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福建局势
宁海生听了两人说话,心中一时有些愣住了,他不太理解为何这两个朋友会如此愤慨,他对于‘红毛’的文化和信仰并没有太多兴趣,毕竟眼下最重要的还是会试。
可他并不想显得太过冷漠,于是随便附和道:“这些蛮夷不过是未开化之人,哪里懂得我大明的礼仪制度呢。前些日子,我父亲还纳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娘子,难道哪个长辈会说这不对吗?这些‘红毛’不信祖宗之法,倒信他们自己那套,真是可笑。”
叶文点了点头,似乎很赞同胡匡杜的看法,继续说道:“是啊,‘红毛’不过是些外邦蛮夷,哪里懂得我大明的‘天理’。你看我父亲那些长辈们,年纪大了,但还总是用祖宗的规矩教导我们。你说这些‘红毛’,能懂得什么?我倒觉得,不必和他们争论太多。”
胡杜也附和道:“正是,宁兄,你来之前,我们听到书院里有些人开始讨论‘西学’,还有‘红毛’的信仰问题,心中不免有些气愤。毕竟,我们大明自古以来礼仪盛行,岂能随便让这些外邦人乱说?”
然而,宁海生的注意力却早已从‘红毛’的议题上转移到了会试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太多兴趣参与这些讨论,因为他心里最为关切的,还是即将到来的会试。
尽管这几天他与朋友们有过几次交谈,但每一次他都未曾真正了解书院的情况,尤其是关于会试的细节。他深知,这次的会试决定着他未来的命运。
于是,他再次开口,带着几分焦急和期望,问道:“叶兄,胡兄,你们听说了吗?会试的具体安排是什么?是否已经确定了时间和规则?”
叶文和胡杜见宁海生这么着急,心中也不禁有些动容。叶文思索片刻,才说道:“会试的具体时间还没有正式确定,不过应该就在这个月内进行。至于规则嘛,听说会与之前有所不同,可能会有些新的变化,但我们这些人也只是听说,具体还得看之后的公告。”
胡杜也点了点头,补充道:“不过,不管怎么变化,咱们这些举人终究是要面临一次严酷的考试。你我都知道,书院中的每一位举人,都有着中状元的期望,只希望这次能够顺利,别让自己后悔。”
“叶兄,胡兄,我听说这次春闱改了,增加了许多科目,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宁海生看着两人,微微拱手,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和期待,忍不住询问道。
叶文将和胡杜两人相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胡杜先开口,脸上满是热切和激动:
“听说是陛下亲自主张的,科举作为国家的大计,关系着天下士子的前途,也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根基。陛下认为,科举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几科,应该增加一些更为实际的考试内容,来培养更多能够服务朝廷的才俊。”
胡杜稍稍停顿,脸上带着自豪和喜悦的神色道:
“据说这次增加了明法、明算、史科等几个科目,涵盖了法律、行政、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要让那些学子不仅仅精通诗文,更能够理解治国理政的复杂性。除此之外,陛下还特别为我们争取到了更多的名额,听说今年的录取人数会大幅增加,这不仅是为了加强人才储备,更是为未来收复失地、恢复国家之力做准备。”
胡杜一谈到这个话题,便显得非常激动,他的眉飞色舞完全掩饰不了内心的喜悦。尽管这些新增的科目大部分他并不精通,但听到陛下为士族争取更多的机会,他还是忍不住心生兴奋。
毕竟,科举是每个士子的命运,而每增加一个名额,就意味着多了一个进入仕途的机会,对于像胡匡杜这样已经年纪渐长的士子来说,名额的增加无疑是一种福音。
宁海生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感慨,在这动荡的时代,能够通过科举进入朝廷,成为一名有权有势的官员,绝对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而这次春闱改革,显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也让他不再那么焦虑自己可能面临的落榜困境。
“陛下是真心为咱们士族着想,毕竟能为我们争取更多机会,增设科目,是他用心良苦的一手棋。”叶文将此时插嘴,低声说道:
“听说一开始,那个姓吴的内阁首辅还不同意此事,坚决反对增加这些科目,觉得科举本就已经太过繁重,何况增加科目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合格的士子涌入。可恨的是,吴首辅这种老家伙,始终固守传统,不思进取。”
叶文将一边讲,一边摇头:“不过好在陛下据理力争,最后还是说服了他,才最终推动了这次科举的改革。”
叶文将话音一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意:“更重要的是,增加的这些科目,肯定会分走不少原本竞争激烈的名额。我们的竞争会少很多,机会也就更多了。”
宁海生听完两人的话,心中渐渐放松了下来,虽然自己出身不算差,祖父曾中举,尽管未能在会试中如愿,但经过一番努力,最终也通过关系得以担任知县之职。
家中传承的读书风气和良好的教育,让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眼光和见识也颇为深远。只是在过去几年的科考中,屡次失利,给了他不少压力,使得他对这次春闱有些忐忑不安。
“唉,真不明白,那个姓吴的内阁首辅,居然如此固守旧制,不肯为我们争取一下。”宁海生听完叶文将的话,忍不住愤愤不平地说道:“国家刚刚太平,百废待兴,难道到了这个时候,读书人不该为国家效力吗?为什么他总是这么斤斤计较?”
他略微提高了声音,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叶文将和胡杜面面相觑,显然也理解宁海生的心情。
作为士族子弟,他们也一直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举始终是他们出头的唯一途径。
国家安定之后,他们自觉有责任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而科举制度改革的推进,显然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增加实际应用科目,来培养更多合适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