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经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郑森和郑军的未来,郑森的健康无疑会对局势产生深远影响,但更为关键的是,郑森的病重是否能成为一个合适的借口,帮助他推进更为复杂的政权重构。当前的局势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必须趁机审时度势,采取果断行动。
但在此之前,朱慈烺的关注点,其实在更大的地方。福建对于整个大明来说,其实还不足为惧。这是朱慈烺的底气,他有这个信心。
“关于民间舆论一事,继续张榜,广开言路,让有识之士为新朝建言献策。”朱慈烺继续说道,话语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朕要亲自考察,择优录取。”
他的目光闪烁,已然决定要将自己推向更高的权力中心,而这一步,恰恰是以“求贤若渴”的姿态,逐步拉拢朝廷中的文臣和士人。吸纳有才之士,不仅仅是为了补充朝堂上的空缺,更是在塑造他作为英明君主的形象。
“这几天有两篇关于‘华夷之别’的文章写得不错,让吏部尚书给他们两人在翰林院找个职位,朕过几天再去和他们好好聊聊。”朱慈烺补充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欣赏:“这件事要张榜公告,要让天下皆知朕爱才惜才,求贤若渴。”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举措,朱慈烺不仅要在朝堂上提升自己的威信,还要通过权力整合,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而这一切,正是为了迎接未来更加复杂的局面。
朱慈烺坐在宽大的书案旁,面前铺开的是一份份密密麻麻的奏章和报告,此刻,正处于那个最为关键的时刻。
朝堂上,时局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并存,如何稳固自己的统治,成为摆在他面前最迫切的课题。
“开放言路,让有识之士建言献策,议政,然后择优录取。”这是朱慈烺提出的政治口号,表面看起来,是一种为朝廷吸纳贤才、增强治理能力的举措;但实际上,这无疑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是他拉拢开明知识分子,旨在为建立稳固的政权找寻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自己吸纳更多的支持者和力量。
这不仅是一次政治布局,更是一个精准的舆论操作——借着学者与士人的声援,既可以为自己的统治注入合法性,也能在争取支持的同时打压那些依旧心存异志的敌对势力。
然而,朱慈烺心中清楚,这样的方式固然有效,却也充满了风险。当前的社会结构依旧深受地主阶级控制,尤其是在偏远的地方,乡绅的势力更是根深蒂固。若此时过于高调地削弱这些地方势力,必然会引发极大的反弹,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地方性的权力危机。
因此,朱慈烺在此时并不打算立即挑战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地位,反而选择通过拉拢他们,渐渐将其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为未来更为彻底的改革铺路。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借助这些地方势力的力量,才能稳住自己的政权。
在他看来,当前最为急需的是吸纳更多的支持,以巩固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毕竟,朱慈烺并不想过早与那些地主阶级发生正面冲突。他需要时间,需要机会,尤其是军事上的胜利,为他提供更大的谈判筹码。
因此,朱慈烺并没有急于将改革进行到底,而是选择先通过恩赐官爵、安抚地方豪强等手段,争取他们的支持。一旦他在军事上获得了足够的胜利,便可以利用这些支持者,进一步推动自己心中的改革计划。
但如何在当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朱慈烺并非没有考虑过这一点。他决定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策略——让别人说话。通过让更多的士人、知识分子自由表达意见,不仅可以在表面上显示自己“开明”的政治姿态。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讨论的过程,筛选出对自己有利的言论和声音,然后加以宣传,最终实现对舆论的掌控。
“通过舆论战,我能掌握朝堂的主动权。”朱慈烺心中暗自思忖,嘴角不禁浮现一丝冷笑。
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需要,更是为了打击那些潜在的威胁,让那些愿意为自己说话的人站出来,并通过对他们的奖励和晋升,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基础。
“是,陛下,臣这就下去安排。”张名振领命,低头行礼。
朱慈烺点了点头,张名振在处理政务和协调各方力量方面非常老练,是个值得信任的得力助手。然而,正当朱慈烺准备转身去考察南京新建的火器工坊时,他忽然注意到站在一旁已经有一上午的周世显。
“世显,你刚刚想要和朕说的,到底是何事?”朱慈烺笑着问道,声音温和。
周世显见状,急忙俯身行礼,语气恳切:“陛下,臣有一事请求,愿意为国效力。”
“哦?什么事?”朱慈烺眉头微微一挑,心中却已经有所预感。
“臣愿意前往福建,力求为国立功,消除贼寇之患!”周世显一字一顿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福建?郑森那里?”朱慈烺皱起了眉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凝重。
郑家一直以来都是一颗钉子,深深扎根在福建一带,不仅在军事上屡屡威胁朝廷的权威,更在地方势力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朱慈烺看向身边的张名振,后者立刻会意,恭敬地回道:“陛下,郑家的势力在福建一带一直猖獗,若不彻底剿灭,恐难以安稳南方!”
朱慈烺沉思片刻,他心中权衡着周世显的提议与当前形势之间的利弊。周世显既然愿意前去,一方面可以削弱郑森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亲自锻炼一番,建立更大的功绩,对自己未来的政权稳固也大有裨益。
“既然如此,便准你前往福建。”朱慈烺终于做出了决定,声音中带着几分果断:“但你要记住,这不仅是为了功绩,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危。无论如何,务必将郑森一派彻底肃清!”
周世显顿时大喜,恭敬应诺:“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朱慈烺目送周世显离去,福建的战事一触即发,甚至直接影响到他接下来一系列政治布局的成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