骑兵很难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优势。更何况,火枪手和火炮的配合,将为明军创造出足够的火力压制,打击清军骑兵的机动性。

当然,朱慈烺并没有完全忽视潜在的危险。为了以防万一,他特意在军阵的后方预备了一支骑兵队和奇兵队,这些部队的任务是待命,随时准备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援或展开突然袭击。

这一切的安排,都显示出朱慈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战争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智谋的较量。敌人即使强大,若无法充分发挥优势,依然无法获得最终的胜利。

朱慈烺没有要求士兵们搭建防御工事,这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首先,挖掘防御工事会消耗大量兵力和时间,战士们会因过度劳累而影响战斗状态;其次,朱慈烺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进攻,引诱敌军出击。

如果在阵地上与敌人硬碰硬,反而会让敌人退缩,这对朱慈烺而言并不是他所期望的结果。

他希望能通过一场大战,彻底打击清军的士气和信心,为了这个目标,他必须逼迫敌人做出决断。

与此同时,另一端的多尔衮,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着精密的布局。为了增强大军的战斗力,他选择了背山而战的位置,企图借山地的优势形成对敌人的压制。

辽东地区的长白山山脉余脉虽然不如主脉陡峭,但依然有着一定的地形优势。多尔衮计划在适当时机佯装溃退,诱敌深入,一旦明军追击过来,他就会借着山势的遮掩,突然转身反击。

此时,站在山顶上的骑兵和步兵将拥有远超平地的冲击力,这一策略便是多尔衮的杀手锏。但朱慈烺并不急于判断敌人的战略,他知道,这场战斗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耐心和时机。

多尔衮选择背山而战,虽然增加了清军的攻击力,但同时也暴露了敌人战术上的依赖性。如果明军能够快速识破并巧妙应对,那么清军的优势就会瞬间瓦解。

朱慈烺目光锐利地扫过眼前的战场,指挥帐中的灯火闪烁,映照着他微微皱起的眉头。安排完大军的布阵后,他站起身来,走到帐外,眼神转向了东边那片隐约可见的清军大营。

远方天色阴沉,云层低垂,笼罩着旷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沉寂的气氛。在那片辽阔的草原上,两军的哨骑再次发生交锋,冲突频繁而短暂。几乎每一次,都是明军骑兵假装败退,主动示弱,似乎都在试探着敌人的底线。

虽说这些小规模的遭遇战并不会对两军造成实质性损害,但却暴露了双方的谨慎与戒备。

朱慈烺知道,这样的局面已经延续了好几天,双方都小心翼翼,不敢贸然展开大规模的冲突。每一次交锋后,双方都迅速撤回部队,除了在荒草地上留下几具尸体,似乎并未造成太大的伤亡。

在战场上,明军的骑兵力量本就不如清军那般强悍,朱慈烺深知这一点,若是在这关键时刻贸然消耗骑兵,势必会影响到即将到来的大战。

因此,他严格命令麾下将领们,尽量避免与敌方骑兵发生过多接触,保留兵力,等到关键时刻再出奇制胜。

然而,若清军敢越过阵线,试图骚扰或偷袭,那他绝不会手软,必须给予迅速而强有力的反击。

士气对于一支军队而言,至关重要,任何一次因懦弱而不反击的举动,都会在士兵心中埋下动摇的种子。

朱慈烺的思维虽然清晰,但他并不低估多尔衮的战术能力。

尽管清军在这些小规模的交锋中未能占得上风,朱慈烺心中深知,明军眼前的敌人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对手。

多尔衮是一个非常有耐性且冷静的将领,他并不会像一些急功近利的指挥官那样,为了一时的胜利而轻易展开大规模战斗。

而且,朱慈烺知道,多尔衮也深知这场战争的艰难,他并不会因为一时的侥幸而轻举妄动,反而在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本章完)

最新小说: 洛阳锦 又怎么了我的大小姐 隆万盛世 偏执竹马真香了 宿主今天崩人设了吗 强制娇宠金丝雀 炮灰觉醒以后[快穿] 下等关系 摆烂后,社恐真少爷被宠坏了 鬼夫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