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塞为潼关古称,申、吕在南阳、颍川,背泽、潞二水的南阳为河内郡。
至于为何南阳名字从河内变迁到荆州之南阳,则是先秦时期因黄河改道之故,以及形势变化之故,对地名有过一次大调整。张虞走至亭中,说道:“河内被我所据,今不能予朝廷!”
贾诩捋须说道:“董君所献之策有理,然以诩之见,不妨略微调整,以便扬君侯名望。”
“劳文和细言!”
贾诩整理思绪,说道:“雍州可设,但辖九郡太甚。不如划金城、北地与凉州,凉州六郡,雍州七郡,以此上报朝廷,并由朝廷委刺史上任,则能令人信服。”
“诩闻君侯所辖河内仅有半郡,郡东数县尽数舍弃,君侯不如上疏析河内郡东数县为新郡,奏请朝廷委任,以示君侯忠于国事之举。并可以此为由,令袁公路、曹孟德之辈或献土,或准朝廷所遣官吏上任。”
相比董昭的方法,经贾诩细化后的方法更体面些,关西分出凉、雍二州,凉州六郡,因陇右之故,张虞难以顾忌。而将陇右划入雍州,则便于张虞后续降服陇右,及消化陇上诸郡。
而将河内郡拆出一半设立新郡,则是贾诩的点睛之笔。有张虞的作为例子,朝廷每次在众诸侯上吃亏时,想必都会念及张虞的好,且短期内不会窥探河内。
“文和与公仁计策虽好,但不知何人可为我上表奏疏?”张虞问道。
“禀君侯,李傕在朝时,笼络朝中官吏,如尚书吴硕。今李傕流亡,吴硕胆战心惊,为无土之源,君侯何不如召见安抚,令其上疏设立雍州之事。”贾诩说道:“待天子东迁,君侯可封吴硕为上卿,代君侯监督朝廷。”
“彩!”
张虞神情欣喜,说道:“我今有文和相助,何愁关中不平,实乃孤之子房尔!”
“君侯过誉!”
贾诩恐遭张虞亲信记恨,推辞说道:“诩仅是熟悉关中事务而已,大事需劳君侯与诸贤并议。”
“哈哈!”
见贾诩谨小慎微,张虞拍了拍肩膀,笑道:“孤得关中喜,更为得文和喜!”
贾诩面露苦笑,他想低调干活,但张虞总是能看出他的内心想法,他不知该说张虞精明好,还是他的演技太拙劣。
“怎不见公则身影?”
张虞换了个话题,见整日不见郭图人影,问道。
“回君侯,郭君与吕君受张济所邀宴席,为君侯安抚李傕、郭汜旧部。”辛毗说道。
“诏书安抚诸将,不知情况如何?”张虞问道。
“回君侯,段煨上表归降,今驻于商於;樊稠上表谢恩,率残部屯陈仓;梁兴、张横、王承等将皆上疏谢恩,屯守关中各地。”贾诩说道。
董昭说道:“君侯若欲平贼,可徐徐图之。今先令诸将收编两万降卒,待士卒归心,遣将出兵征剿,则关中安矣!”
“董卓、李傕二人为得人心,广封官职,故虽大败贼军,但余孽犹在。今欲安关中,非一时所能为也!”张虞感叹说道。
“祸福难知,若关中大安,君侯则无名义占据关中。今余孽盘踞关中,则让朝廷依仗君侯。”董昭笑了笑,说道。
“养寇自重?”
张虞脑海里浮现出这一念头,其实自兵败之后,樊稠、段煨、梁兴、张横、王承之流注定成不了大害,而张虞下令招抚,无非是想留些问题,以便威胁朝廷。
尤其张虞下令释放四万多降卒归乡,除了有安抚人心作用外,必要之时还能以此为借口,潜在威胁朝廷。毕竟如董昭所言,他若想成为朝廷依仗,必须让朝廷离不开他。
今不知李傕逃亡到何方,为求雍州牧,或许可用李傕名号,以来恐吓朝廷诸公。
“君侯,吕布自破李傕以来,自以为有大功于朝,行事多有跋扈,今不知是否告诫一二。”辛毗寻机说道。
张虞思虑少许,说道:“明日,我入尚书台,与朱、杨二公议东迁雒阳,及诸将封赏之事。文和为关西人士,多为我安抚归降诸将。”
“诺!”
(本章完)